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特时期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在中美建交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伍德科克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中美关系,希望早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积极参与了正常化进程的启动。作为中美建交谈判的美方代表,伍德科克准确表述美方的立场和观点,观察中方的反应,并适时向美方谈判决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在与邓小平的关键性会谈中,伍德科克表现出较高的谈判技巧,促成了双方立场的接近和建交协议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后开始努力与中国建交。在双边谈判中,对台军售始终是中美间障碍,最终双方采取了"分歧的基础上实现正常化"的对策,使这一问题遗留下来。这就为中美建交后对台军售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1955到1970年这十六年间举行的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其次数之多、交锋之激烈,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罕见的。会谈中,台湾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双方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谈判。尽管双方针锋相对的立场使漫长的谈判除了达成一个平民返国的协议声明之外几乎一无所获,但却为中美两个未建交国提供了一个接触和对话的途径。中方的坚定立场也使美方改变了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为后来中美关系走向最终和解以至最后建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986年6月16日中葡两国外交部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澳门问题谈判的日期和地点。接着又在6月18日公布了双方谈判代表团名单。中方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周南,葡萄牙代表团团长是葡萄牙驻联合国大使麦端纳。从1986年6月30日开始,到1987年3月23日,中、葡共进行了4轮外交谈判,其中前3轮为第一阶段,第4轮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5.
"债务"原本是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的借口.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同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举行建交谈判就债务问题达成一个<君子协定>:美国给苏联"一笔贷款",苏联给贷款一个除正常利息外的"附加利息",以此作为对债务的偿还;建交后美国撕毁了它,举行的债务谈判破裂,两国关系恶化.重新审视历史发现谈判是美国蓄意破坏的,扔开<君子协定>重新提出明知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使谈判破裂,并借此显示同苏联关系的恶化.为同苏联建交罗斯福从全球战略出发捡起了苏联这张牌,又从策略上考虑压下手中的苏联牌,债务问题正被当作藏起牌的手段.这策略是在建交时就制订了的.澄清债务谈判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走出罗斯福"外交迷宫"的线团.  相似文献   

6.
澳门与香港一样,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1557年葡萄牙强占澳门,1849年澳门总督擅自将澳门改为自由港,驱逐中国官府到1887年萄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所谓“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把澳门割让给萄国,使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两岛由祖国的领土,变成了葡萄牙的属地。1987年,经中葡两国政府谈判,达成协议,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确定葡萄牙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将澳门交还我国,同时,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该《联合声明》明确指出:“澳门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利用清政府派他到香港去同英港当局谈判的机会,三次到澳门与总督罗沙密谈,达成《拟议条约》和《续订洋药专条》的协议,为葡萄牙政府解决占领澳门合法化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的谈判和签订作了充分的准备。赫德还在北京遥控操纵《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谈判和签订的全过程。他极尽各种手段,迫使清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恶劣的影响。从此以后,葡萄牙占领澳门得以合法化,中国几乎丧失了澳门的主权。澳门变成了一个是中国的领土而由葡萄牙管理的殖民地,至今已是103年了。  相似文献   

8.
布热津斯基相信实力因素在外交中的作用,信奉现实主义的外交哲学。基于地缘政治和中美苏三角的分析,他积极推动中美建交。布热津斯基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门,大大加快了中美建交的步伐。他在中美建交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代开始,澳门及其邻近地区就已经正式绘入中国的版图,后来被葡萄牙殖民者通过种种手段占据。1984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1986年6月,中葡两国开始举行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相似文献   

10.
曾纪泽是外交官,赫德是总税务司。赫德插手中法谈判、中英谈判、排斥中国外交官,引起曾纪泽的不满,以致频频将赫德不愿公开的信息透露给报界。在中葡澳门交涉方面,双方意见更是尖锐对立,明争暗斗,直至曾纪泽逝世。  相似文献   

