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诗人的风格.在现存的122首陶诗中,写到鸟的多达38首,可见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陶诗中的鸟意象,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比兴手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陶诗中的鸟意象生成独具个性;分发挥了传情达意的媒介作用;到了物我浑融的境界;言表现冲淡自然.  相似文献   

2.
魏晋六朝是玄学之风昌炙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间,玄学风尚充斥的人物品评风气、清谈玄理充斥的有无之论、言意之辨等哲学论思对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的建构与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魏晋六朝时期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呈现出了重筋骨、重神韵、重意象批评、重书家主题情思的理论批评特征。  相似文献   

3.
郝曦光 《延边大学学报》2023,(2):92-100+143
朝鲜王朝中期以后,文坛出现了大量咏陶、和陶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鲜为人知的女性汉文学创作。朝鲜时代女诗人不仅在诗作中频频化用了陶诗意象,还通过追和陶诗的方式来表明对一种文化品质与精神力量的归属与认同;她们更执念于寻找仙界、人间的“武陵桃源”来获得心灵慰藉与情感寄托。在这一接受过程中,女诗人们并非仅停留在表层的追拟与效慕,而是更多地呈现了独具个性化及民族化特色的改写与再创造,使陶诗及其作品精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量。对这一现象及问题的考察与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汉文学创作在中韩文学交流史上的贡献与作用,且对全面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在东亚汉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尤具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诗歌中饮酒与咏菊的尤其多,饮酒寄托了诗人愁闷的心绪和未解忧愁,而咏菊则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李纲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借与陶渊明唱和,创作了不少和陶诗,这些和陶诗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咏菊”题材的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成为宋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诗歌意象研究的方法对陶诗妻儿意象的选择和组合结构进行了微观辨析.文章认为深情远韵的妻儿意象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特有文学现象,妻儿情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之一,妻儿意象包蕴着陶渊明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儒家文化影响和规范着陶渊明的文学性格及走向.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精心于诗歌意象的创造,使其诗具有高度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从而跻身于中国古代大诗人之列。通过 立意选象,其高峻的人格和洒落的胸怀也得以完美的彰显。酒的意象在陶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展示了诗人生活 的全部底蕴,以及对生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锺嵘为何以“田家语”评陶诗?“田家语”入陶诗的思想基础、行为基础是什么?“田家语”人陶诗的时代意义何在?本文作了鲜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玄言赋浅论     
本文对魏晋玄言赋的概念、发展轨迹乃至主要作家作品作了粗浅的论述。玄言赋是指在玄学出现之后 ,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而产生的 ,以谈论玄理 ,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内容的赋作。它滥觞于正始 ,过渡于两晋 ,大盛于东晋 ,衰微于刘宋。玄言赋对玄理的表现 ,有的下陈玄理 ,有的借人物和山水景物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在文学发展史上 ,玄言赋有其自身的不足 ,但亦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陶诗中的菊花意象大凡有三类。食菊,突出菊花的药用价值:防病保健,延年益寿;赏菊,强调菊花的观赏价值及其风骨:傲睨风霜,卓尔不群;赞菊,彰显菊花的精神价值:随性适意,心与自然泯一。纵览诗歌菊花意象之流变,可以揭示陶渊明诗歌菊花意象的意义:以菊喻人,以菊比德;无我之境,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10.
韩国古代文人从高丽朝开始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与“和陶辞”,一代代韩国文人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发掘人生所需的某些文化品质,或是精神力量,或是艺术风格。在“和陶诗”与“和陶辞”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对民族历史的真实反映与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诗歌呈现方式上主题的直白表露与接受过程中诗性意象的取舍。这种表现本质上起到了树立其民族意识的功用,也是一个把影响逐渐转化为“朝鲜风”的消融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陶诗用韵考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处在东晋后期。他一生留下120多首诗,分析其用韵,既可以考证魏晋时期的韵部,同时也能说明陶诗用韵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陶诗的用韵很有特色,主要是: 第一,陶诗的用韵,与两汉和南北朝的韵部相比,多同于两汉,同时向南北朝发  相似文献   

