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服饰文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服饰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心理、风格、气质、个性的物质、反映,其次是特定的时代风尚、民族宗教和信仰崇拜的再现,也是对当时某种历史功绩的纪念和生动体现,代表着当时人们对理想王国的寄托、追求和向往。同时,它也以简洁的文化要素和服饰线条展示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美感的追求和社会人伦的风范。  相似文献   

2.
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仅受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与个人的性格、意志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龄官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决定了她的被奴役的命运。而她倔强的个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大胆追求不切实际的爱情的行为,使她成为封建专制社会的反叛者,同时,这种性情与家班优伶身份的反差,也成为她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宋代著名女作家朱淑真,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现存的《断肠词》莫不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讴歌情怀、畅述心志。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是酷暑炎炎的盛夏;无论是悲凉萧瑟的秋天,还是寒风凛冽的隆冬,都令她触目伤怀,黯然断肠。她悲在芭蕉叶上、梧桐树里、桃李丛中、梅花枝头,真可谓“对景无时不断肠”。可以说,“断肠”是贯穿朱淑真诗词的主调,是她强烈思想感情的凝聚,是她与悲苦命运抗争的印记,也是她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发出的愤怒呼声。她之所以如此“断肠”,乃是当时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家庭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爱情婚姻的不幸、独立特行的气质个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诗经>人文精神是伴随着理性时代来临而构成和体现的,多元文化因子的生成,确立了人文精神的构成前提.民本思想的萌芽,伦理思想的形成,自然观念的确立,自我价值的体现,为人文精神构成奠定了基础.神道的衰落,人们个性的张扬与自我完善,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与人之间具有了关怀和理想的追求,理性的审视人与社会、人与道德、人与理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在人生自我完善中实现人格价值,在价值追求中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丁玲的写作显然呈现出有别于30年代的个性气质,这是她对自己在20年代的写作个性的一次回归.在丁玲个人的写作历史上,这次回归再次印证着她真正的文学禀赋对女性个体生存困境的揭示,以及敏感而细腻的传达能力.但由于当时的文艺气氛和丁玲的特殊遭遇,这种个性化写作很快中断.  相似文献   

6.
柳永生前身后是非颇多。历代多以其词作“格固不高”,原因就是他写了许多俗词,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理想。柳永创作的时代主要是在北宋的仁亲朝。这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城市新的经济生活环境中,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内,通过商品货币关系逐渐形成自己特殊的思想情感。即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行使统治的,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只顾自己私利不顾别人的).边沁”主义。他们是拜物教徒,追求现实的货币财富,蔑视功名富贵;追求个人的世俗享乐,蔑视宗法的道德礼教;追求即使是短暂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互存互补、辨证融合的。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气质与赋予想象、情感和直觉的女性气质,只有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激和自满自足,才能达到两种素质、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伍尔夫把实现两性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她的双性同体思想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狄金森的诗学思想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时代和民族背景、教育、个人交往。狄金森诗学思想对传统诗学思想的扬弃与当时特定的时代和民族精神是一致的。她所受到的教育,加上她的独身隐居生活,决定了她诗歌题材的局限性。她的个人交往主要是通过信件来往,其中,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大师”、苏珊、希金森对她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雷雨》中蘩漪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蘩漪是曹禺"最早想出的,并且觉得真切"的悲剧主人公。她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但因其经济条件不独立,思想和理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与旧家庭、旧社会彻底决裂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理想,虽与封建制度进行了抗争,但难以体现新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因而无法成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的形象,导致她必然的悲剧命运,最终只能和罪恶一同毁灭。  相似文献   

