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在五万年前,浙江就有“建德人”生活在这里,开辟草莱,揭开了浙江历史的序幕。浙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非常丰富,尤其是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浙江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摇篮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族在会稽(今绍兴)建立了越国,越王勾践发愤图强,励精图治,网罗了大批人才。至秦汉设置郡县,浙江的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境内的人才,似泉初出谷,涓滴细流。西汉时西域都护府第一任郑吉,就是会稽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东汉上虞人;此外如《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作者赵晔、袁康,也是东汉会稽人。晋室南渡,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中原世族,多避乱而定居江浙。浙江受中原文化的溉泽,文教渐兴,南朝相承,弥见繁昌,隋唐又以开通运河和对外交通的影响,经济与人文相得而益彰,浙江的人才与时俱进,有增无已。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三中说:“唐诗人千数,而吾越不能百人。初唐虞永兴(世南)、  相似文献   

2.
“浙江”原是江名,后来演变成为省名。它出现于秦汉以前,初见于战国时纪录成文的《山海经》,次见于西汉的《史记》及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祭大禹,“至钱唐(今杭州),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越绝书·记地传》:“勾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固陵后改西陵,即今萧山西兴)。文中提到的浙江即今之钱塘江,尚不是政区的名称。钱塘江古称浙江,据《方舆胜览》说:“浙江,取其曲折以为名。”《大明一统志》又说:“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读史方舆纪要》引卢肇的话也说:“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三说雷同,都和江道曲折有关,折加水为“浙”,故浙江又有“之江”、“曲江”等别称。  相似文献   

3.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代宁海(今浙江宁海县)人。方孝孺博学多才,工于文章,“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明史·本传》),“时当世文章,共推先生为第一”(《明儒学案》)。而其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尤为世人敬佩。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兵入南京,篡取帝位,召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命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  相似文献   

4.
今杭州真教寺,与泉州圣友寺、广州怀圣寺合称中国沿海伊斯兰教三大古寺。因真教寺原来的建筑布局形似风凰,故俗称“凤凰寺”。此寺建于何时,众说不一。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在“真教寺”条目下写道:“一说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一说为元延佑(1314——1320)年间回回大师阿老丁所建。”丁瑞华撰《杭州凤凰寺与回民生活》文称:“相传杭州的凤凰寺建筑于唐代武德年间(618——626),一说是贞观元年。”(《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第154——155页)唐建说与元建说之间相差年代竟有七百年。孰是孰非,兹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对于山菊同志《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当我又读到了山菊同志的《客体是真理的唯一内容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3期)以后,就更加感到,山菊同志关于真理的形式问题上的见解不是偶然的,是与他对真理的内容问题的看法一脉相承的。山菊同志的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可贵的思想和探索,读后深受教益,但通观全文的基本立论和根据,仍觉得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郑晓《今言》一书,是一部重要的明代史料笔记。清初编纂《明史》时为郑晓立了传,但只说他是浙江海盐县人,未记载他的生卒年。《海盐县图经·郑晓传》中也同样没有记载。迄今为止,在有关郑晓的论著中,未见有人言及他的生卒年。是否由于缺少史料而无法查考呢?事实上并非如此。最近细读《今言》,从中发现了有关郑晓生卒年的线索,撰此短文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7.
钱塘江是东南沿海著名的河流,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旧称浙江,亦称浙水、渐江、制河、曲江、罗刹江。原指该河从杭州闸口以下的一段名称,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故名钱塘江,现泛指整条河流。在钱塘江庞大的水系中,以哪条支流为干流呢?千百年来,由于其河源众说纷纭,致使干流也诸说不一,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人们才逐渐较全面地认识它。在钱塘江河源和干流的许多说法中,以新安扛作为正源和干流的说法,历史最为悠久,可上溯至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山海经·海内东经》说  相似文献   