11.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 1 6世纪初开始 ,由于葡萄牙人的入居入侵 ,使澳门逐渐与祖国分离 ,并在 1 9世纪中叶不幸沦落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政府确定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正确立场和对策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随着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成功 ,中国政府又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 ,开始与葡萄牙政府谈判解决澳门问题 ,并最终于 1 987年 3月发表联合声明 ,确保澳门在千年世纪之交的前夕回归祖国 ;澳门回归是千年世纪之交的中华历史盛事 ,回归后的澳门 ,必将在人类第三个千年纪元伊始与祖国一道奔向新的辉煌 ,澳门在政治上会更加稳定 ,经济上会更加繁荣 ,社会会更加安定  相似文献   

12.
战后韩日关系是美苏冷战的直接产物,韩日双方因在历史认识、战后补偿、领海、领土主权等问题方面存在严重对立,致使建交历经李承晚、朴正熙两届政府7次谈判才得以实现。韩日关系正常化不仅对后来两国经济、政治、军事关系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且对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战后 50多年来 ,日朝关系一直处于没有建交的非正常状态 ,196 5年《日朝关系条约》签订 ,日本政府只承认韩国为朝鲜半岛唯一的合法政府 ,实际上关闭了日朝建交的大门。 80年代以后 ,随着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缓和 ,日朝关系也逐渐解冻。通过政党外交 ,日朝终于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但由于双方立场相距过大 ,虽然经过 8次会谈 ,却未能达成任何协议即告终止。 1999年 12月 ,中断了 7年之后的日朝会谈终于恢复 ,但能否取得进展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要受到美朝关系和东北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战俘遣返问题是谈判双方争论最为激烈、耗时最长的议题。美国出于冷战需要,拒不同意遣返所有被俘朝中人员;而朝中方面则依据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日内瓦公约,要求遣返所有战俘。由于在此问题上僵持不下,致使谈判几次陷于停顿。最终,谈判双方各自做出一定让步,使得战俘遣返问题得以解决,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消除了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15.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的仔岛和路环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十六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被葡萄牙占领。“关闸事件”后,葡萄牙将澳门列为其八个“海外省”之一,归殖民部管辖,直至1974年葡萄牙发生“四·二五”政变后,才宣布实施非殖民政策,准许澳门享有内部自主权,并颁布“澳门组织章程”,成立澳门立法会,使澳门进入葡萄牙管治时期。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两国政府对澳门问题达成共识,指出澳门是中国领土,暂由葡萄牙管理,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在适当时候,中葡两国政府通过友好协商解决。1985年,葡萄牙总统埃内亚斯首次访…  相似文献   

16.
独立战争期间俄国对美国的友善政策是两国建交的政治原因;19世纪初紧张的国际形势是建交的直接原因。美俄建交的特点是:建交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双方都有建交的愿望,而美国更为主动;建交方式上采取的是秘密外交的方式;建交双方求同存异、互相谅解。美俄建交打破了英法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澳门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对“一国两制”的理论内涵作了深刻的阐述。同时,概述了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和解决澳门问题的历史进程。其中对中葡谈判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且结合澳门的历史与现状,阐明了我国政府对澳门的基本政策及澳门回归后对台湾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为中美进行外交谈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尽管两国在会议上存在着严重的对立,但围绕着国民遣返问题仍进行了外交接触与谈判。中美之间的外交接触与谈判之所以能得以进行,一方面是由于中美双方在朝鲜战争之后修正了对彼此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双方的最高决策层采取了现实主义战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以及之后的外交接触与谈判,为此后长达15年之久的大使级谈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至1924年中苏建交,苏俄从其国家利益出发,采取了武力夺取和外交谈判两手策略,坚持保留沙俄对中东铁路的旧有权益,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对华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苏关系中积累了许多问题。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奴役中国人民的一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攫取的一切占领区,废除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此后,中苏双方以苏俄的两次对华宣言为基础,开始了漫长的谈判。1924年5月31日终于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中苏建交后两国关系仍充满波折,两国间悬案始终未得解决。《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以下简称“北京协定”)仅就中苏关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