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淑敏是新时期以来一位重要的作家,其散文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视角为中国散文界增添了一缕清新的空气。她的散文,注重表现心理健康,表现人格的健全发展,突出表现了她独有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
5 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青少年时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一红色的激情时代、承前启后的一代人 ,是 9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的中坚力量。其散文虽有难以避免的困惑、迷惘 ,但更有人生历练中得来的醒悟。她们从认识、领悟自己所经历的那个红色年代开始 ,接续了前辈对苦难记忆的反思 ,在前辈们不得不终结的地方 ,把思维、感觉的触角伸展到生命意识的深处 ,收获了以生命意识为基础的性别意识、个人意识的觉醒。这是生命在穿越了混沌、蒙昧的漫漫长夜之后的日出和黎明 ,然而是“带伤的黎明” ,是烙印在记忆深处的创伤性记忆向经验层面的提升 ,是一个艰难的思想的反刍和生命的蝉蜕过程 ,也是一个女人精神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自我疗救与自我启蒙过程。  相似文献   

3.
女性“成长”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审视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女性“成长”故事,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关涉女性“成长”的路径:从初期的自觉向“中心文化”的服膺,到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诀绝,女性作家最终寻找到了一条女性自我升华、自我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的散文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对“爱”———那种充溢于宇宙万物当中的暖融融的爱意———的吟唱。不同于印度传统精神中的“寂然于万物” ,泰戈尔思想中有着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和谐完整、统一宁静的追求 ,使得他的散文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既区别于印度传统又远离了西方哲学、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观。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由原名“自华”改为“自清”虽为个人化举动却蕴涵深意,是对传统美学中尚“清”理念的接续和对尚“清”意识的再发现,同时也意味着朱自清在自身性格、言行、精神境界的自我设定上对“自清”之路的选择。然而,朱自清在“自清”的自我选择与时代语境、责任担当之间一直“不宁静”,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彷徨纠结的心智状态。故而,朱自清以散文、诗歌、文论等文本对尚“清”理念进行重新建构,使文本成为其“暂时超然”于“不宁静”状态的精神支点。  相似文献   

6.
简媜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其"计划性写作"主要分为三个主题:个人断代史、女性命运、家族赴台数百年垦拓史。简媜散文带有某种悲观色彩,但作者顽强的抗争精神、鲜明的文体探索意识和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使其作品成为台湾女性散文和整个女性汉语散文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7.
韩愈主张“文”、“道”并重,散文创作在艺术技巧及表现手法上颇具特点,“发言真率”和“抑遏蔽掩”两种笔法各臻化境。韩愈散文中“发言真率”之作,锋芒毕露,雄辩劲拔,文势如虹;运用“抑遏蔽掩”笔法则含蓄蕴藉,意味悠然,婉曲尽情。两种笔法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散文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体形式,女性作家也被裹挟其中,开始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以散文这种文学形式,自觉地书写自己的意识和体验。以“大女人散文”、“纯女人散文”、“小女人散文”归类分析发现,这一时期女性散文的的视角不断从外在而内在地转移,女性散文的情感关注不断从群体共同而个性私密地收缩,即女性散文视角与情感观照的不断内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社区建设是中国居民打破旧体制的羁绊 ,及自然、半自然经济的桎梏 ,培养和重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的过程。这是中国居民的再社会化过程 :程对于城镇居民来说 ,是从“体制人”到“市场人”的转变 ;对于乡村居民来说 ,是从“自然人”到“市场人”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立场纵观当代女作家陈染的小说创作,正是性别精神立场使她创制了一套个人化女性叙事法则,以对于女性心理和感知的深度开掘构成奇特审美世界;想象的丰富奇诡跨越时空幻觉与意识流动,把女性心理情节的曲折复杂敞亮于语言。女性主体反抗与自救的冒险足迹,构成陈染“自叙传”或“自画像”式写妇女的文本序列。这些自我连续整体的文本序列,又体现出一个自觉的、有使命意识的女性作家为提取女性语言、保留女性独特经验感受,获得与妇女深度存在本相对应的话语形式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影片的女性意识 ,其真实的意义是“超性别”的。它通过女性创世纪的那种博大之爱的诠释 ,通过“女性神话”的展现 ,力图实现一种人类的自我总结、启蒙、发现 ,最终走向文化人类学的历史目标。张艺谋的影片同所有艺术品一样 ,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 ,其女性意识的活力来自同这一背景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作为个体逐渐受到了重视,个体的人在觉醒中被确立。由于女作家远比于男作家的敏感性,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率先走向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对女性的生命形态的描述。在一些创作中,由于过分突出女性的女性意识、个人化意识,而陷入了狭隘的境地,完全脱离“宏大叙事”的“束缚”,走向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边缘化写作中。他们的这些个人化写作无外乎只是对男性中心话语的一种消解与对抗,并非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目标。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关注社会与人类的、突出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女性散文曾在“五四”时期有过辉煌的篇章 ,新时期的女性散文承此而来 ,大有狂飙突进之势。 90年代更掀起了一股女性散文热潮 ,呈现出自主意识的觉醒、柔情的倾诉、哲思与求索、宗教情绪的流露、艺术多元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表情性的审美诉求,是现代散文在颠覆古代散文审美价值之后所建构的全新美学意蕴;散文形式的本真表情性,表现为一切形式的整体寓意与诸多形式中赋予主体意象以抒情指义,即“人的发现”与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由呈现。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散文创作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冲击和影响必然导致散文创作的分化,形成“雅”“俗”分流.二者间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矛盾的统一体,呈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从认识和实践上求新求真求美求善,以求得“雅”“俗”散文的互生共进,并存共荣.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鱼玄机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女冠诗人。在她的诗中,有两首诗皆引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邻女登垣”的典故,她是借“邻女”意象表达自己敢于主动、大胆寻求理想意中人的新型爱情观以及对人生幸福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这是女性意识和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鱼玄机的诗中可读出女性独特的思想和灵魂,也是一曲曲包含着女性血泪的爱情悲歌。  相似文献   

19.
困境与超越——试论觉新、琴的形象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家》中觉新与琴的形象的文化价值。分析了儒学“仁”及传统责任意识的内在结构,指明“忍”是“仁”的重要表现方式,成为大众服从于统治者意志的更实用的儒学化身;人类进步意识——责任意识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由此,觉新陷入困境。对琴的现代文化心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剖析,说明独立、平等等现代意识融入传统观念,使琴超越觉新的困境,迈出一代女性新生之路的第一步。觉新和琴的形象的比较,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省。  相似文献   

20.
“尔比”作为彝语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有着重要的规范意义。没有“异族意识”就没有“本族意识”,“尔比”中有很多有关族群差异认知方面的解说。内部认同作为一种自我肯定的延伸,在“尔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