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多元识读能力”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重要综合素质。它是指能批判性地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阅读和处理多种信息并积极有效设计并传达多种信息的能力。本文结合理工科学生学习风格,在其大学英语课堂中嵌入多模态值日报告模式,旨在将英语能力的提升与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探索适合陷入瓶颈的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信息增量、减量或失真的现象 ,结果导致译文的信息量大于或小于原文 ,或译文的信息偏离原文。要保证译文的质量 ,就必须对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增量、减量和失真进行有效的控制。文章探讨从语篇层次进行宏观上的信息控制和从冗余信息删减、缺省信息增补角度进行微观上的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3.
从主述位理论角度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10年1月作文评分样卷连贯性进行对比性分析,发现多重主位与句式主位使用越多,有效主述位结构所占比例越高,文章越连贯,作文分档越高。由此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信息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英语写作的连贯性和整体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写作课是研究文章写作规律的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不仅文科院校开,理工科院校也增设了写作教学的内容。业大,电大把写作课列为重要的基础课。写作课己成了成人自学考试必考科目。至于社会上对写作的需要就更为广泛了。可以说,写作是生活中人们经常都用得着的重要技能。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文献信息量剧增,社会对各种情报信息人才需求增大的今天,高校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以下简称“文检课”)的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的社科学生中开设文检课,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情报信息的技能,加大社科情报信息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文检课”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为了适应这个要求,势必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些精读、略读、浏览等能力。而写作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需要学生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冗余成分是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言外之意显性化、明确化,保证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量,使译者顺利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翻译的任务。但是,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就使英语读者的信息接受与所要传递的信息容量不符,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全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求得“冗余平衡”,实现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动态等值之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信息冗余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研究者不仅要注重语言层面的研究,也要注重文化现象的探讨。文章运用"文化信息冗余"这一概念,着重从异语文化中的生活习俗和宗教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卫·科波菲尔》三个译本的译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增加适当的冗余文化信息,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并提出文内补偿和文外加注两种方法相结合是跨文化翻译中增加冗余文化信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冗余信息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它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冗余信息具有缓和气氛,缩减人际距离的礼貌功能;避免歧义,取消语义隐含的会话功能和抒发情感,加强语势的修辞功能等等。因此,将冗余信息恰当地运用到英语写作中,能够增强语篇的表现力,提高文本的语用效能,从而更好地达到写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信息结构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话语语言学中信息结构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从而达到由交际信息量入手研究翻译的目的。研究表明,在实际翻译中正确传达语篇的语义重点是实现双语转换的前提。准确理解原文的信息分布,尽可能完整地、合乎思维规律地转换原文的全部信息,对处理译文的衔接与连贯也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语写作认知心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二语写作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大多涉及跨语言性普遍策略,而缺少对外语写作者特别是中国学生的研究。考察不同二语水平的三组学生使用写作策略的情况发现,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构成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主要活动;英语水平越高,高频率使用的写作策略的数量就越少;在多数写作策略的使用上,组与组之间存在或递增、或递减、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的趋势。上述现象与研究性质、编码系统、母语思维、二语水平和写作教学现状等因素有关,这说明二语写作是个极其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写作策略的使用情况意味着写作过程的流畅与否,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写作者是否已经跨过二语水平的门槛。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的关于衔接手段的研究都表明了在二语/外语写作课堂中教授衔接手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先导性研究探索了在英语写作课堂上实施语篇衔接手段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中的五种衔接手段均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定义.研究对象是北京34名中国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研究数据来自于前测、后测以及问卷调查和采访.研究发现显性教学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语篇衔接意识和在写作中应用衔接手段的能力,并提出了针对语篇衔接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微信”新媒体界面设计特征与优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信的出现造成互联网中的信息量呈级数增长,降低了信息传达的质量和有效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信息界面设计对于微信来说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优化微信用户界面,需要从用户的根本需求着手,尤其是微信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4.
信息量度与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量度是交际者对语言符号或语言符号标记的现实客体(所指)所产生的联想信息的总和。信息量度分为五个等级,只有达到三级以上的信息量度,才能实现对语言符号的正确理解和自由运用。对于文学作品中反映宗教文化信息的语言符号,译者应达到三级以上的信息量度,在此基础上分清主次,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传达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15.
以往有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育的研究着重讨论体裁而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信息素质的培养问题。然而,批判性信息素质对学术论文写作意义重大,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分。本研究整合了信息素质与Halliday的体裁理论,考察了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研究生在文献评述中体现的问题。研究发现,除了英语作为外语对写作的干扰外,中国学生不能有效提炼所读文献的主要思想用以构建新概念;不能有效整合所选信息为自己的研究主题服务;不能在语篇中与读者建立恰当的学术交流关系;不能客观评述他人观点并推导出自己的论点。  相似文献   

16.
论英语写作中的过度冗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冗余是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本文从英汉语言的特征和修辞习惯两个角度探索了该现象在写作中的种种具体表现 ,认为该现象是英汉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的伴生物 ,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行为。本文认为采用对比教学法 ,使写作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是消除该现象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发展科学思维重视能力培养──应用写作课教学宗旨与方法再探贾建秋应用写作课是一门实用性和适应性都很强的课程。对理工科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年来,由于高中实行文理科分班,在教育中又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因而,相当多的理工科大学生不...  相似文献   

18.
考察组织冗余的成因、分类及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从产权性质差异的视角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非沉淀性冗余资源越多,管理层发生过度投资的可能性越大;(2)企业的沉淀冗余资源与管理层的过度投资无显著相关性;(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非沉淀冗余资源越多,管理层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4)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沉淀性冗余资源越多,管理层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以Swales和Bhatia的体裁分析理论为依据,借鉴Feez及韩萍和侯丽娟的体裁教学法,采取定性研究方法,探究体裁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该教学模式包括“确定语境—建立模式—比较分析—独立写作”四步。课程结束时,学生的学术论文、范文分析作业、问卷调查等用于检验教学效果。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的体裁意识增强,能够运用体裁知识解析学术英语论文,并应用到学术写作中。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名词动用是一种隐喻性的思维过程。名词动用的转义修辞价值通过转义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和传达意见。语义的扩展、衍生、引申的过程使句子达到一种不拘形式而精练、生动的修辞效果和审美效应。词语在转义过程中潜在信息蕴含得越丰富,审美信息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