12.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与描写时间的诗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在面对时间流逝,年华渐老之时,表现出的忧生之情与时不我待的功业意识;看到了陶渊明在晨夕交替,四季更迭中,体现出的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还看到了陶渊明面对无限时间与短暂人生时,对于生命的哲学思考。陶渊明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时间的意象世界。在陶诗的时间意象中,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陶诗中虽然没有真正能够称得上山水诗的作品,陶渊明本人也没有像谢灵运那样去优游山水,但他并不是没有写景之作,他对山水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比谢灵运差;而且,就陶诗对情景关系的处理这一点的影响而言,陶渊明对山水诗的影响之大,并不在谢灵运之下。如果说谢灵运以他大量的山水之作开辟了诗歌的“性情渐隐,声色大开”时代,那么,陶诗的浑融境界及其高度写意的景物刻画,则昭示了唐以后诗歌创作情景交融的必然趋势。陶渊明的诗歌,注重传达自然山水的种种意趣,并且塑造了一系列象征性人格化意象,开创了以写意为中心的淡墨写意之路。这种风格和作法,已被视为“正格”而为诗论家们所正式接受,并对后代山水诗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作为六朝成就最显著的诗歌大家,是历代古诗选本关注的焦点。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王夫之《古诗评选》对陶诗的选评存在明显差异。《古诗归》与《采菽堂古诗选》都将陶诗视为典范,其中《古诗归》欲通过标举陶渊明蕴藉之中充满灵气的诗风来纠正七子派、公安派的流弊,而《采菽堂古诗选》推崇陶诗是提倡其自然风格及所蕴含的深切情感。王夫之对陶渊明持贬抑态度,一是出于在明亡背景下对竟陵派的批判与反驳,二是认为陶诗过于流俗而不能更好地发挥诗教精神。三部选本对陶诗的不同定位,正是文学批评深受时代文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潮、主体审美倾向影响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裁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入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6.
《九日闲居.并序》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此诗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九日闲居》的分析,认为诗中"重阳"、"菊"等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寿考长年的渴求与企羡,而唐代诗人在接受陶渊明此诗的过程中,陶诗中那种企求长生的浓浓气息被逐渐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另外的种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受。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开放性;佛教的兴盛与生命主题的消歇。陶诗"菊"意象的开放性使唐人对陶渊明重阳诗的接受背离本意成为可能,而佛教的勃兴与生命主题的消歇,使这种异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正> 东晋时期,占据诗坛统治地位的是“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的玄言诗,这种诗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缺乏真情实感,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正如钟嵘所批评的那样:“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经.”这是长期以来清谈玄理的社会风气和形式主义的文风影响的结果.在玄言诗风极盛的情势下,陶渊明却能另辟蹊径,开拓诗歌创作的新园地,追求诗歌艺术的新境界,写出了旷世独立,别具一格的优秀作品,成为东晋诗坛上永不凋谢的一束鲜花.随着时代的推移,这束鲜花越来越显得鲜艳秀美.陶诗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原因很多,其中它所具有的真实美应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苏轼晚年作<和陶诗>一百余首,几乎遍和陶诗,引起历代关注与评议.拟从现代解释学角度重新阐释苏轼<和陶诗>,认为它是苏轼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灵魂追问与生存困境中对陶诗的一种再体验,并在陶诗的文本结构召唤下重现陶渊明的诗性哲思与人格魅力,两位哲性诗人跨越时空,在灵魂的交流与本真的理解中,达到一种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李白对陶诗的学习与继承问题,作了新的探讨。指出李白的“古风”受了陶诗《饮酒》的某些影响,其闲适隐逸的一些篇章逼肖陶诗,五律和短篇乐府诗也很有一些风格淡远的诗篇,可见陶诗对李白诗影响殊深。李白对陶诗的神髓深有体会,又善于兴会属辞,因此他对陶诗的学习能做到大而化之、神龙无迹。  相似文献   

20.
苏武和金时习的和陶诗《和饮酒二十首》在同题、同形式的和作中所写的内容大部分是不同的。苏武的和陶诸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自己丰富的情感,社会化的印记较浓,体现了借和渊明《饮酒》诗之形式,烧自我块垒的特色;而金时司因为是一个隐返多年的迫民.故在他的《和陶诗饮酒二十首》中,体现了他隐退山林的生活内容以及坚定的归隐决心,因此个人化的特色较鲜。从艺术上来说,两人的和饮酒诗也各呈自己的特点,苏武的和陶诗在质朴平淡的形式之下,蕴含着无比丰富和意味深长的情意;而金时习则以古朴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隐迪生活,努力使诗表现出一种闲静清淡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