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东晋、刘宋之际的诗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久享盛名。自南宋以来研究其人其诗的著作很多。解放以后也有不少人著文讨论,但由于受尊儒反法观点的影响,谬误甚多。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进行的今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陶渊明放在当时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具体历史环境中重新加以研究,许多问题就容易看得清楚了。陶渊明出身于土族地主家庭,其曾祖是大司马、长沙郡公陶侃①,其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其父陶逸官至安城太守②,到陶渊明这一代略见衰落,所以他的诗文中往往有一种破落贵族的口吻,门阀观念十分强烈。在《命子》诗中陶渊明用前六章历叙自己家族的显赫历史,一直说到祖父和父亲也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在后四章中他说自己是远不如先祖那样威  相似文献   

2.
八、王绩王绩的诗,可说是渊源于陶渊明的。陶渊明何以在文学史上有如此大的势力,值得仔细研究。凡是大作家必然有他特殊的风格,这风格正如杨炯所说“不须目击,亦不谬也。”文学风格的形成,在于反映时代和作家个人的生活态度。大家的风格,看似独创,其实是表现了前人未有的生活态度,这并不是创新,而是从遗产中选择合于个性的接受过来,再加入个人的生活经验,便形成所谓特殊风格。陶渊明是门阀中衰时代的诗人,所以他把诗的题材内容由歌舞声色改换为自然景色的歌咏。当时门阀贵族并未全倒,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趣味还支配着那个时代,因之陶诗便不被时人所看重,他走的路跳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彭泽令上决然的辞官行为,既不仅是因为不堪吏职,也不仅是久有归隐之志等,关键还是他的门阀观念受到了刺激。陶渊明有着作为士族大户的身份优越感,束带见乡里小人督邮,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侮辱。彭泽辞官其实是陶渊明在晋宋之际门阀士族地位剧变文化语境下一个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至关重要。他撰写《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编辑《陶渊明集》,在《文选》中收录陶渊明作品,这些都是传播陶渊明其人其作的重要手段。萧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挖掘出他被前人所忽略的独特品质和文学成就,为同代及后世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陶渊明,也为六朝以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传播开拓了新视野和新思路。萧统是第一位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有开山之功。《文选》收录陶渊明作品,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生子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死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这是个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都相当激烈的时代。陶渊明壮年和中年,恰是中原沦陷,东晋偏安江左,政权依靠大族支持,由会稽司马道子父子当政。司马父子揽权纳贿,把国内政治搞得混乱不堪。当时,在统治阶级内部有王恭、殷仲堪之乱;而广大农民群众亦因不堪封建统治阶级豪强贵族的横征暴敛,发生了孙泰、孙恩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刘裕平定了内乱和镇压了农民起义运动以后,占据荆州的桓玄又乘机叛乱。约在陶渊明三十八岁那一年,司马道子为桓玄所杀。翌年,桓玄废司马德宗自立为楚皇帝,刘裕起兵讨伐,杀了桓玄,恢复了司马氏的帝位。随着他就出兵征讨南燕、姚燕,恢复了北方的一些失地。可是由于刘裕篡夺帝位的野心勃勃,就在陶渊明五十四岁那一年,他竟然放弃了在北方已经收复的失地,引兵南返,杀安帝,立恭帝,接着又将恭帝废作零陵王,第二年,又用一罃毒酒毒杀了这位傀儡皇帝。东晋灭亡。刘裕建立了所谓前宋王朝。陶渊明的晚年,目睹其事。六年后,他便与世长辞了。这是陶渊明生活过来的时代。这是个国土日削、东晋南面偏安,北方被鲜卑等族占领的时代;这是个战乱频仍、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的时代;这是士大夫文人趋浮华如鹜、廉耻扫地的时代。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面,有许多士大夫文人投靠新的统治者,成为新贵;或者“放浪形骸之外”,以药与酒来麻醉自己;或者沉溺在佛禅中,讲清静寂灭。陶渊明不是那样的人。他的生活道路跟那时一般士大夫文人比起来,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山水诗在唐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有一大批山水诗人外,其他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写过部分山水诗。唐代山水诗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田园山水诗传统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空闲凄清、深沉冷寂的风格,这种风格一方面与唐代某些文人避免政治,隐居山林及当时各种社会矛盾何关,另一方面,与唐代禅宗的盛行也有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仅就后一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一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并未形成繁荣局面,其内容主要是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物,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其主要代表。陶诗长于田园风光,沈德潜认为陶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和孟浩然生活于不同的时代 ,都以田园山水诗为后人称道。二人在仕途上极不得意 ,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都未能实现。陶渊明仕途受阻却开阔了眼界 ,增加了阅历 ,洞察了社会现实 ,其诗数量不多却涵盖面广 ,内蕴深厚。相比之下 ,孟浩然不沾一命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视野与观察识别能力 ,其直接结果是孟浩然诗歌题材的局限和诗歌内容的单薄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文学中,柳宗元的山水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关于他的诗,前人多有评价,概而言之,不外似陶(潜)、似屈(原)二种。前者,如:苏轼《题柳子厚诗》云: 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又《评韩柳诗》云: 柳子厚待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手枯澹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一向被誉为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珍品,一千五百余年来,对其寓意或褒或贬,争论不休.一是"小国寡民"说,认为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社会是老子复古倒退思想的图解.一是"乌托邦"说,认为陶渊明描写了一个极乐的"大同世界",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主观构想的一种幻境社  相似文献   