8.
刘宗周小考     
刘宗周,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1578年,卒于1645年,他出身贫寒,万历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因直言敢谏,为阉党排斥,从事教育工作。南明政权覆灭后,绝食而终,享年68岁。他学识渊博,兼通经史,批判朱、王理学,创导证人之意、慎独立说和实践躬行的作风,开创了蕺山学派。兹就刘宗周的身世、讲学场所、殉义之地和墓葬,作些考证,以飨学者。一、名字刘宗周,字起东(一作启东),初名宪章,宗周又其字也,童子试时,纳卷者误以字为名,遂以宗周进学(据刘汋:《年谱》及《录遗》以下简称《年谱》《刘子全书》卷40,以下简称《全书》)父刘坡,字秦台,殁五月而宗周始生,故宗周念“生不见父,坐郁郁,渐成赢疾,隐居乡里三十余年,无日不以先人为念  相似文献   

9.
卞歧同志的《项斯籍贯考》一文(载《浙江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考定项斯是浙江台州人,言之有理。但唐代的台州领县有五,以今名述之,即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卞文以台州作为项斯的籍贯,还不够具体,兹略作补充。宋初僧愿鸿所撰的《永安县遇明禅院碑》在叙述遇明禅院的地理环境时云:(遇明禅院)“前枕寒溪,后连翠窦,桃源天姥,顶湖括苍,烟霞一开,远近如画,项斯之宅可寻也……”(见《光绪仙居县志》卷21古迹、金石上)仙居五代时称永安。遇明禅院即后来的三学寺,在今仙居县东二十里处。此碑立于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而项斯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尚在世,其间相距仅一百多年,碑所言当可信。又元代黄(氵晋)(1277——1357)为项斯后裔项良才所撰的《乡贡进士项君墓  相似文献   

10.
<正> 昌平县,西汉始置,属上谷郡,王莽更名长昌。东汉复旧称,改属广阳郡。两汉昌平县何在?文献记载,纷纭不一,主要有两说:一说在今河北省阳原县境,一说在今昌平县东南。(见下文)孰是孰非,终未定论。堪称集当代我国沿草地理大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两汉昌平县治均定于今昌平东南。对此,《北京市历史地图集》(尚未出版)编绘组的同志曾进行反复讨论,有赞同者,也有提出异议者。可以说,两汉昌平县所在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浙江的海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东汉,浙江与海外国家已有贸易往来了。到了唐代,浙江的社会经济又有长足发展。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失掉河西之地,“丝绸之路”渐次冷落,浙江的海外贸易由是日趋兴盛。本文试就唐五代时期浙江海外贸易的概况、影响浙江海外贸易的诸因素,以及海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一) 唐五代浙江海外贸易的概况唐时浙江海外贸易港口有明州(今宁波)、温州、台州等处。陈裕菁译订的《蒲寿庚考》中说:唐代“福州、明州、温州,以及苏州之松江等,皆贸易港也”。在《中日交通史》中,对唐时中日商船出入的主要港口,有详细的记载。自庸文宗开成四年(839年)至唐昭宗天祐四年(907年),凡七十年间,中日商船停泊的地点为明州、楚州、苏州、松江口、福州、常州、广州、台州、温州东城县玉留镇等地,其中停泊在明州的次数最多。据《宝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孙吴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并跃居全国前列。会稽郡,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吴兴邪,“地沃民阜,一岁称稔,则穰被京城”;东阳郡,“川泽沃衍”,“珍异所聚”,“商贾并凑”,其金华山下,“漕渎通引,交渠绮错”,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空带山海,利兼水陆”的瓯越故地,到南朝萧梁末年,也已被称作“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足见当时浙江诸郡都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浙江地区成为当时政府最重要的经济基地。所谓“三吴奥区,地惟河、辅,百度所资,罕不自出”,“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确实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许黎英 《浙江学刊》2002,(5):194-196
谢灵运 ,世居剡县 (今浙江嵊州市 )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 ,十八岁袭封康乐公 ,故又称谢康乐 ,南朝著名诗人 ,是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他创作的山水诗 ,一时轰动朝野。到了唐代 ,著名诗人李白也极为倾慕 ,对其诗有模仿继承 ,又有开拓创新。一谢灵运的山水诗《过始宁墅》中云 :“岩峭岭稠叠 ,洲素渚连绵。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涟。”他的描写如一幅泼墨山水 ,画出了始宁墅地形的基本状貌。对庄园山水高度的艺术概括 ,达到了情景交融 ,使整个景物忽然变得有了生命。诗人用一“抱”一“媚” ,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格化 ,犹如一个经久不…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在浙江余杭县安溪公社的大王庙河溪中发现一尊太平天国紫铜炮,炮身长八十公分,内口径五公分,重七十五公斤。铜炮十分完整,上有铭文四行; 浙江天省葆天义徐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癸开拾叁年塘栖镇匠人沈(氵明)兰铸造塘栖镇跨运河,有长桥南北连接,是杭州附近的交通要道,商业颇盛。塘栖现属余杭县。在清代,该镇运河南属仁和县(今杭州市),运河北属德清县,镇的主要部分在南岸。安溪,清时属钱塘(今杭州市),有关口,称安溪关,是当时杭州通往嘉兴、南京的必经之  相似文献   

