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校贷款风险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贷款具有期限长、金额大、利率低以及贷款保证形式单一、还款资金来源渠道较窄等特点。高校使用贷款资金要承受宏观方面的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以及微观方面的市场利率变动风险、贷款规模过大风险和高校内部管理失控风险。高校贷款风险虽不会导致高校“破产清算”,但能引发高校财务危机,危及高校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巨额贷款给高校财务造成的问题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高校财务管理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现状:大量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归还,造成财务管理负担沉重;资金多头管理,造成奖金浪费,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基建财务科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等。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应建立高校财务预警制度,建立高校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等,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一方面要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充分利用银行贷款,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分析测定贷款控制额度,规范贷款规模,加强财务风险指标分析,及时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4.
高校银行贷款规模过大的原因及风险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发展资金,其中也包括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高校银行贷款规模过大的原因:高校对银行贷款性质认识模糊,缺乏偿还意识;漠视巨额贷款所带来的风险,缺乏负债意识;盲目攀比,导致债台高筑。国家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调控。防范高校贷款风险应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增强资金积累,确保偿债能力。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融资存在诸多问题:财政投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在校生人数的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公用经费偏低,投资来源结构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率不高,高校基建资金过度依赖贷款。有鉴于此,在“十一五”期间政府要调整政策,保证高校建设和投资规模合理适度,完善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完善成本分担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强化对高校贷款的宏观监控。  相似文献   

6.
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家已经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也的确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者通过对秦皇岛市七所高校的调查访谈和分析,认为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资金总额总体不足、且构成比例不合理、贷学贷款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了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今后,必须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政府要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支持者和经济资助者;高校要成为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教育和管理主体;同时成立专门的教育银行,并使其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金融主体。  相似文献   

7.
10年扩招和贷款建设使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向国内银行贷款失度的问题凸现.笔者估计,2008年底,全国普通高校银行贷款余额6000亿元左右,已靠近在当前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银行停止向高校贷款的贷款总量停止点6989亿元.高校贷款存在校际分布、期限分布不合理,暂未发生负债和隐性负债规模较大、资金链条脆弱、还本付息困难、以及贷款失度等问题.及时实施挂账停息、提高资助学生力度、各地财政增加拨款、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调整学费比价等紧急援助策略,制订和实施土地支持高教、金融支持高教以及专项"还债"战略.调整和完善高教发展战略,是促进高校走出贷款困境、实现高教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谋略.建议政府采用多因素综合法确定还本付息专项补助,由各个高校自行还债.多因素包括扩招学生人数、扩招前"欠账"、规剐扩招"欠账"和学科建设投入等,各因素权重可分别确定为6:1:2:1.  相似文献   

8.
一、存贷结合、滚动承包的主要内容 1、存贷结合、滚动承包是在过去储蓄承包方案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管理,经营机制进行改革,即以储蓄所为承包单位,在承包期内,实行储蓄存款增长额与贷款资金可用额直接挂钩。存款增加多,可用贷款资金则少,同时以上年储蓄存款余额为基数,核定基本贷款资金额度即贷款基金,并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预测承包期储蓄存款增长额,以确定贷款资金提取比例,按承包所月均储蓄增长额提取每月可贷款资金额,实行滚动法,使用贷款资金。即本月可用贷款额=贷款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用社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方便农民借贷而推出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受到广大农民、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但农民普遍感到增加收入还有许多困难,贷款难便是其一。 一、资金短缺是形成农民贷款难的症结 前不久,我们对全市农民资金需求所作的调查表明,今年全市农民还有尚未满足的资金需求缺口是5亿元。随着农转牧步伐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的地方高校是我国地方高校债务风险的主体.化解中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债务风险,应遵循既要立足现在,更要着眼长远的化解思路,实行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和新增贷款产生,把短期商业银行贷款置换成为中长期银行贷款,中央、地方政府共担债务部分偿还责任,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稳妥推进高校土地置换,通过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筹集债务偿还资金,从拓宽投融资渠道着手构建债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举债、舞弊等财务风险,文章提出高校应设置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以预防、化解各种财务风险,为我国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郭雪梅 《阴山学刊》2011,(3):125-127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的一大主要群体,贫困生问题是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多年来,我国对贫困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我国构建广泛有效的贫困生救助体系要结合我国高校和财政的具体情况,多方拓展贫困救助资金的来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完善的心理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文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消费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大学生自己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高校要健全奖学金和贷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社会要规范大学生的消费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4.
规避资本市场风险推进高等教育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产业进军资本市场既是高等教育产业自身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一种历史的选择.但是高等教育产业具有特殊性,在我国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假定完全纳入资本市场会产生教育产权风险、国债风险以及教育质量风险.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产业进军资本市场,要在现有的结合现状基础上,按照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高等教育产业与资本市场接轨,同时要把握两大战略重点:一是组建高校上市公司,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是通过产权重组,促使部分公办、民办高校进军资本市场,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网络技术在增强思想教育、推进平等互动、拓展学习空间和丰富途径方式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保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网络运行原则认识不全面、网络管理不完善和网络应用不到位的挑战。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网络管理和强化载体应用等方面持续突破困境,发挥网络技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16.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了形借理论,并列举出五组例字,这五组字或本为一个字,或本为依声托事,或一字为另一字之义项,皆非因形近而相借.  相似文献   

17.
提高还贷能力搞好助学贷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学贷款对贫困学生上大学是一件雪中送炭的大好事,但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毕业生还贷实际能力不足,尤其是个别道德水准低下的贫困生逃避还贷,以致这项工作未能很地开展。当务之急,是提高学生还贷能力和信用,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高校从银行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银行贷款一方面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只有有效控制高等学校贷款风险,才可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胡佑爱 《云梦学刊》2012,33(6):58-62
虚拟虚假经济现象催生不良贷款的隐蔽性、欺骗性、危害性很大,但还没有引起广大金融工作者警觉。信贷企业主要是通过虚拟价值体获得贷款必要条件,主要虚拟、虚假抵押物品价值、商品价值、贷款衍生物品价值等诱获贷款。不良贷款内部质量结构不同,风险程度也就不同。不良贷款最终形成和最终造成损失的程度,不是简单地由不良贷款"量"决定的,而主要取决于不良贷款的"质"以及债务者对待债务的"动机"。要高度重视道德风险防范。对不良贷款采用新型的"五级风险量度""五级风险警界区"方法区别跟踪监管。  相似文献   

20.
高校保卫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影响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影响到育人环境与育人质量。近年来 ,高校保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加强和改进高校保卫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