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齿音     
在汉语五音中,齿音出现最晚。上古齿音有精、清、从、心四母。在常见字中,精、清、从、心四母共586字。其中原本属此四母的占82.75%,从其它音转移而来的占17.25%。其来源主要有舌音定母、泥母等。从喉、牙、唇音转移来的也占一定比例。至于齿音中的邪母,基本上来自其他音,其形成时代远在精、清、从、心四母之后。  相似文献   

2.
(一)声乐艺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建立在汉语基础上的。汉语有四声,欧洲的语言只有重音而没有四声。西洋声乐在进行基础训练时,通常主要是练aeiou几个母音。而我国的民族声乐在进行基础训练时,主要讲究的是“咬字”。所谓一个“字”也就是一个音节。是由形、音、义三个基本因素,按文字构字原则组成的。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不同,把三十六个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后来又分为七类,后来再又把三十六个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指不带音的辅音,“浊音”是指带音的辅音…  相似文献   

3.
论上古汉语中的匣母字刘冠才自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人多舌音”、“古影喻晓匣双声”后,中外学者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迄今为止,对上古汉语的声母...  相似文献   

4.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各韵摄都有二等喉牙音字-i介音,但有的整齐划一,有的还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合并字学篇韵便览》唇音字只有祝摄才是真正的合口,其他都不是合口。《合并字学篇韵便览》f母后的韵母已经都变为开口洪音了,其中y已经独立成韵,且取得了作介音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开口与合口是反映汉语韵部发音情况的一组对称体系,是汉语语音性质重要的区别性特征。语音系统的发展变化会在开合口演变中得到相应体现,所以探讨开合口的变化历程有助于揭示语音的演变规律。唇音字从中古至现代所发生的开合变化情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古至现代语音演变的面貌,唇音字发生开合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受到唇音声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心母三源     
中古的心母字上古如何,目前尚很少有人作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经籍异文和谐声字的考察,发现一部分心母字和端组、章组关系密切,一部分心母字和见组(包括晓匣)关系密切,一部分心母字和精组(邪母除外)、庄组关系密切。从而由此得出结论:中古的心母字来源于上古的舌音,齿音和喉音。来源于齿音者,上古即为心母。为了区别于中古的心母,祢之为古心母。  相似文献   

7.
所谓喉牙声转,就是喉音影、晓、匣和牙音(即今之舌根音)见、溪、群、疑之间的互转。由于它们的发音部位靠近,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常常互谐。喉牙声转是喉牙音中最常见、最重要并贯通古今的语音现象,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饶有趣味的音韵学原理。本文从谐声偏旁与反切上字的关系、反切又音、反切异文、喉牙二读、直音等古代注音材料、古注、一字两读等方百论证喉牙声转这一古音规律,同时对“上古音晓匣两纽读归见溪群纽”,中古以后的晓系字是魏晋以后“从上古的见溪群纽字分化出来”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三部分来论述客赣方言舌齿音声母按二三等分立的格局.一、对客赣方言舌齿音知庄章精四组作概括性描写.二、论证客赣方言舌齿音早期状态是知组三等与章组合流,知组二等与庄组合流后再与精组合流.通过对方言现状与汉语语音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勾勒出客赣方言中古以后知章组演变的过程.三、对客赣方言舌齿音格局体现出的方言史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从《集韵》看唇音及其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集韵》切语提供的一些语音材料,对于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及其分化问题作了探讨和印证。认为,当时的合口呼只有一类,唇音声母是一套发音时带有圆唇趋势的辅音字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中古时的韵图在安排唇音声母字时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另外,当时的轻唇音在发音方法上已经和重唇音有所不同,但尚未形成独立的音类。  相似文献   

10.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音的变化尤为突出,以明代学者杨慎的诗歌用韵为例,如:阳、唐、江韵混押,东、冬、钟韵混押,得出这些韵在他的实际语音中分别已经合为一韵;而入声韵混押,收喉音、收唇音和收舌音已无法区分,说明在他的实音中入声韵已合为了一个韵类。由发现个人的实际语音特点,找到当时的语音较前代演变的轨迹,可以为语音史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吐鲁番出土文书所反映的6-8世纪汉语突厥语对音词的对音分析,发现吐鲁番所代表的西北方音在声母方面有三个显著特点:轻重唇音的彻底分化、"晓""匣"二母由舌根音向喉音的转变、"日"母音值由■到[r]的转变,这些比汉语史通常认定的时间早约2个世纪。这对汉语史进一步研究有积极意义,也提供了详实例证。  相似文献   

13.
"濊"字的本义是"大水",濊族所在的位置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二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的江原道和咸镜南、北道。"濊"作为族称,含义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粟"字的本义也是"水",粟末族所在的位置是第二松花江流域。"粟"作为族称,含义也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喉牙音"濊"曾经发生了到舌尖前音"粟"的历史音变。  相似文献   

14.
重纽韵舌齿音与重纽两类的关系如何,重纽两类区别何在及如何拟音,是音韵学界多年来讨论多分歧大的问题。慧琳音义景审序"企以智为叠韵……盖所不取",为重纽舌音归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景审序的重新解读以及王三、慧琳音义重纽韵知组字的考察,可以肯定,舌音本身是B类性质的,随同B类变化。原《切韵》重纽韵内部A、B两类介音的对立,在慧琳时代已演变为不同三等韵间主要元音的对立,重纽韵已不复独立存在,原《切韵》的四等格局也归并为三等格局。  相似文献   

15.
复辅音在现代侗台语中的分布不平衡,这是侗台语中部分古音发展演变的结果。复辅音 pl 和 kl 在侗台语中的比较分析表明,其演变途径分别为: pl 的演变方向比较一致,大都唇音化或舌音化成为单辅音; kl 则向舌根音或舌尖音演变,但不同语支之间演变进程不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朝鲜对音文献的谚文注音资料,考察近代汉语唇音的合口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虽然《中原音韵》在音位上没有开合口的对立,但在实际音值上仍然存在开口与合口的区别;第二,14-15世纪汉语音中,《中原音韵》的桓欢韵唇音字确实存在过[u]介音;第三,近代汉语声母后的[u]介音是一个过渡音,它是随着声母的展唇性和央后无音变为前元音的过程中消失掉的,而这个变化大约是在《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6世纪初)以前发生的。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见"母字也称"牙"音字,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表述就是"舌根音"声母字.从郑张尚芳先生等的构拟来看,古汉语不但"见"系字有丰富的"舌根音"声母,同时古汉语的"影"系字也有丰富的"小舌音"声母.而在我国现当代少数民族语言中,苗瑶语的"小舌音"声母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在现当代黔东苗语里,"小舌音"声母不但成系统地保留...  相似文献   

18.
<正> 古无轻唇音这一命题,是钱大听首先提出的。他在《养新录》卷五中说:“凡今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可是,他在证明这一论点时,使用的证据却是吕忱《字林》、神珙《五音九弄反纽图》和陆法言《切韵》三部书的声母和反切。吕忱、神珙和陆法言分别是南北朝、隋唐时代的人,这证明钱大昕实际在说,隋唐时代仍没有轻唇音。王力先生在1985年出版的《汉语语音史》的《历代语言发展总表》中附和钱大听的说法,肯定[f·f']二音起于五代。仔细考虑一下,这个说法有讨论余地。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