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华润雪花已凸显出品牌硬伤与迷失。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集团,突然携手国际啤酒巨头南非SAB闪电进入中国啤酒市场。时下华润啤酒集团(以下简称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有近40家,啤酒总产能达560万吨。2003年雪花单品牌啤酒的销量超过了80万吨,2004年突破11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了158万吨的销量,2006年有望突破200万吨,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超过百万吨仅有青岛、燕京、雪花。华润雪花以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它中国啤酒巨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霸业,堪称是中国啤酒业一个奇迹!然而,在飙车狂进、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华润雪花是一路风  相似文献   

2.
回顾2000年国内企业间并购重组经典个案,彭作义无疑是最出风头的人物。自1996年出任青岛啤酒集团总经理,彭作义一手主导了青啤的并购战役,仅数年时间就并购国内啤酒企业28家,产量由38万吨猛增到180万吨。彭作义铁了心要把青啤并购之路走到底,因为他认准了一个理:“没有市场的名牌,算什么名牌?没有产量与市场这两条腿,青啤永远走不远。”在他看来,大规模并购也是青啤多年来“有品牌,无规则”现状  相似文献   

3.
大与小辩议     
兼并是把双刃剑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啤酒生产厂家,青岛啤酒是如何从一个小不点变成巨无霸的:青啤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产量只有两万多吨;1987年与外商合资;1992年建成年产量可达14万吨从而一跃成为中国啤酒的老大哥;1993年兼并了其他几家啤酒厂,成立了股份公司,并上市筹到十几亿的巨额资金进行了大力扩展,使其年产量一下升到28万吨;而此后仍不满足,扩张的步子越走越大。可在规模和产量急剧扩张的同时,青啤的效益却连年走下坡路,股票上市时税后利润总额为2.25亿元,每股税后盈利为0.25元,而到了19…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局影响下,行业调整、企业洗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股空前的兼并大潮也正在席卷中国企业界。如何把握金融危机催生的并购良机,将成为中国企业早日进入世界500强所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青岛啤酒的系列并购,说明了并购战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企业并购的财务战略规划,同时也对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并购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湖北金龙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以啤酒为龙头,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年啤酒生产能力达60万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公司自1978年择业生产啤酒以来,坚持“以素质促质量,以质量促市场,以市场促规模,以规模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的经营宗旨,抓住了转产啤酒、贷款扩建、合资发展和资产重组等四大机遇,  相似文献   

6.
由于可并购资源越来越少,啤酒巨头的行业整合方向开始向三线市场挺进。行业整合已经是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通过企业并购扩大资产规模,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燕京啤酒收购内蒙古金川保健啤酒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6%股权展开研究,分析企业的并购动机。  相似文献   

7.
王书坚 《领导科学》2005,(16):20-21
青岛市现有国有(集体)企业1149家,经营性国有资产1844亿元。近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的要求,以实施“五个转变”为目标,加大了国有(集体)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为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做大做强营造了沃土,从而涌现出了以张瑞敏、常德传、周厚健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群体,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企业,拥有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双星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知名企业家、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交相辉映的“青岛现象”,从而提升了青岛在全国的…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600600,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168,以下简称“青岛啤酒”)在喜庆声中度过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喜庆之余,青啤人也许并不轻松,眼前只见各路同行正从四面包抄过来。面对“劲敌”来袭,这位世纪老人还能创造新的辉煌吗?在我国啤酒酿制史上,青岛啤酒是最值得骄傲的民族品牌:青岛啤酒的前身青岛啤酒厂是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兴建的,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当时年产能力2000吨。这种欧洲风味的啤酒一面世就广受欢迎,1906年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上世纪40年代中后…  相似文献   

9.
唐骏 《经理人》2011,(11):44
理解世界价值观体系中国企业需要融入到世界大阵容中去,需要融入到世界商业规范中去。我记得两年前在新华都收购青岛啤酒股份时与美国一家公司进行交流,因为我们要收购它持有青岛啤酒的股份。美国公司派来的谈判官跟我说:我们手中持有青岛啤酒的股份可以多种方式处理,但是我们希望接手的这家企  相似文献   

