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辛弃疾抗金壮志至老不衰,晚年置闲仍时刻期待着宋廷改变妥协路线,起用他运筹恢复大业。宁宗赵扩即位,任用韩侂胄、京镗策划北伐?嗄旮诚械男疗?受到朝廷委任。他分析抗金形势,“陈用兵之利”,支持韩侂胄北伐,并写词表示赞扬、激励。但为时不久,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鹘蹬纱蚩撞母钕潞珌腚械耐仿?函送金国乞降。韩侂胄蒙受了“轻启边衅”的罪名,而辛弃疾也因为“谀韩”“迎合”见讥于  相似文献   

2.
杨俊才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28-135,159,160
姜特立名列《宋史·佞幸传》,与陆游同龄,两人因韩元吉而相识,之后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两人交往中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姜特立以近幸弄权之罪被逐出京城时,陆游作诗相送,并以"君似襄阳孟浩然"许之;在权臣韩侂胄柄国时期,两人分别为其撰写了《南园诗》和《南园记》等。综合起来考察,两人能长期保持良好关系,在于有比较牢固的基础,他们有共同信任与敬重的朋友,在诗歌创作上互相推重,又都有一种使命感;姜特立虽被某些人斥为近幸弄权而被逐,但陆游对当时朝廷斗争的内幕很了解,所以并不影响他们继续交往;为韩侂胄所撰写的《南园诗》和《南园记》,如果单以韩侂胄的功业而言,显然赞誉过当,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家的命运与韩侂胄已经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他们是真心地期望韩侂胄能够匡扶社稷。陆游与姜特立交往也罢、为韩侂胄撰文也罢,正可见出其无所避讳,坦坦荡荡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一) 《宋史》卷398《倪思传》:“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应为“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 史弥远实际控制朝廷大权是在“诛韩”政变之后,这时钱象祖已经是宰相而不是参政了,故“参政”断后,于史实不符。(参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七《开禧去凶和敌日记》;《宋史》卷213《宰辅表(四)》) (二)《宋史》卷436《李道传传》:“时薛拯、胡榘等皆以新进用事……”。“薛拯”,应为“薛极”。史弥远时期,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四人号称“四木”,是史弥远集团的主要成员。“拯”当是  相似文献   

4.
清康熙间 ,高士奇刊布他所录存的“菊 ,南仲两公诗稿及姚承旨、王学录原序”。经考查 ,《菊集》录南宋游士高翥诗 ;附录《林湖遗稿》十九首 ,乃高翥之侄高鹏飞诗 ;《菊集原序》 ,元人姚燧撰 ,就姚之行踪、年代、官衔看 ,与《姚燧年谱》所记相符 ;《林湖遗稿序》 ,南宋人王撰。此序“束文”判为伪作 ,然束氏所论无实据 ,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7,(5)
南宋遗存至今的殿试对策相当丰富,可以藉此考察士人如何通过此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成效如何。从士人阶层舆论方面来看,无论是已经入仕的官员,还是廷对士子本人,大都认为参加殿试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时刻,应该在皇帝面前认真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同时作为今后的从政指南。而从当时殿试阅卷的程序来看,皇帝虽然表面上会摆出鼓励直言的姿态,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却与皇帝自身政治意图能否实现有着微妙的关系;一般来说,殿试阅卷官保守、稳妥的判卷态度,实际上会直接影响直言的殿试对策能否送达御前。虽然殿试对策有着较为严格的文体规制,但是试图指陈时政缺失的廷对士子,却总是可以逾越这些限制,寻找到直言进谏的突破口。作为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权相长期掌控朝政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士人政治见解的表达,在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执政期间,那些涉及时政批判的殿试对策几乎很少见到或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39-146
南宋嘉定末年的皇位继承是中枢政治的一件大事,从宁宗立贵诚(理宗即位前的名字)为皇子的旨意出发,是考察理宗的即位合法性以及史弥远在拥立过程中作用的另一角度。对宋理宗而言,证明其即位合法的最有力证据无疑是宁宗的圣谕或圣旨。然而立其为皇子的诏书却是个孤证,并不能真正反映宁宗的本意。除此外,不见宁宗任何明确的发言表态。宁宗虽然至死没能够立赵为皇太子,但宁宗中意的仍然是赵,而不是贵诚。他没有废赵、立贵诚的意愿。史弥远在拥立贵诚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得到杨皇后首肯后,废立得以完成。史弥远的作为改变了宁宗的既有决定,可谓是矫诏废立。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翰林学士知贡举的现象较为多见,北宋又较南宋更为突出。通过知贡举,翰林学士得以影响一代文风。翰林学士知贡举,还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当权臣用事时,翰林学士知贡举的现象较衰微,蔡京、秦桧、韩饨胄主政时即是如此。理宗朝,理学之士得势,翰林学士知贡举的又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它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悲歌。 《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作者又改变了历史故事的内容。《汉宫秋》说:汉元帝荒淫,令画工毛延寿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毛延寿乘机敲诈勒索,有成都秭归县王长者之女王嫱,长得天姿国色,因无钱纳贿,便在美人图上点了个破绽,被汉元帝打入冷宫,汉元帝偶然巡幸后宫,见到王嫱,倾倒王嫱的美色,并得知毛延寿受贿和点破美人图事,传旨处斩毛延寿。毛延寿携美人图逃往匈奴,献与匈奴王虖韩邪,匈奴王虖韩邪按图追索王嫱,派兵压境,元帝被迫不得不忍痛将王嫱送去,王嫱将汉家衣服留与汉土,走到番汉交界处,投黑龙江而死。王嫱死后,元帝深居汉宫,听孤雁的哀鸣,引起了无限的思念之情。匈奴王虖韩邪见王嫱已死,愿与汉朝重新和好,恢复邦  相似文献   