15.
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是青溪(今浙江淳安县)帮源洞人,这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最早提到方腊籍贯的,是方腊起义期间的两条重要史料:一是北宋官员李纲探亲回家,适逢方腊起义,遇阻于路,对方腊起义的情况“亲见探报及得于传闻实为详悉。”他在上王太宰(王黼)书中,明确说“睦州方寇”,而且说方腊“据帮源村”(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一○八)。二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徽州知府卢宗原重修歙州城池(其时已改名为徽州)时,烧制的城  相似文献   

16.
阳明洞考     
沈善洪、王凤贤的《王阳明思想评述》(《浙江学刊》1980年第一期)中提到王守仁“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马宝树的《浙东重镇——余姚镇》(《浙江日报》1980年4月12日)一文中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隐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辞海》1979年版的“王守仁”条目中,则说他“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阳明洞究竟在哪里?这几种说法颇有不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考了有关资料,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阳明洞,全国共有三处,而他“筑室”“隐居”的阳明洞,则在现在的绍兴市境内。  相似文献   

17.
公元212年孙权始筑石头城戍,其后石头城便成为六朝京师军事要地,为都城建康的门户和重要屏障.东晋末刘裕专权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台城,控制京师地区,设领石头戍事统水军负责石头城的戍守.宋、齐、梁三代相继承袭了这一制度,领石头戍(军)事与护军将军、中护军兼任较为普遍,表明领石头戍事与负责京城保卫的护军职能相近.领石头戍事受到南朝历代皇帝的高度重视,其担任者绝大多数为宗室诸王.石头城防在陈代至关重要,但陈代似未设领石头戍事,时司空府可能设于石头城,其地也是陈代舟师的主要驻扎地.  相似文献   

18.
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杭州大学中文系徐朔方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浙江学刊》已经走完了一百期的艰苦创业的发展道路,仅向贵刊致以热烈的祝贺。两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特别从东晋和南宋以后人才辈出。即以近代文学而论,鲁迅、茅盾、徐志摩、艾青、夏衍都是...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由于家境窘迫,中年以后不得不到“缙绅先生家”设馆授徒。蒲松龄究竟何时设馆教书?路大荒先生,《蒲柳泉先生年谱》的“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先生三十三岁”条中写到:“初馆于同邑名人西铺毕际有家。”下引王洪谋的《柳泉居士行略》作为依据。 蒲松龄何时撤馆归家,路先生《年谱》的“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一七一○),先生七十一岁”条中写道:“先生自是年家居”。下引蒲箬的《柳泉公行述》、《祭母文》作为证明。,。一由此q却,路先生认为蒲松龄。十。岁设馆教书,七十一岁撤馆家居。前后教书凡三十八年。但在《年谱》“康…  相似文献   

20.
“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平俱集。……至有陈受命,运接乱离,虽加奖励,而向时之风流息矣”(《南史·文学列传》)。此序概述了南朝江左文学的盛况。其中浙江人才辈出,俊采风流,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研究浙江文化史,不能不对此略加探讨。南朝四代,浙江有不少文学名家,诸如谢灵运、孔稚圭、沈约、丘迟、吴均等,另外,还有许多有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