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国家观认为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必须确立新的国家观——二重国家观。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是社会国家 ;从政治层面看 ,国家是政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政治国家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的起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国家的起源,的确是一种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经典作家精辟地指出,生产力是国家产生的终极原因,而阶级对抗则是国家产生的直接原因。当氏族社会被分裂为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时,为了使这些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经常的强制机构不可。”国家被发明出来了,国家是阶级对抗的直接后果和具体体现。然而生产  相似文献   

3.
安东尼·吉登斯将前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称为阶级分化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与它不同的阶级社会。现代国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在与领土权的结合中行使主权和行政垄断权,实现了将暴力手段驱逐出劳动契约领域,建立在政治与经济的制度性分离的基础上,本质上是多元政治,极权主义潜伏于其中。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缺乏区别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资本主义国家,未能预见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忽视了现代国家的自主性。吉登斯用反对“化约主义”来否定马克思的国家阶级本质论,必然削弱马克思国家理论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经历了其诞生、发展、丰富、完善和补充四个时期,它主要具有以下主要内容:国家是一个历史和阶级的范畴,它最终将会自行消亡;国家具有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监狱等物质附属物,它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职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使国家第一次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即行消失。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突出强调国家的阶级属性,也明确指出国家、即使是阶级社会的国家也具有促进社会整合的某些特质.但在阶级根本对抗的阶级社会里,国家总体上始终处于一种与社会相异化、相脱离的状态,因而难以充分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性职能.社会主义国家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再是维护阶级对立和阶级对抗的国家,这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根本性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的国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国家学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坚持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论述了阶级和生产的社会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条件;第一次从国体和政体两方面阐述了未来的国家形态,赋予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中国文化范式中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贡献。以《新民主主义论》为理论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家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系统、完善、科学的中国共产党的国家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以及整个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一部光辉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列宁详尽地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是集中地捍卫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强调在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指出“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今天,重新学习列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我国理论界,流行着一种传统的民主概念:“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方向》,见1980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其理论根据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类似的一段论述。本文将提出不同观点与持上述观点的同志商榷。 我认为,从实际来考察,这一传统的民主概念在我国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已经带来危害;纵观历史,国家是仅仅与某几种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暂时性历史范畴,而民主则是与一切社会形态(其中包括有阶级社会的国家形态)相联系、与社会生活共存亡的长久性历史范畴;剖析其本质,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民主却是一定生产方式制约下,现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国家?目前流行的一些辞典或教科书,大都套用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的论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如《辞海》、《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政治经济学辞典》等等。从而,给人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显现,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范畴的内涵、外延、职能、实质,集中到一点,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职能,按照"国家本质—国家职能—政府职能—职能体系"的过程逻辑,依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进行机构设置与调整,进而实现了职能转变,体现了国家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配变迁过程。在此进程中,厘清了国家阶级统治的本质属性与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在解放发展生产力进程中剥离了政府职能,细化了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构建成熟系统的制度体系,依法全面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履行国家职能;在创新和发展国家对内职能的同时,也积极扩展了国家的对外职能。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探究人类社会演变规律和制度变迁动因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简言之,它是一种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而马克思是借助生产力、阶级和国家这三个相互衔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揭示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的.其中,生产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阶级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国家是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三者较为完整地解释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制度变迁的逻辑链条.  相似文献   

12.
暴力使猿立足地面并成为地面上的主人,制造暴力工具,使猿成为人。暴力创造人类,为社会发展进步开辟道路。暴力使用范围扩张到人类自身时,原始人类的氏族管理机构就逐步地演变为国家机构。暴力、国家先于阶级出现了,阶级是在国家暴力下才产生的,原始氏族共产主义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从而也是私有制、阶级社会的最高阶段,再也不会出现更高阶段的私有制社会,是垂死的私有制社会。私有制和阶级必然灭亡,但不是同时、全部、立即灭亡,而只能是逐步消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完全对立的经济形态的转换。社会主义是介于私有制和完全公有制之间的过渡态,同时包含两种经济形态,是私有经济逐步消亡、公有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最后过渡到全人类公有的经济形态。这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人类认识历史运动的主要内容,要正确地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成果,就应分析它的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以东欧国家为例,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結构的关系;分析了存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陈述了阶级与社会集团的变化、均一化和分化;指出了阶级的矛盾、利益和冲突,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作了扼要的提示。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人类对史前社会研究的缺乏,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阶级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与社会性质,原始社会是否一开始就具有阶级社会特征,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式的演变规律,以及国家的产生途径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摩尔根史前社会亲族制度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确认识原始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和重要启示:氏族共产制是原始社会的根本特征,私有制只是在原始社会晚期才出现的;父权制是从母权制发展而来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不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最初形式,而是婚姻家庭制度演进的成熟形式;父权制个体家庭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直接催生的结果;阶级分化是个体家庭私有制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摩尔根推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修正、完善了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5.
“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171页。)本文试图结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一般本质、特殊性质的初步探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近期目标的正确性。一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一般本质是脱离社会的特殊的公共权力,而不是阶级统治。这是我在《从国家和社会团体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区别看国家的本质》(《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一文中,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国家本质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我为什么不同意把阶级统治和脱离社会的特殊的公共权力都看作是国家的  相似文献   

16.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个人数众多的中间阶层的存在,特别是新中间阶层的兴起,尤为引人注目。当代中间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怎样?它的政治态度如何?它的发展趋势怎样?它是否是一个单独的阶级?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研究西方国家中间阶层问题是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弄清楚当代中间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内部构成和政活态度,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分清敌、我友,制定正确的阶级路线和无产阶级的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本质问题上,我国理论界存在着单一本质论和双重本质论之争,单一本质论认为国家的本质仅仅是阶级镇压的暴力工具;双重本质论又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国家具有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双重本质;另一种意见认为国家具有阶级统治和脱离社会的特殊的公共权力的双重本质。应该承认理论界关于国家本质问题的争论已陷入困境,其主要表现是单一论和双重本质论双方都有一定的理由指出对方观点存在的缺陷,都有一定的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且这些理由和论据很多是来自马、恩、列、斯对国家本质问题的论述,在一定时期内哪一种观点都很难为理论界所普遍接受。面对这种困境,本文试图从国家和社会团社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区别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和概述国家的本质,希望能就这一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深具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气质的范畴,“国家社会性”源生于国内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学术场域。感知“国家社会性”,应以对“政府公共性”“国家公共性”“国家中立性”等范畴的辨识为基础。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国家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性质、国家所代表的社会整体利益,彰示了“国家社会性”的核心内涵。“国家社会性”是一种批判性和建构性的介入,这一范畴的应用是对传统阶级主义国家工具论的纠偏;在与相关范畴的对比中,“国家社会性”显出了自身存在的概念优势,继而拓展了对国家性质的讨论并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关切。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晚年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问题,尤其强调了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性阐述是贯穿国家这一历史必然产物发展过程的主线。从"两种生产"的角度,可以发现历史上物的生产与人的生存发展二者之间呈现出辩证否定关系,而国家就是两种生产实现统一之前的必然存在;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当人类社会真正实现共产主义时,阶级及由此产生的国家也会最终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20.
反映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专论,及所有关的篇章,无论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还是在他们后继者列宁的著作里都为数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都习惯于把恩格斯曾说过的“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句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229页),视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全部理论的浓缩,视为国家学说的座右铭,而竟然忘却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这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