9.
韩婴     
韩婴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学者。《汉书》“韩婴传”及其他一些典籍,都记述他为燕队。乾隆《任邱县志·人物志》把韩婴列为“儒林”第一位,并明确记载:“邑城南有韩太傅祠。”任邱古为郑县,西汉时属幽州之涿郡;诸侯争雄的战国时代属于燕国。所以说韩婴为任丘人不无道理。 韩婴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汉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当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方面的空前窒息。西汉统治者总结秦速亡的经验教训,比较注意了倡导思想解放、言论自由。起初,黄老之术受到重视,得以流行。后来,儒家逐渐活跃起来,他们以秦的速亡为借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大力宣扬,并屡屡向皇帝上书言治乱之道,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所以,在汉初的博士宫中,有很大一批是儒生,韩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儒生之一。他曾仕西权的文、景、武三朝。文帝时为博士,在社会上很有名望,在思想上对皇帝有直接影响。汉景帝明,韩婴迁为常山王太傅,故世人又称他为“韩太傅”。汉武帝时,几次召举贤良方正,策问古今治世之道。韩婴曾和著名大儒家董仲舒在武帝面前进行过一次辩论。史称“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汉书·韩婴传》) 韩婴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对《诗经》进行注释。“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从  相似文献   

10.
陆游撰“两记”的历史背景及事实真相王菁,汤梓顺庆元六年十月(1200)、嘉泰三年四月(1203)、陆游应韩俺胄之请求,为其撰《南园记》、《阅古泉记》。围绕此两记,从南宋至清末明初数百年来,后世学者,对游之晚节或以责备之辞加以非难;或以惋惜之情为其辩解...  相似文献   

11.
李磊 《学术月刊》2020,(5):153-162
"韩"作为朝鲜半岛南部族群的共称,是西汉真番郡撤置后遗民与辰国族群融合的产物。马韩通过控制"辰王"选立将脊梁山脉以东的群落纳入"韩人"范围。辰韩将始祖追溯为逃避秦役的流亡者,这一族源叙事源自半岛北部南下移民的历史记忆,是辰韩在两汉时与北方郡县对抗性关系的反映。移民的技术传入使辰韩成为倭、韩地区的冶铁与交易中心。2世纪时弁韩冶铁业的发展挤压了辰韩的铁流通网络,韩、倭政局因此而变。东汉末年带方郡的设置正是为了应对韩濊的挑战。曹魏分割辰韩八国转隶乐浪郡的方案瓦解了韩人臣智与下户间的权力关系,引发韩人叛乱与曹魏"灭韩"之战。此后,"韩"不再作为统一体出现,在百济、新罗的建国运动中,"韩"号不再是族群凝聚、政权建构最有效的政治资源。"韩"号的建构与解构均是以汉魏王朝在半岛上的郡县统治为背景的,乐浪、带方二郡体制崩溃之后,半岛的政权建构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刘邦与韩信受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人生价值观“富为上,贵次之”的影响,为求富贵投身到农民起义军中。韩信到汉营后,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也向刘邦邀王邀地。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刘邦则用夺权与徙地等方式对韩信加以防范。韩信降为淮阴候后,心态失去平衡,准备谋反,应给予否定。  相似文献   

