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则徐不但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位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驱者。一百五十年前,是他以卓越的胆识,领导禁烟抗英斗争,谱写了一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序曲;是他以非凡的勇气,打破清王朝“禁区”,首先开创了学习西方长技,寻找中国富强道路的新风。当我们执着追忆、思索和回味当年林则徐领导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贡献,为了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罗尔纲等在《论洪秀全》一文中认为这段话是了解洪秀全的“一个具体出发点”。1979年重版的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也充分肯定洪秀全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吴雁南更认为洪秀全不仅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而且还是学习得卓有成效的人①。所谓向西方寻找真理,当然是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等而言。我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和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特别受到尊崇的两位伟大历史人物。他们都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近代中国人向外国寻找救国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都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优秀的成分。从林则徐到孙中山这80多年,是中华民族蒙受欺凌、耻辱和挫折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和探索的年代。林则徐开创反殖民侵略和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事业,经过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到孙中山开始了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林则徐和孙中山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中,包含着学习西方的主张。“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①因此,无论对这种主张怎样评价,但都无可否认这是贯穿在八十年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本文试对这种主张提出的历史原因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中国第一位留美毕业生,第一位倡议并组织派遣留学生的著名学者——容闳先生,就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容为使“西学东渐”、“富强祖国”,振兴中华。一生先后经历了寻找真理——实业和教育救国——资产阶级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道路,却始终都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历史,同时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历尽艰辛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为了富国强民抵御外侮,一代一代的爱国志士和“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经历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于水火的真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集近代向西方学习之大成者。在纪念孙中山逝世69周年之际,我们认真总结他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有意义的。 一、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基本立场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对  相似文献   

7.
一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他在鸦片战争时期,在广东领导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期间,为谋求“制夷之策”和“富强之道”,开创了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西方之端。新发现的《洋事杂录》,就是林氏在广东期间“开眼看世界”的一份珍贵记录。  相似文献   

8.
在黑暗、苦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造中国”、“振兴中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先进的人们为此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个。孙中山青年时代即立志改革中国,他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中国富强起来。他在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向  相似文献   

9.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断入侵中国,并与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对中国人民进行压迫和掠夺,使中国逐步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机,我国先进分子曾拜日本和欧美诸国为师,不辞千辛万苦地向他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是洪秀全。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农民要求均等的思想结合起来,试图在中国大地上建立农民的“天国”。1851年1月,他  相似文献   

10.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研究洪秀全的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所谈只是一个初学者的体会.一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公元一八一四年,他出生在广东花  相似文献   

11.
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人民斗争所要解决的两大历史主题。围绕这两大历史主题,“向西方学习”是贯穿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为探索祖国独立富强的道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艰辛,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斓的救国方案。结果,不论是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御侮的构想,还是洪秀全下令“颁行”、由洪仁玕拟定的欲“与番人并雄”以开创“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纲领,以及康有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救亡图存的君主立宪方案,都无法实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初,青年鲁迅为了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东渡日本,去西方寻找真理。他在一九○六年离开仙台后,曾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筹办《新生》杂志,以期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改变他们的精神”。从这一点出发,鲁迅把更大的注意力投射到政治思想领域中。他在东京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13.
四《澳门新闻纸》的翻译,为林则徐打开了一扇放眼全球的窗口,同时,也帮助他开始接触近代世界,看到早已开始的西方殖民者强迫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从而对渡海东来的西方侵略者的某些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感性认识逐渐加深。前已提及,英国向阿富汗等地扩张,巳接近西藏。林则徐把这条新闻编入《澳门月报》时,还选入有关英国“先在印度不过贸易,后却全得了地方,又得新奇坡,又似有谋澳门、小吕宋(菲律宾)之意,又似有犯中国之意”等报导)。另一条新闻又使林则徐获知:英国人“向来皆以为中国系半入王化之人”,即视中国为半开化的国家。为了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大型浮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虎门销烟”的壮丽场面。看到这幅浮雕,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鸦片战争,会怀念中国近代的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林则徐卓越的历史功绩,就是他在民族危机加深、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头,坚决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可以说,林则徐以他的反侵略爱国思想和斗争实践,谱写了一支中  相似文献   

15.
从林则徐、魏源到孙中山,多角度、多层次地探求在经济上摆脱落后、跻于先进的道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说明和论证。中国近代先进人士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发展途径和发展的政治前提;他们把发展与“师夷”、“变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学习西方、实行改革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两个车轮;他们不仅仅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而且重视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发展。这些内容都是属于发展经济学范畴的,是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思想前驱、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培养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智能)。其中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方向。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历史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一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指阅读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即一般学习能力;一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新大纲  相似文献   

17.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求与“三美”的主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追求智慧的文化运动中 ,巴门尼德实际扮演的是寻觅“真知 (或真理 )”的指导者和纠偏者角色。他的《序诗》清晰地展示了他的思想指向 ,反映其主体思想内容的残篇既在“真理”和“意见”之间划定了界线 ,又为真理寻找指明了道路并定下了规则。他的思想是赫拉克利特关于真理问题思考的继续和转向 ,同时开启了形式逻辑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斯宾诺莎自由学说探析李培湘在西方思想史上,斯宾诺莎是第一个对自由概念作出较全面系统论述的思想家。他认为,“自由比任何事物都更为珍贵。”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矢志不渝地对自由与真理进行着苦心的探求。他从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等不同视角,多方面、多层次地...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的“千年变局”是近代知识精英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由政策层面始,逐步深化到体制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为调适认同危机心理,近代知识精英经历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仿行和全面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探求过程。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政治探求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