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民族文化的多元共融,既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本文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就青海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个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是和谐共生、繁荣共进,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强国的根本,也是地方文化寻求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了不同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与互动的方式和途径,试图从中总结出互敬、互补、借鉴、整合、共享等几种方式是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和谐共生的最基本构建模式,以期以青海经验作为典型个案,为探寻中国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做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青海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阔的青海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活跃的舞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高原上生息、繁衍、迁徙、融合、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青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历史发展背景等,使青海的民族文化显示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并成为中华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农牧文化共存、多种宗教文化共生、多种制度文化共举、民族风俗文化迥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在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和青海特殊的区位条件、多元化的民族来源、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不同时期的中央政权的治边政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对青海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杂居、小聚居的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决定了众多不同的民族共生于同一地理区域,形成了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宗教多元共生的存在常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生活着藏、回、汉等民族,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道教等多元宗教信仰共生共荣,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逐步发展形成具有多民族地区宗教存在的多元共生文化复合体.研究多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共生存在及发展,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基本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海高原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原汉族文化和高原藏族文化的交汇区,历来是多民族、多元文化汇集之地,因此,本地区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复杂而又多元。本文通过对青海文化景观要素的定量分析得出,青海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呈现从东部复杂多样性景观向西部简单单一性景观演变排列。  相似文献   

7.
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发展、区域稳定、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地方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多元文化与民族关系、贫困与反贫困、生态移民与生态区产业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青海民族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与机制分析,是构建青海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构建青海和谐民族关系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以下问题:一是青海民族关系发展现状的基本评价;二是当前影响青海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三是促进青海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青海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过长期的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但在现阶段仍存在着阻碍青海各民族中华民族意识生长的因素,据此,提出青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多元和谐是青海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究其形成原因有民族、地理、经济、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六方面。今后应保持和弘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共处的社会风尚;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文化共享与共责;增进接触和交往,增强文化认同;调解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而不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维护青海文化多元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多元化,既为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选择是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即一方面要积极面对和主动地和入并坚持自己文化的民族个性,同时要以共生共荣的理念原则来正确对待和处理我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仑神话进行了不懈探索,而青海地方学界对昆仑神话尤为关注。进入新世纪后,青海民俗文化学界提出了"以昆仑文化为青海多元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的观点,进而促成政府对青海文化做出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的定位。这是一次把民俗学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为政府文化建设方略的有效尝试,在中国也是地方民俗学为地方文化服务的成功案例。事实证明,民俗文化学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任何一种学术的兴衰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对政府文化战略和文化发展来说,民俗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共建共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它丰富了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青海多民族地区利益冲突明显化的问题日渐突出,对青海多民族地区的共建共享、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针对青海多民族地区共建共享与和谐青海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青海,实现青海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大团结局面,就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解决青海省各类民族宗教问题。本文探讨了青海省移民地区民族宗教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试图为解决移民地区民族宗教问题、建立和谐青海的政策制定与体制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民族众多,地区差异明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青海为例,对民族发展进步事业进行实证分析,旨在在区域性与民族性中诠释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共通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延边多民族的族源记忆与多元文化形态,随着长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接触交流及相互杂糅的历史变迁,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涵化”现象,并带来了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凸显着共生效应,促进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汪田霖  吴忠 《学术研究》2002,3(6):65-69
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文化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多元共存。构建适应文化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揭示人类文化的共性,构建对异质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超越文化中心论,确立共生共荣的文化意识;增强开放意识,营造各种文化顺畅融通的渠道;在创新中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文化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多元共存。构建适应文化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揭示人类文化的共性,构建对异质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超越文化中心论,确立共生共荣的文化意识;增强开放意识,营造各种文化顺畅融通的渠道;在创新中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田娟 《学术探索》2014,(8):110-114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也构成了我国多元文化的现状。然而,多元文化教育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现状的介绍,探讨了我国尤其是云南多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保持与传承的启示:创造氛围,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以此来保持与传承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摆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峻事实,即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例如,1985年以前,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八省、区(广西、西藏、宁夏、内蒙、新疆、云南、贵州和青海)人均工农业产值与发达地区之间差距300多元,1985年这种差距扩大为600多元。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为什么虽有进步,但仍然不能摆脱或稍微改变一下在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