13.
《学林漫录》第八集149页《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中的情绪波动》一文,引辛弃疾词《六州歌头》:“千载传忠献,两定策,记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然后说:“词中以韩世忠、韩侂胄两世扶盞问?极尽颂扬之能事。”这是以“忠献”为韩世忠,以韩侂胃为韩世忠后人,均误。按《宋史》卷474《韩侂胃传》,开首即言:“魏忠献王琦曾孙也。”卷312《韩琦传》载:“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其碑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曰忠  相似文献   

14.
世传张良在圯桥与老人进履时是个小孩子。近读《史记·留侯世家》,详推其年,乃知此说不确。《留侯世家》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汉书》作桓惠王——引者)。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年,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据此推算,张良的父亲张平死于韩桓惠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50年,因“良年少,未宦事韩”,至于张良少到什么年龄,没有说明,现在姑以三岁计算。接着“卒二十年,秦灭韩”,为公元前230年,亦即秦王政立位之十七年,此年张良为二十三岁。此后,张良即散家财,求刺客,准备刺杀秦王政。  相似文献   

15.
在秦桧身后,对于他的评价问题,有宋一代,官方就几经变化。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高宗为褒其主和之功,题其神道碑额曰:“决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为申王,赠溢曰“忠献”。太常博士曹冠撰溢议说:故太师赠中王泰桧,光粥圣主,绍开中兴。安宗社于贴危之中,恢太平于极荡之后;道德光天地,勋业冠古今,虽各道全美,不可主一善名一功,而崇报之典,严于定证。尤当先其报国之大节,传道之效焉。谨按说法:虑国忘家日忠,文贤有成日献。宜赐说日:“忠献”。①事过五十一年,宁宗开禧二年四月,以外戚入主大政的韩俯胄准备兴师北伐,使礼…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中的宋江,根本不是什么农民起义的英雄,而是一个十足的统治阶级的奴才。从踏上山寨那天起,他就安下了“专待朝廷招安”的坏心。他与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饱狗与饿狗之间的斗争。高俅投靠“九大王”即后来的徽宗皇帝,官运亨通,爬了上去。而宋江在爬的路  相似文献   

17.
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部分官员,在顺宗李诵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春,发动了一次旨在褫夺宦官兵权和裁抑藩镇势力的政治改革运动。由于它触犯了宦官、藩镇和大官僚贵族的根本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拚命抵抗。在革、保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新政的推行仅仅一百四十六天就匆匆失败了。王叔文、王伾被贬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历史上叫做“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失败了,但斗争并没有完结。中唐以来的一切顽固保守势力,从与柳宗元、刘禹锡“交情很深”的韩愈起,一直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大刽子手曾国藩,都无不大骂王叔文派,什么“群小用事”(韩愈:《顺宗实录》)、“小人乘时窃国柄”(韩愈:《韩昌黎全集·永贞行》),什么“小人之无忌惮者”(苏轼:《报江季功书》),什么“王伾、王叔文……为一时奸回”(曾国藩:转引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顺宗实录》补注)等等,俯拾皆是。一场“意欲内抑宦官,外制方镇”(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四》)的政治革新,在尊儒反法派的笔下,竟成了“朋党”“窃国”的“卑谋”。  相似文献   

18.
晏殊于真宗、仁宗二朝,以位望俱尊之身推尊韩、柳,热心奖拔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才,对于宋初文风之变革以及文学创作之兴盛,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晏殊以及他的同道在天圣尊韩、儒学复兴方面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天圣尊韩的主导人物是晏殊及其同道,而不是欧阳修、梅尧臣。晏殊重视诗歌内容之讽喻功能,他对陶韦体之喜好与提倡,对江西派的深远影响,以及对白体之改造所带来的诗歌"惟说气象"等,都是宋代诗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元安西王阿难答是一位伊斯兰教徒, 但他信仰、倡导伊斯兰教的真正目的在于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 甚至一有机会, 进而问鼎汗位。为此, 他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工具, 借此控制其领地军民, 积极争取朝中回回人的政治势力和亲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的支持, 并不惜与成宗展开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尽管阿难答在成武之交的汗位争夺中失败被杀, 但他利用伊斯兰教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应该说是达到了。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书信汇编《梁启超家书》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方言词语,有的仍活跃在广府方言区里。本文结合作者的母语新会话及方言调查收集到的语料,拟对"定、法子、宄、嬲、拗、水、细婆、胄"等8个方言词语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