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玉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8-2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纠纷也必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谋求一个合理与正当的程序以公正有效地解决这些纠纷便成为民事诉讼法学者的重要课题。因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法律程序,尤其是民事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择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为突破口,试图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提供制度上的依据。本文探讨了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从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完善的理念更新和具体立法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促进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胡玉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38-41
随着权力本位观念向权利本位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当事人的视角探讨许多有益于我国民事诉讼实践的话题。然而我国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未能获得宪法确认,同时在适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了使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能够获得宪法确认并予以保障,成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设计和运作的最高理念,本文以宪政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和程序主体性原则来分析其理论基础,最后从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完善的理念更新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促进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闫丽娟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194-195
本文首先从法理的层面讨论了处分权产生的历史渊源,紧紧围绕该制度的内在精神“私法自治”探讨了处分权的概念、特征,接着从现实立法的层面探讨了处分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的立法状况,并涉及到07年民诉法修改带来的变化。最后,结合我国现行制度的缺陷,提出强化处分权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徐胜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1):68-71
简易程序对当事人的主体性原则、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法官中立原则、诉讼进行的公开原则、辩论原则等正当程序所要求的一般要件的坚持、对其适用范围的限制以及允许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转化,表明简易程序是针对某一类型案件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省略了审理该类案件一些不必要的程序而保留了正当程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公正的要素,是有严密程序保障制度的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5.
许少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5):122-127
当事人诉讼权利与法院审判权的关系问题,或当事人与裁判者的关系问题是民事诉讼法或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问题。要建立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条件所需求的新的民事诉讼体制,必须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以当事人诉讼权利为基石,实现从法院审判为中心到当事人诉讼为中心的转变。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构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主要应当从裁判者、当事者自身和程序技术规则化三个视角展开。 相似文献
6.
7.
詹红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6):84-88
宪法对刑法的限制是人权保障的必然选择和建立和谐社会法律体系的需要。宪法对刑法的限制是全方位的,包括对刑法观念、刑法内容、刑罚权和刑法解释等。我国目前宪法对刑法的限制亟待加强。宪法对刑法限制的途径是刑法宪法化。 相似文献
8.
论人权国际法保障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广东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4):3-6
人权国际法保障所依据的法律渊源具有有限性、效力上的层次性、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目的的一致性 ,国际人权法的实施方式是形式强制性与实质自愿性的统一。国际人权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使得人权国际法保障充满斗争性和复杂性 ,其实际效果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过程性 相似文献
9.
民事执行程序虽然以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实现作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基本人权的保障同样应当予以重视,此两者作为现代人权理念的应有之义,共同构成了民事执行程序中的人权保障话语体系。但是民事执行程序的主要使命决定了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权和债务人的基本人权保障始终处于一个脆弱的“偏向式”动态平衡状态,在执行程序中对债权人债权实现权的强化会逐步加剧两者之间的张力,脆弱的平衡状态随时可能被打破。《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作为对我国民事执行司法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其立法科学化的衡量维度固然在于以对申请执行人债权实现之成效作为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但是不能单极化发展,被执行人的人权保障同样应当纳入其中。因此,《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必须回应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实现和被执行人基本人权保障之间的紧张博弈和冲突。应当充分发挥权利平等保护原则、比例原则以及程序救济原则在具体制度构建中的基本价值功能,以对被执行人生存权、生活安宁权、人身权以及人格尊严权之保障“划定”强制执行权作用于被执行人时之限度,以此为基础厘清民事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的人权保障边界。最终通过对债权人债权实现和被执行人基... 相似文献
10.
现行国家赔偿程序与人权保障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至吾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2):96-98
现行国家赔偿法设立的赔偿程序,既不是审判程序也不是行政程序,而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程序。这个程序在设计时因为过多的考虑了简便、快捷和容易操作的一面,因此导致国家赔偿程序设立的确认程序、申诉程序、审理程序和执行程序与人权保障发生极大的冲突,其结果不仅破坏了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更重要的是使人权保障受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1.
从法律程序上为权利尤其是程序性权利提供保障,保障当事人拥有选择程序的权利,有助于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提高程序效益.但是,我国诉讼法理论的滞后和治权主义的影响,使诉讼选择权制度没有形成法律原则和完整的制度体系.本文认为,完善民事诉讼程序选择权应体系化选择权制度,通过为当事人提供丰富的诉讼程序"菜单",提供具有弹性的诉讼程序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2.
张艳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4):100-103
民事程序选择权是指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依照自己的意志对有关程序事项的选择权.民事程序选择权源于各国法律对程序主体原则的承认,是为了切实保障国民平等运用诉讼法和接近司法活动的机会所赋予当事人的基本程序性权利.确立民事程序选择权有助于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提高程序效益,有利于提升民事司法的公信度和接纳度. 相似文献
13.
饶义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3):9-14
二十年多来,随着市民社会理念的复兴,市民社会思潮表现出全球化趋向。探讨市民社会的本质也就成了普遍关注的课题。我们试图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特征、理论脉络的分析,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回顾来讨论重建市民社会和保障个人权利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重构民事执行程序可以尝试以当事人主义为基点。要突出三个基本理念:遵循司法被动原则,强化当事人申请义务;遵循程序公正原则,强化当事人举证义务;遵循司法自治原则,强化当事人处分权。同时在构建新程序框架过程中还应注意执行权定位、体现程序正义并凸现其独立的内在价值以及执行工作的最佳平衡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民事鉴定启动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慧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149-151
在我国,当事人无权在庭审中提出自己选定的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可见,民事鉴定的启动权属于人民法院,当事人没有民事鉴定启动权。为与目前的诉讼制度改革相适应,我国的民事鉴定启动制度应当借鉴英美法系的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即鉴定启动权由双方当事人平等拥有,同时,人民法院的鉴定启动权不必被剥夺,可以与当事人的鉴定启动权同时存在,处于辅助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认为,目前西藏旅游业尚存在着较严重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尤其是旅游业的直接从业人员配置中存在着总量不足、部门人事编制结构不合理、文化状况不佳、民族结构与企业等级不相匹配、职称结构不理想、教育培训被严重忽视、年龄结构在部门间参差不齐等七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在理论上存在众多争议,主要表现为:检察机关是否拥有诉权,检察机关介入民事诉讼是否会造成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干预,是否会造成诉讼结构失衡,其在诉讼中的地位应如何界定,其程序与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相比呈现何种特色,等等。其实,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理论上并无障碍。首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拥有诉权;其次,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仅限于公益目的,并不影响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再次,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时,若能摆正自身在诉讼中的地位,并不会影响诉讼结构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宋汉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8-20
对基本人权的保障是司法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事强制执行制度亦无例外。我国强制执行法律体现了人权保障理念,但仍显不足,强制执行法的发展,应从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外人等各利益主体的基本权利保障角度出发,完善立法,改进执行措施,在对执行当事人和案外人基本人权保障的前提下,实现生效裁判的合法、及时执行。 相似文献
19.
刘丽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64-66
民事主体识别问题对于当事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正确识别民事行为主体,才能确保民事活动、民事审判及民事审判监督活动、行政管理及行政执法活动等安全、正确进行。识别民事行为主体的基本方法因识别的内容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田静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18-23
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产权的视角出发,剖析了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并对现行法律制度中关于农村担保融资范围的规定进行了归纳。通过对湖北、浙江、四川三省有关试点地区农村信贷担保的抵、质押问题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农村担保融资制度的创新策略:优化农地产权权能,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放宽现行法律中关于农村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同时加快土地产权市场的建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