10.
张茵 《经理人》2011,(11):44-44
中国企业需要融入到世界大阵容中去,需要融入到世界商业规范中去。 我记得两年前在新华都收购青岛啤酒股份时与美国一家公司进行交流,因为我们要收购它持有青岛啤酒的股份。美国公司派来的谈判官跟我说:我们手中持有青岛啤酒的股份可以多种方式处理,但是我们希望接手的这家企业和我们公司有相同的价值观。我当时一听就觉得很难接受,你想卖股份还是要卖价值观?这就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 利用外资是借用外部资源,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合资热在华夏大地上方兴未艾,不少企业融来了新的资金,增添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是,合资的一哄而起,也使不少国的品牌改换门庭,其知名度、卓越声誉和市场在合资的招牌下悄然淹没。 以啤酒工业为例。1995年,我国啤酒产量高达1546吨,已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啤酒生产国。然而,随着“洋啤酒”的入侵,众多国内啤酒企业纷纷走上合资路。据不久前在武汉结束的’96全国啤酒协会年会上得到的信息,目前,全国生产能力在5万吨以上的啤酒厂约有60家,其中70%已被合资。一方面是产量的持续增长,市场容量的扩大;另一方面却是国有品牌的沦丧。  相似文献   

12.
姚辉  吴佳 《经理人》2004,(7):68-69
人才并购的形式为企业节省了一大笔培养、研发和市场拓展费用。企业并购事件一直是财经界乐此不疲的话题,风风火火的并购浪潮也正愈演愈烈。仅2003年,全球十大并购事件的交易规模就突破2000亿美元的大观。企业并购,表面上看是资本的并购、品牌的并购,而潜在的台词却是战略资源的争夺和新领域的扩张。如今,那些长袖善舞的大公司又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视  相似文献   

13.
《经营管理者》2014,(1):90-91
2013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高度活跃,并购规模再攀新高。而回顾最近5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金额稳步攀升的同时,并购交易数量迅速翻倍,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的企业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全球并购领域专业人士纷纷预计,中企今年将有更大作为,并将延续多领域、多主体、多地域投资的“三多”格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中所处位置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份额分配趋于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内商业银行希望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巨头,以银行业为例,选择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进入国际市场的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由于各种因素,会产生许多问题。在并购中,是选择规模较小的银行还是规模大的银行进行并购成为了许多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主要以以不同并购对象的比较优势为视角,分析国内银行业在并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以及选择小规模银行为并购对象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顾乘丞 《经营管理者》2011,(23):199-200
企业并购因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如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组合协同等效应而为当今世界各国企业所青睐的扩张方式。在西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并购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出现过五次大的并购浪潮。我国并购交易也在最近两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对并购交易中的并购方来说,兼并收购企业存在着诸多风险,其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经营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如何更清楚的认识这些潜在于并购交易中的风险并找到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当企业通过内部扩张很难做大做强时,向外部进行专业化扩张,即:实施企业并购则是快速发展之路。但怎样具体实施,从而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巳洋 《经理人》2012,(4):60-60
自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并购欧洲中小企业成为了一股潮流;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也逐渐转移到“拓展全球市场”当中来。2008年以前,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多为“规避市场进入壁垒”、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进入区域市场等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运作经验等方面的迅速提升,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放弃了“蛇吞象”式的高风险并购,逐渐转为“吃小鱼”,将并购目标转换为中小型的专业化并运营良好的企业。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500强中能学到的东西有许多,但在目前,对中国企业来说,能关注以下几条并从中受益就足够了。相对而言,进世界500强倒是一个次要得多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企 业在谈到扩张和发展时,都局限于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扩张,以生产规模和产量来计量。这就是说,几乎都以假定的“生产多少,就可以卖出去多少”这一很难实现的“一厢情愿”为前提,结果往往把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市场进入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给忽略了。这样,不少的企业常常新工厂刚建好甚至还处于建设中,市场信号就反映出该类产品已由热转冷,趋于饱和,于是“…  相似文献   

19.
“青岛啤酒”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的文化含义和品牌价值早已超越了实体本身,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传统上静态视角对责任铁律检验的缺陷,将2006~2015年的中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并购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增进效应,间接反向地动态检验责任铁律的存在性与合意性、权变性与异质性,探寻责任铁律的可能逻辑路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引致的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产生积极的增进作用,证实了责任铁律在现实中的存在性与合意性;相比于相关性并购,非相关性并购引起的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增进效应更强,即责任铁律具有权变性与异质性,表明"利益相关方网络规模(结构性嵌入)—社会影响力—社会权力—社会责任"是责任铁律的逻辑路径之一;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变化和市场地位变化是外延式边界扩张的企业社会责任增进效应的中介机制,沉淀性冗余资源变化则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中介作用,"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企业能力—社会权力—社会责任"和"市场地位—市场势能—社会权力—社会责任"是责任铁律的另外两条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