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将在医疗损害责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基于医疗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技术性,医疗损害的鉴定不是一般法医能胜任的鉴定工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仍是一项可利用的制度资源。当前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应警惕形式意义上的鉴定公正带来实质意义上的鉴定不公正;警惕法律对患者保护的同时带来医疗对患者的伤害。提议采取单一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建议优先采取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特别许可制度;同时,也还可以考虑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进行改革,使之成为一种替补选择。  相似文献   

2.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决定能否构成医疗事故的前提,也是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医疗事故纠纷、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我国现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体制还存在技术鉴定工作缺乏监督、鉴定主体缺乏中立性、启动方式缺乏合理性、回避制度缺乏可行性等诸多不足,以致其公正性与合理性常常受到质疑。因此,需要加强鉴定工作监督力度,健全鉴定回避制度,完善鉴定程序启动方式,加强鉴定主体中立性,以完善我国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体制,维护鉴定的公正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医疗损害责任的免责事由作为一种责任限制制度,对于明确医疗损害责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正确解决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民法通则》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再到《侵权责任法》,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免责事由的规定更为合理,体系趋于完善。对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免责事由的立法进行解读,应该在现有立法基础上,增加自甘风险和医疗意外两种免责事由。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不断完善,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现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行为是行政行为;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应允许提起行政诉讼。本文根据行政诉讼理论与医疗事故鉴定行为的实践,运用行政法的原理、规则,拟对医疗事故鉴定行为的性质做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5.
在医疗损害鉴定问题上,《侵权责任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本文结合江苏省的实践,针对目前存在的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法医类鉴定的"二元化"鉴定,对医学会作为医疗损害鉴定的主体进行探讨. 一、医学会组织医疗损害鉴定最具合法性 (一)医学会组织医疗损害鉴定有法律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规定》第一条提出,"司法鉴定是指在诉法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改革肯定了民事侵权责任在我国医疗损害责任领域的基本地位;形成了以直接诉讼方式来解决医疗损害责任的主导机制;呈现出用一般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来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的基本局面,其中的直接起诉制度、医疗损害赔偿的一般化、医疗证据鉴定制度的不统一是目前医疗损害责任改革存在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本地区各级人民法院民庭法官调查问卷汇总分析,了解人民法院对现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的评价.指出现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法医司法鉴定的关系,充分发挥医疗事故鉴定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及《行政诉讼法》第35条均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由此确立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0条关于医疗事故争议案件,“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的法律地位。然而,每当医学会对医疗  相似文献   

9.
医疗事故鉴定制度的法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在为医疗纠纷司法裁判服务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正性不足,专家鉴定组成员法律知识的欠缺,医疗事故鉴定责任制的不完善,专家鉴定组成员的回避程序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以期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略论医疗事故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疗事故罪,是1997年刑法新规定的一种犯罪。“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二级医疗事故和三级医疗事故。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医务人员。医疗事故的鉴定,是认定医疗事故罪的关键。应当克服目前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一手包办独揽医疗鉴定的弊端,应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医疗事故鉴定由公安机关组建并主持,并实行回避制度,以求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11.
医疗事故鉴定是医患纠纷处理的重要证据,对医患双方的利益都至关重要。现行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关于鉴定的提起规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但由于医患双方很难取得一致意见,而使得鉴定变得十分困难;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争议进行医疗事故的判定,通过对初次鉴定的审查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鉴定的规定,有明显的行政权干涉民事权的倾向;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作为医学依据同样应当受到司法审查,而医学会的鉴定行为缘其关乎医患双方的切身利益,同样应当受到相应的监督。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就有关问题尽早作出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末至今,医学史能够且应该作为使现代医学人性化的力量——这一观念在美国医学中是个永恒的话题。聚焦美国,探讨此观念为何恰巧出现在现代西方医学兴起之时。正是在极度信奉科学医学的医疗机构里,一些医学领袖开始告诫,对科学的忠诚在推动医学专业技术和文化成功的同时,也正在威胁着对于职业精神、医学艺术和文化凝聚来说至关重要的人文价值。他们将历史视为使现代医学重新人性化、对抗文化危机的途径。医学的"人文主义"所承载的含义一直以来是变化和多元的。但是,诚如文章所示,将历史作为人性化力量的观念显然在整个20世纪是经久不衰的。这一观念尤其在19世纪70年代得到复兴。当时,由于公认的美国医疗机构"去人性化"受到更加广泛的批评,一些人提倡将医学史作为塑造新型人文医生的工具,并且作为一种解决医疗体制中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指导源泉。一直贯穿于始终的是,历史作为人性化力量这一观念几乎总是在谈论不足——对感知的生物医学、医疗机构和医学职业精神缺陷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英国医生互助性责任保险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医疗事故索赔数量和索赔金额的剧增,呼唤医疗责任保险的产生.但对一个经常面临被索赔和被要求高额赔偿的医学行业进行承保,商业性保险机构出于商业利润的考虑,往往缺乏积极性.非商业性的英国医生互助性责任保险体制,具有费用低、不拒赔、多功能、专业性、维权的全面性以及胜诉率高等特点,能够更全面地维护医生权益,及时地对医疗事故的真正受害者给予及时、有效的补偿.在重新定位我国的医疗责任保险时,这一体制将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医疗责任保险作为转嫁医疗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逐步在我国各地试行,并且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其推行结果不甚乐观。文章从分析医疗责任保险推行阻滞的原因入手,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医学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事业,充满对人幸福生活的理解、对人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善待生命的人文情怀,长期过度的医学技术教育失却了医学中的人性关怀,要重振医学中的人文精神,找回现代医学失落的人文情怀,提升医学人性,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患纠纷基本情况,分析其成因与影响,探讨化解医患纠纷的对策,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3年某省三级医院及部分县级综合医院医患纠纷相关信息并统计分析?结果:医患纠纷数量与赔偿金额逐年攀升,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政府卫生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非医疗技术过失成为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医闹频发,伤医?伤财情况不容小觑;以医患双方协商处理为主,外界干扰因素加大公正处理的难度?结论:加快探索分级医疗体系;坚持患者需求至上;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出台专业法规防范恶性医闹事件?  相似文献   

17.
论医疗过错的认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医疗过错是医方承担医疗责任的核心所在。认定医方过错时 ,应依据“医疗水准”,并结合对其过错有影响的其他因素 ,从而确定医方的医疗行为是否合乎医疗水准 ,即是否有过错。文章还对患者承诺对医方过错的影响 ,尤其是患者承诺的构成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仲裁是解决民商事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学法学专家主张通过医事仲裁来解决医患双方的争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医事仲裁实现了对医疗纠纷鉴定和裁决的有机结合。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对于普通人包括患者群体来讲可谓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种医患双方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平等性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也造成了医疗纠纷得不到专业性、经济性、快捷性的处理。而通过医事仲裁,并在仲裁模式中引入鉴定机制,将能准确定性纠纷涉及的医学问题,有助于作出公正裁决,实现分清责任、化解争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医学史是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史。通过学习医学史,医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医学发展规律,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以医学前辈为楷模,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将需要大量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服务。针对当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应该借鉴域外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培养适合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专业人才;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学;明确岗位设置,推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