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接受美学理论十分重视本文一读者关系,特别强调读者在本文意义解读与重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视点也从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把学生视为几个教学常量中的主导因子,关注学生主体身份的构建。在此意义上,接受美学理论对新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是一个“翻译→作品→读者”的线性接受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读者的接受。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文本意义的实现在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活动,应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关注“未定点”,聚焦如何实现“视野融合”,如此才能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以忠实于原文、语言的艺术性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而忽视其他重要因素。事实上,译者在选择某种翻译策略时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读者是其关键因素之一。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其目标读者群体,与目标读者进行虚拟"对话",并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读者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来猜测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理解程度。本文试图结合霍克斯版的《红楼梦》译文,以园林文化翻译为主题,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译者对读者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审美习惯三个维度的关照,借此来阐释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人物的接受美学理论是近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界影响甚远的一种思想理论。它首次完善了对“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这一体系的研究,历史性地提高了作为读者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一原文文本,不同的译者会给出不同的译文这一现象。文章拟通过接受美学这一理论视角,对《春晓》三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接受美学和古诗英译之联系。  相似文献   

6.
尝试从接受美学这一新的视角来研究多模态语篇,期望为多模态语篇研究拓展新的视域。通过分析得出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读者中心地位、文本未定性和期待视野对多模态语篇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对多模态语篇的设计、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和多模态语篇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将研究重点由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显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方面的作用。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寒山热为例,列出读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理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当时接受环境中的接受者期待视野,并且鉴于期待视野的动态性而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及恒定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突破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肯定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中心地位及能动作用,认为文本意义的最终实现,依赖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和接受。这一思想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尺素寸心》英译本加以分析,可以发现l、立德的译文既有效地照应到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成功地把握了译文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因而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又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本文主要是以接受美学理论对电视受众参与的必然性及其参与特点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派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以及读者接受与反应理论与传统翻译现对翻译的理解与阐释有着本质的区别.应用读者理论对于进一步理解读翻译行为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只注重创作研究、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而是专注于接受研究、影响研究、读者研究。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原理从垂直接受、水平接受两方面考察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不同读者层中产生的效果史、接受史,从而说明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关于真正杰出作品的有益启示,发现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作者的读者意识虽然与接受美学、阅读学有着必然联系,但它们并非同一审视角度和研究主体。接受美学或阅读学,是以读者为中心,研究文学的接受理论,它是和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并立的一个分支学科。作者的读者意识,仅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对于读者因素的自觉意识和对这种意识的积极实现。换句话说,作者的读者意识,主要是研究作者为谁写以及怎样写才能为读者所接受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风起云涌,并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在诸多西方文论中,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的关系非常紧密。将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可行性与审美性,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相似文献   

14.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具有较强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以对话理论为方法论,从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角度来研究翻译中译者与作者、文本和读者等多重对话关系,试图建立一种以译者为中介,文本与读者、历史与现实进行交流的对话性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5.
电视接受心理的社会变异和电视接受热点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接受笑学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它艺术。本文就是从接受美学角度,对电视艺术的接受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六方面探讨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意义。一、接受美学有关文学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的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启迪。二、接受美学的文学本体论与翻译研究。三、接受美学有关文化圈与读者群的论述与翻译研究。四、接受美学有关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五、接受美学有关潜在读者制约、左右作家创作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六、接受美学有关意象——语符思维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洛文塔尔从社会心理学视野出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德国的接受状况的研究,不但开辟了接受史和接受美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创建了"有关接受问题的理论构架"。他随后对文学标准和趣味问题的研究,又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其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通俗传记时所开创的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尤其是他对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文学接受史的梳理,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阐述了中产阶级阅读大众的出现和女性读者的大量增加所导致的文学媒介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变迁,从而揭开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序幕。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的产生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他们的出发点都放在读者身上,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理论的基点。而将接受美学与翻译相结合,则凸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是异化抑或归化策略的使用都必须考虑读者的因素。因而,译者既要做到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与复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理论有两大研究方向———接受研究和效应研究。本文以这两大研究方向为视角,从读者与文本两方面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复译问题,指出文学作品的复译是一种必然,并进一步预测了未来复译的风格趋向。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西方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接受理论 ,如阅读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 ,以及读者反应批评。这些理论一反过去封闭的文本研究的方法 ,主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 ,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之后 ,不少学者也试图用来分析和整理我国古代接受理论 ,在浩如烟海的接受资料中进行梳理 ,发掘我们自己的接受理论遗产。这其中 ,大致有三种态度 ,第一 ,认为接受理论是西方的专利 ,产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学术土壤中 ,中国古代没有接受理论 ,只有文学鉴赏理论。第二 ,以西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