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阳明心学的核心和精华在其养成理论.阳明心学的养成理论,对道德养成的知、情、意、行各环节已展开详实的探琢,尤其对道德养成由知达行的"后半截”提出了诸多颇有价值的观点.回采和借鉴阳明心学的养成理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也极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阳明心学的理论价值和思想意义不仅体现在其修身养性之说,而且也表现在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中.以阳明心学生态思想为切入点,分别从心物关系、良知说、等差之爱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阳明心学的生态伦理观,从中总结出阳明心学的生态思想所体现的审美性、道德性和实用性等生态伦理特质,并结合当下的生态运动解读阳明心学所体现出的生态智慧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孟子的心学作了道德心理分析,认为其“心”是利欲心、道德心和思虑心三层面构成的辩证统一体,其心学理论显现出心术与心主、事实与价值、身与心相统一的特点,对解答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问题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本体论和"易简工夫"的心性修养论是"心学"基本理论观点。他的文学观念也深受"心学"理论的影响,认为文品见人品,心为文之本。其理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也明显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5.
心学与禅学的学理唯有在修养论中才能统一,脱离了修养论而对心学和禅学进行解读是片面的。心学和禅学从一个相同的"心"出发,面对不同的人和现实采取了不同的修养方式。这种不同的修养方式所要达到的仍然是一致的人自身。这种人的自身追求可以作为解决当代社会的分化问题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突出关注阳明学对朱子学的反叛,强调明代中后期心学相较于程朱理学的革命性意义。其实,自明代中期开始,广义的理学整体发生了转变。作为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的王阳明和“朱学后劲”的罗钦顺,他们在心性论上观点近乎对立,但在理想道德人格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却有诸多相同之处,且不同于朱熹。他们都肯定了欲望,认为在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中欲望不是绝对的消极因素,而是中性因素;他们都更为积极地看待情感,不认为养成理想道德人格就要防范情流于恶的自然倾向;他们都更多地将气质理解为单纯的差异性因素而非德性的遮蔽性因素,认为气质对于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而言是积极的;他们都忽略了客观知识的相对独立意义,并认为知性只有作为成就理想道德人格之辅翼时才有意义。以王阳明、罗钦顺为代表,明代中期理学家对理想道德人格的看法相较于朱熹大都发生有转变。这种转变可以理解为他们承继了朱熹的志业,在调整了对欲望、情感、气质、知识等的态度后对其进行重新归置,以在明代中期发生整体性历史变革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再次对理想道德人格进行表彰。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是实践道德论,是关于人的道德生活的学说;他从中国传统的心理学、伦理学的道德论出发,建立起了包括本体论、修养论、事功论、知行论、人性论,乃至文化的人格美学思想的统一体系。‘心学’是以‘心’为基本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此学肇端于三王(尧、舜、禹)‘十六字心传’;接受孟子及禅学的影响;大兴于宋、明;以宋·陆象山、明·王阳明为其代表。王阳明‘心学’的特色是以心为宇宙的本体,以心为一身之主宰:“众理众德皆摄归于心;做人、立身、处事的工夫,当求诸心。”所以他说:“圣人之学,…  相似文献   

8.
传统心学自身的本体论特征与生命哲学具有非常相似的理论因素,成为二者会通的重要前提。近代心学一系的生命本体论在其发展中试图清除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从而经历了意志论、心本论、"道德的形而上学"、宗教化以及"形而中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道德养成是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着力点,也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价值目标。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成长以及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青少年道德养成极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特别是公众人物的影响。公众人物对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影响既具有多维性,也具有双重性。以公众人物、道德养成、影响机制等概念为基础,剖析其影响和作用背后的机制原理,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的责任担当、品德发展和道德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魏了翁的理学思想呈现出对朱子学、心学、事功学等各家学说的综合与兼容,他的文学思想深受其理学思想的影响。他继承理学前辈的传统,重道轻文,强调主体的道德涵养;主张才学合一,重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提倡"自得"的读经方法,反对舍原典而重传注;承续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肯定平淡中和的文学风格;他在用世思想作用下,格外强调文学的政教功用。魏了翁的文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并且充分地践履于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揭示正当观念的起源与伦理学道义论的生成。第一部分,古代民族的正当观念。正当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评价用语。语言中出现正当或不当这样的字眼,表明使用者在以正当观念为工具实施道德判断。正当观念在荷马时代处于萌芽状态,而应当、合宜、合法、合理这些观念已经产生。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使用过一些表示正当观念的语词,但没有深入阐发正当的伦理意义。第二部分,义务概念和义务论的诞生。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提出了义务概念,创建了义务论学说。古罗马共和国哲学家西塞罗撰写《论义务》。他借鉴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帕奈提乌的思想,讨论道德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履行的各种义务。第三部分,西塞罗道义论思想的理论特征。西塞罗在《论义务》中建构了一种道义理论。西塞罗在义利相融或义利冲突的语境中阐释义务,强调义务先于利益,肯定在道德选择上要舍利取义。这正是道义论伦理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武德思想是罗尔斯正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但该思想未能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罗尔斯武德思想体系由基本道德理论和基本道德规范两部分组成,武德的基本理论是由万民正义理念表现出来的,其核心是万民正义原则,武德规范则包括军事人道主义、军事爱国主义和军事英雄主义,三者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以病人为中心”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管理道德和医患关系道德的核心话语,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医患关系道德建设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一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这是医患关系道德“以人为本”的核心,二是要“以医务人员为主体”,这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关键,而且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指导医患关系道德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突出了“德育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第一”变成了“唯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改革要走智性与德性互融的道路,才会把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即德性形成组织力和凝聚力,智性形成创造力,两者相融形成德性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终身德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应该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但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终身德育成为终身教育中一个被遮蔽的部分。终身德育总是有着内在的、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诉求,它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必然性。终身教育只有凸显终身德育的重要性才能获得其价值合理性进而获得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引入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德育工作思路,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构建高校德育激励机制,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内化与外化运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飞跃;二是实现从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个飞跃的桥梁和纽带是道德品质形成发展内化和外化的运行机制,只有在该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经过上述两个飞跃,才能够形成个体人道德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相似文献   

19.
官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为官之道.论文论述了官箴的形成、官箴的核心价值及道德操守以及官箴的不足,认为官箴精华与糟粕并存,其积极部分,如"敬畏忠"的核心价值,"清慎勤"的道德操守,对当前行政文化建设仍有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育模式研究是德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对德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育模式的自身理论研究与德育模式的类型研究方面。由德育模式的研究观照德育研究的趋势,我们发现,德育研究将更注重相关学科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