10.
论陶渊明诗的美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陶渊明诗的美学成就吴功正陶渊明诗的审美水平无疑代表了东晋以致整个六朝的最高水平,在中国诗美学史上也只有少数几名诗人能与之并肩站在第一档上。他无疑是最能感应东晋以致六朝时代审美理想的诗人。他既目瞩着世事,却又远离着世事;他既有同时代人的审美意识,却又...  相似文献   

11.
魏源一生留下九百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受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影响,而且从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自居易、苏轼等著名诗人那里吸取营养,既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具体内容上看,魏源的诗以政治抒情诗和山水诗为最引人瞩目。其诗论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北宋文人苏东坡在评论盛唐诗人王维的诗、画时曾这样说:“味摩谓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这个十分精当的评论也适用于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这样的情景俱佳的作品。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期,这是个大动乱的时代。东晋与十六国的共峙,南北朝的对立,使人民在战乱和压迫剥削的双重磨难下挣扎。《桃花源记》正是作者和人民痛恨这个时代的产物。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族家庭,他的青年时代也曾有过“济苍生”的壮志。在《拟古》诗里,他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在《杂诗》里,他…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云:“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明代王圻云:“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康惟少陵。”(清陶谢集在《靖节先生集民诸本评陶汇集》梁、王二人从抒情艺术着眼高度评价陶诗,把陶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杜甫相提并论,是颇有见地的。因而对陶诗的抒情艺术方法进行一些探索,是颇有意义的。我国的抒情诗,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峡经咕帼风》、饲。雅》,《楚辞》的《离骚》、《九章》…  相似文献   

14.
张银堂 《文史哲》2003,(3):149-152
门阀势力的兴起是魏晋时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 ,东汉以来的士族阶层演变为门阀势力 ,并开始对社会进行奴役。门阀势力的兴起 ,破坏了封建政治的正常运作机制 ,造成了社会空气、政治空气的严重逆转。首先向门阀统治发起冲击的是有名的竹林七贤 ,尤其是他们的领袖阮籍和嵇康。他们的反抗方式是佯狂纵酒、攻击名教、行为放荡。在貌似怪诞的思想行为背后 ,隐含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痛苦与精神焦灼。继承阮籍、嵇康的叛逆倾向 ,继续对门阀统治进行反抗的是晋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由于地位和处境不同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的道路。但归隐并不能隔绝他和现实政治的关系。所以 ,在看似悠闲的人生背后 ,同样隐含了知识分子痛苦的心理折磨与精神焦灼  相似文献   

15.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典文学艺术殿堂的天幕上,有两颗奇特的耀眼之星,各以其独自的经历,独特的艺术道路,独创的艺术形象,领一代风骚,开百代诗风。 这就是屈原和陶渊明。 屈原和陶渊明,同为诗国巨星,其不朽的作品,源自于他们各自执着的人生追求。屈原追求的是“异采”(《怀沙》: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陶渊明神往的是“平淡”。(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两位超级诗人生活在相隔六个世纪的不同时代,其社会地位、人生道路、诗歌风格也都绝然不同,但却同有一篇形式极为相似的《归去来辞》传世。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他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决心了结仕途,归隐田园的宣言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屈原的《归去来辞》,没有单独名篇,只是隐含在《离骚》这篇长诗之中,其篇24句,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慧刚 《船山学刊》2011,(2):129-132
陶渊明一般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但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性故事集《世说新语》却只字未提陶渊明,这不禁让人感到诸多遗憾。事实上,只要我们分析一下魏晋风流的具体表现。加以比照。就会发现,陶渊明与魏晋风流是有所背离的。他之所以没有被选入《世说新语》当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总体上.他不符合《世说新语》的选入标准。当然,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时代,身上难免会有一些魏晋风流的影子,而且,陶渊明所追求的“真”与“自然”对魏晋风流“佯狂”的表现缺陷有所补充.其三教融合的思想也纠正了魏晋名士玄学人生观的不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共20首。《饮酒》诗中,酒、诗与思共同支撑起陶渊明的思想世界,陶渊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发生于酒、诗与思的相激相荡中。天人共同构成着世界,陶渊明把世界称为世间人境,物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居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且带来寂静,在寂静中吾亲近于物,观物之为物,物我性分自足,我既不化物,亦不物化,物我各持其性,自在、适性、逍遥。  相似文献   

19.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23,(11):162-169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花源诗》则对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提出了批评,它展现的人间桃源是一种带有复古倾向的羲皇之想。这才是陶渊明所欲表达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桃花源记并诗》。这既是一次文体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