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茨勒于2017年提出的"后翻译研究"理论将传统的翻译研究扩展到语内翻译与符际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更符合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文章以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的翻译历程为例,探讨了"后翻译研究"理论在该作品前翻译、文本翻译以及符际翻译等阶段中的运用,进而指出正是各类文本翻译、电...  相似文献   

2.
1959年雅各布森(Jakobson)把翻译分成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对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到的24篇代表性期刊论文进行述评,旨在说明国内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一直在关注对翻译活动的本质认识。但是他们的关注却是不够全面的,所界定的翻译定义不能涵盖上述三类翻译,特别是其中的符际翻译。鉴于此,译界对翻译定义的研究仍任重道远,期望对翻译活动的本质认识能跟得上变化发展着的翻译实际。  相似文献   

3.
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转移”和“转换”观念出发,以符号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为标准,将雅克布逊的符际翻译划分为符际转移和符际转换两类。其中:符际转移要求符号属性在翻译前后保持一致,强调各感官符号及空符号间的转移,拓宽了广义翻译研究的范围;符际转换凸显了翻译前后符号属性的变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影响翻译选材的一级转换、解构原文的二级转换和决定译文生成的三级转换。严复翻译实践的考察证明了上述分类的可行性,也为严复以及翻译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会遇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成语及其运用、翻译问题。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白蛇传》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传诵至今,魅力无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本文从雅各布森“符际翻译”理论视角研究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便加深读者对“符际翻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开发中国民间传说,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世界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6.
广告英语中的双关及其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达到广而告之的预期效果,广告语言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双关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文章从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习语双关等几方面阐述双关在广告英语中的运用,并对广告英语中双关的翻译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CNKI期刊数据库中1997至2016年间关于影视翻译研究的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V软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通过考察影视翻译研究的发文数量、论文发表载体、主要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和高产作者(机构)等,作者梳理了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在经历了一段"升温"后,正在呈现"降温"趋势,研究焦点集中在热映外国影视作品的字幕汉译.文章进而提出了影视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的论的科技论文汉英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充分实现科技论文的交流功能,运用翻译目的论,研究科技论文的汉英翻译策略,提出了注重译文语言的可接受性、充分发挥科技英语的语体功能、理解译语的文化差异以及综合运用多种语言手段增强译文的可读性等策略,并通过具体译例阐述了其在科技论文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主动的再创造性质的工作,它需要翻译工作者首先在业务上具备较高的素质,即:敏锐的听力、较强的理解力以及清晰的表达能力,其次要善于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和手段,此外,还需注意其它非语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本地化行业的发展,本地化翻译已经成为本地化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校本地化人才的培养为国内职业化、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目前,国内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广告翻译研究在近20年内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正规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广告翻译的研究论文有数千余篇。研究者们从诸多视角对广告翻译进行了分析,如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跨文化交际、目的论、顺应论、模因论等等。但上述多是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或与翻译理论相关的跨学科角度所进行的广告翻译研究。本文拟就回归广告翻译的本原,即从广告学的角度,试以广告学来指导广告翻译,并就将来的广告翻译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分量加重。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本身呈多元性和复杂性,所以多学科研究才能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隐喻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新的隐喻翻译研究范式。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隐喻的本质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需从语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有关问题。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词语,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机器翻译近年来受到国内译学界的普遍关注。以CNKI收录的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以量化统计结合质性分析的方法,对60年来国内译学界探索机器翻译研究的历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1)机器翻译研究总体态势呈四个阶段:1950s的萌芽期,1960s-1970s的停滞期,1980s-1990s的缓慢发展期和2000年以后的快速发展期;(2)研究主题主要含语义研究,人机翻译质量对比分析和翻译人才培养等;(3)研究学者之间、学科之间合作亟待加强。该研究为梳理我国译学界探索机器翻译研究的历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科学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实用性文本应用范围广、文体类型各异,更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的指导。目前翻译理论随着不同的转向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倾向。新译论、热点的出现为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阐释的空间与视角。但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新译论的应用过程往往缺乏创新、推陈出新不足,相关理论并未成为译学体系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回顾梳理多元化译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对实用文体翻译的阐释,重新审视翻译理论系统的构建及文本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位列《五经》之首。迄今为止,《诗经》的英译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文章对国内外《诗经》英语译介研究现状进行了历时性考察以及当前《诗经》英语译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诗经》英语译介研究进行了展望。针对当前《诗经》英语译介研究重视程度不够、视野相对狭窄、译介史缺乏等问题,指出未来研究应当把《诗经》英语译介研究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推进跨学科研究,开展系统的译介史研究,以提高《诗经》英语译介的科学化水平,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在交际时人们一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作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及由于文化差异和运用不当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非语言交际类型、传递信息及因文化差异导致非语言交际冲突与障碍,消除冲突与障碍可以采取入乡随俗原则和求同存异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中国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以及养生和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文化译介与传播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通过思考和探讨新时代太极拳译介与传播的意义等,提出其译介与传播的路径:多方参与译介与传播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译介;太极拳术语翻译定名;多种翻译策略并举;多模态、多媒体译介传播;培养更多相关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2009至2019年国内CNKI核心期刊和国内硕博论文库的相关文献,论述中国形象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新视角。研究发现,中国形象研究大多集中在传播学、文学、译介学等学科领域,语料多来自国外媒体报道、外国文学和翻译作品等,中国形象研究局限在“他形象”研究,缺乏对中国形象的“自形象”研究,鲜见以国内政治文献的外译作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客观定量研究。语料库批评翻译学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依托对国内政治文献的翻译,不仅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而且对实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形象宣传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大量的国内论文在国外刊物发表,这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摘要的英文译文,恰当、准确的摘要翻译对于论文的发表和交流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摘要翻译的实例分析,指出摘要翻译存在的问题,译者主体性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动物医学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随着我国动物医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的深入,需要对国内外的相关论著和最新成果进行翻译介绍而发展起来的。可是,国内动物医学英语方面的研究仍然很薄弱,未能充分有效地展开。本文拟通过对动物医学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的思考分析,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