10.
女性气质是指以女性为主体所反映出来的具有女性性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性别特点。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研究成果,性别气质更多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其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其女性气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变迁性、多元性等特点。少数民族女性气质的形成是与家庭、社会塑造分不开的,同时,少数民族女性气质塑造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11.
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失活,环境的熏陶使人们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并从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中获得一定的审美观念。小说主人公嘉尔曼是位带着几分“原始性”即“野性”的吉卜赛女人。她的残酷、横暴、纵情、报复心理等,同当时封建立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下的“文明”尖锐对立。她的理想是追求自由,言行表现为粗犷放任;任意调侃的幽默充分地体现了她的这种独特性格。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使许多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遭到破坏 ,城市失去个性和特色。 2 1世纪是一个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世纪 ,人们追求的是更精致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 ,因而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对于建设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活至关重要。本文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定义、范围、设计、和功能等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同时要注意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结合在一起。另外 ,还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个性特质的成因与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世界文坛极具个性的作家。其孤独、困惑、悲观和勇敢的个性特质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思想的形成,进而体现在他的独特文风上,体现在他对自己理想形象的精心塑造上,体现在他的价值取向上。研究海明威的个性特质与创作思想,需要从当时的复杂社会环境、民族文化心理、西方哲学思潮,以及丰富的个人经历等方面,准确分析影响其个性特质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鲁迅诗人气质的形成源于西方科技文明的引介直接刺激他的想象力及其独异的思维方式,同时西方个性主义思潮注重思索人生内部生活的幽深庄严对鲁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这种不是诗人身份却又颇具诗人气质的创作表现为他往往由事物表面而趋于本质的思索的深切性,由传统维度的习见而寻求本我心灵的独见,以哲人的观察与思考开掘人生内面,不满足客观地描述生活,而是从更深层的情感把握与抒情节奏上去审视生活,注重精神的发扬与个人意志的发展,使自我的艺术追求最终成为一个富有哲学力量、饱含反省、自省意识的诗性盎然的独特世界。  相似文献   

15.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是魏晋玄学发展到竹林时期,在司马氏统治之下的特定产物。“越名教”主要是通过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面目、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现实、非毁圣人和经典来实现的;而“任自然”则旨在突显嵇康理论构建、生活方式和社会理想追求的价值取向。嵇康试图从理论上打破司马氏的思想钳制,摆脱其社会控制,实现一个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托尔斯泰“创作力量最旺盛的时期”[1] 。在小说创作的 19世纪 70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完成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作品中 ,作者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 ,描写了 19世纪 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同时塑造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安娜 ,美丽、聪慧而又热情 ,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 ,不惜背叛自己的丈夫和所属的上流社会 ,表现了她不肯屈服的叛逆性格和真诚热情的内心世界。然而 ,安娜美丽的外表、反抗的性格、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并不能改变她走…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就业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受个人理想、个性、能力和国家政策、经济、专业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环境与成才等关系.  相似文献   

18.
理想人格的生成问题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哲学家、思想家们的理想人格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认为,理想人格的生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过程性和复杂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过程性,理想人格的生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二是复杂性,理想人格的生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而真正的艺术又必然是最真实地反映了作为特定民族成员的作者的鲜明个性,因而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不是无根之木。从民族群体看,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气质和民族意识,决定了一定民族绘画的基本风格;从艺术家个体看,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个人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生活阅历、文化结构及个人气质有关。艺术家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个人风格的形成必受其民族群体特定文化意识的限制。换言之,个人风格不可能超越民族和时代,而一定民族各自风格的总和,就构成了该民族时代的民族的风格。封建黑暗的欧…  相似文献   

20.
与中国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相一致,以批判旧道德为鹄的,早年的鲁迅就开始了“自由与人道”即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相一致的道德理想追求。然而囿于进化论世界观的局限,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两因素呈对立之势,表现为互相“消长起伏”:个人与社会、先觉者与国民大众的脱节乃至对立构成其特定的思想内涵。随着鲁迅逐渐确立科学的人性论和辨证的群已观念,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道德理想首先在“觉悟的智识者”——鲁迅的理想人格身上达到了内在统一,并进而将道德理想的追求与科学的社会理想(“平民的世界”)的实现相联系,从而将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道德理想建筑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