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张宝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83-88
中国近现代启蒙在20世纪前后时段形成了两个既对称又相似同时又有歧义的终端。回眸20世纪前20年“启蒙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在一瘸一拐中前行,与文学的暧昧、与政治的缠绵、个人与社群关系的失衡构成了突出的特征。反思20世纪后20年“历史的启蒙”,它以前所未有的解构姿态与前一个终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无论是“先分后合”还是“先合后分”的启蒙范式都未能跳出启蒙与政治的“必然”的逻辑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学术界一再寻求突围的路径时,世纪末浮出水面的后启蒙与承接五四的新启蒙的对峙才显现出了不可或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按时间顺序,把中国翻译教材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我国翻译教材最早形式的出现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阶段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翻译教材;第二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是我国翻译教材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翻译教程;第三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这是我国翻译教材建设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出版的翻译教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立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9-53
中国古代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历史教材层出不穷,古代的蒙学教育亦很突出,两宋时期因社会文化的发达,促使蒙养教育相对成熟,蒙学教材具有典型性.故本文从两宋的蒙学教材入手,考察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一般特征,并试图找出一些适合当今历史教育界借鉴的东西,从而将今天的历史教育真正变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王晓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7-12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的概念》一文中,论述的神话中包含了启蒙,启蒙陷入了神话的观念表明,启蒙和神话在关于世界的二元性、思维的同一性以及必然性的观念方面的一致,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启蒙和神话在解释历史方面有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人类必须通过自我牺牲才能够生存。在神话中,这种自我牺牲表现为祭祀制度,而在启蒙中,则表现为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是一种狡诈的理性,西方文明的道路就是依靠狡诈的理性来获得自我生存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道路必然会在我们的进步中伴随着退步。要摆脱这种报复、轮回的必然性就是要认识到神话和启蒙中的狡黠的理性的危害,并从中把握积极的启蒙的要素。《启蒙的概念》不是反文明、反理性和反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秦海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2):147-148
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小学.蒙学教材是幼童在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读本.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四个特点集中识字,使用韵语和对偶,综合各种知识,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梁励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77-81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繁荣 ,史家辈出 ,史籍浩翰 ,历史教育发达。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借鉴”功能 ;历史教育已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古代历史启蒙教材的编撰对普及历史教育和传播历史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教育也在摆脱经学的束缚中得到曲折发展 ;古代历史教育中秉笔直书、寓论于史、文史不分和史家标准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继承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35-144
初唐是一个诗的时代,诗歌的功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众多类型的诗歌中, 李峤的《杂咏诗》尤为与众不同。它无论在形式、内容、体系及风格上,还是在传播、版本 、注释方面都独具特色。而这皆源于《杂咏诗》作为启蒙教材的独特的创作目的。只有将这 组诗视为启蒙教材,其各种独特性才均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给予《 杂咏诗》新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8.
许相全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3-48
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经历了萌芽、发展、高潮和衰落,交织着人道主义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也隐含着人道主义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的冲突与整合。由于政治话语一直居于中心位置,文艺上的人道主义话语实际上是在寻求与政治话语的最佳结合点。从本质上讲,它不同于西方启蒙话语,也不同于中国五四启蒙话语,带有暧昧色彩。 相似文献
9.
毛崇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56,121
作为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分界,理性是启蒙的一个关键词,被表述为自然理性、公共理性、历史理性及世俗理性。自然本无理性,康德用此表达“自然向人生成”之合规律、有目的运动。公共理性是指在差异性自由个人联合体中的自觉合约,体现为法理、伦理制约下对个体世俗理性中非理性之自然性之改造和提升。当个体自由成为整个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升之基点,启蒙方完成了其使命。这是历史理性之宏大叙事的一个永无终结的运动过程,解放生产力导致“劳动日的缩短”则作为其根本条件。这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包含在从中国、希腊等古代思想传统到法国启蒙主义和康德四大批判以及马克思学说等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与前沿理论之中。当前需要在新语境下重新整理并复原这些珍贵资源,在实践中续写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10.
孙德喜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3):54-59
毕飞宇小说叙述的是寓言形态的历史和蕴涵于普通民众生活中的历史。通过这种历史的叙述,毕飞宇意在显示思想文化启蒙的艰巨性和急迫性。毕飞宇小说的叙事是在叙事中解构叙述历史和异类叙事。 相似文献
11.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207-226
中国古代通用语言文字教材是指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确立的官方语言文字所使用的教材。这些教材是王朝国家对包括官民在内的所有民众进行通用语言文字和通用文化教育的“一课之本”,是王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集中体现,是王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威研究成果。同时,这些教材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高度结晶,是中华民族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谱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遗传密码和高清图谱,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历史脉动和以文化人的教育历程。中国古代通用语言文字教材可以分为六类:文字类、韵书类、百科类、诗文类、典籍类、伦理类。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正是通过这六类教材实现书同文、语同音、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的大一统格局。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艾强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4):94-96
通过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和参考大量历史文献及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足球运动发展历史,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从中可以得知足球文化、中国古代足球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中国古代足球历史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何显兵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1-6
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资源是我国学界目前讨论死刑存废的主要知识依据。概括起来,启蒙思想家的死刑正义观主要包括从社会契约论、自由意志论、死刑误判难纠三个角度讨论得出的死刑或存或废的不同结论。这些结论并非都是绝对的知识权威,我国部分学者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也存在某种误读。 相似文献
15.
张洋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134-137
两汉至南北朝,汉语在西域取得一席之地。唐宋时期,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元明时期,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可以不用翻译而“通汉语”了。清代,汉语在新疆分布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6.
王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16-118
多年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误区,即漠视古文论独特的存在方式,失察古文论迥然相异的宗旨。而只有走出误区,还原古文论历史语境,才能开掘其现代价值,使其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创造的智慧源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内核是"道"。"道"能够洗礼当今文人的人性和品格,能够使古代文论智慧参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中国古代汉语文教材文化诞生在中华文化的母腹中,随着汉语文教材文化的壮大发展,又传承、创新着中华文化。汉语文教材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汉语、汉字、汉文,及其承载的以儒家文化为主、融合道佛等思想为一体的宽容、平和的中华文化。汉语文教材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的过去,还在认证中华文化的当代选择,也必定预示着中华文化的未来复兴。 相似文献
18.
刘达科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4):68-72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白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中国有着其它民族少有的大一统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执着追求无不与上古三代统一的历史传统和先秦诸子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有关。在整个中国古代,大一统形成了政治传统和政治思想传统,奠定了后世统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决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空间特征,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强大的内聚力。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