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剖析德莱塞的人生经历,及以珍妮为代表的贫民阶级和以布兰德、莱斯特为代表的有产阶级的社会生活的悬殊性,及四个男人左右下珍妮的悲剧,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中金钱支配下美国社会的阴暗面。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索,并把这种思索推向深入、推向现代。  相似文献   

2.
1959年,傅东华重译旧作《珍妮姑娘》,受到读者欢迎,得到译界赞誉。与1935年初译本相比,重译本功能发生转变,文本宛如隔世重生。译本被赋予浓重的人民性,在内容、意义、形式和语言上均有体现,译文风格迥异,但这并非傅东华对德莱塞的原初解读。《珍妮姑娘》在新中国的重生,是文学翻译服务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国家民族文学、规范统一汉语过程的必然产物,也凝结着二十四年中译者本人对翻译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现实的积极协调。因此,评价重译作品,重在重字,将新旧译本更迭、语境异同及译者历时发展列入考察视野,在动态的历史中评价新译本。  相似文献   

3.
哈代和德莱塞同处于变迁的时代,大体相似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创作中有某些相似的可能.而置身于两个国度和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又决定着他们创作中差异的存在.文章用比较的方法,以两位作家有名的两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珍妮姑娘》为例,从创作主题、结构、创作技巧、方法等方面对两位作家的创作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礼物     
杰瑞 《快乐青春》2011,(7):103-104
在小镇最阴暗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一对善良的夫妻。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德莱塞、杰克.伦敦、菲茨杰拉德等三位作家作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作家的代表,运用文化批判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他们的重要作品放在美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行考察,探索他们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价值取向和信仰判断,阐释美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社会主体的精神状态和社会行为,进而探讨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作家在创作中的共性特征及不同的人生价值理想对各自创作的重要影响,展示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分裂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对美国20世纪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三部长篇小说《乔纳的葫芦蔓》、《他们的眼晴望着上帝》和《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的女主人公露西、珍妮和阿维如何冲破父权制社会的束缚,不断寻求自我意识的奋斗历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赫斯顿在其长篇小说中刻画了三类女性形象:救赎的"圣母"、抗争的"魔鬼"和顺从的"天使"。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谋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作为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把解决民生问题继续推向深入;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前人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把民生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胡适关于"科学"的对话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德福 《中州学刊》2001,(5):127-132
"五四"期间,以胡适为代表的科学实证论者,维护科学的权威,将科学方法的效用推向极致,形成唯科学主义思潮.这种"科学万能"的论调,遭到了梁启超以及具有相同致思趋向的人文学者的驳难.爆发于1923年的"科玄论战"即是集中反映了上述两类学者对科学的辩护与限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下,科学派无疑是胜利者,但从学理层上看,玄学派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肯定,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潘晓燕 《南方论刊》2012,(10):46-48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意识形态”转换和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主流的认同,始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认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断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在一起,不断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运用成人仪式及荣格的"个体化"心理学理论解读《他们眼望上苍》。主要分析女主人公珍妮的成长过程中体现的死亡与再生原型、其成长过程中导师与魔鬼原型以及成长仪式的典型场景,认为这是一部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小说。同时,进一步指出,珍妮的成长过程体现了黑人女性在男权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向荣格所述的"自性"靠近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在从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消费文化开始在美国蓬勃兴起.消费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体现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习惯、消费时尚及消费审美等.美国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企图赋予商品以意义,商品成了一个意义不定的指谓,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意味着不同的所指.消费行为被强化成一种符号:消费不再是目的,它背离了需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消费品的符号价值超越使用价值,成为身份、成功、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消费者自我价值的确证.这时的消费行为"已经变成文化行为,成为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社会主流文化,并使物的符号价值变成消费社会的伦理标准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梁华 《齐鲁学刊》2007,(4):102-104
德莱塞的小说要么以外省人为主人公,要么以外省人的眼光观察社会上的人与事,显示出很强的外省意识。形成德莱塞小说创作外省意识的原因既有家庭背景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外省意识使德莱塞解构了旧的文学传统,建构了新的文风,也使他能够站在局外人的高度来审视社会与人生。  相似文献   

13.
现代舞对芭蕾舞僵化的程式及动作是持反对态度的,现代舞的创作指导理念是对精神世界解放的无限追求,追寻的是自然洒脱的舞蹈创作风格,这深刻反映了当时现代西方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及人们复杂的心理特征。以默斯.坎宁汉为代表的新先锋派将古典现代舞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创立了后现代舞。他创造的"机遇"编舞法成功地建立了他的"纯舞蹈"风格,并对中国现代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成名作《嘉莉妹妹》,越来越受到关注,解读观点众说纷纭。笔者在品读他人观点基础上,从"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角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为切入点,对"嘉莉妹妹"进行全新解读,挖掘嘉莉形象全新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重新审视德莱塞的思想,探寻他最终放弃评价嘉莉性行为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世代交替,社会动荡,王渔洋初以秋柳诗名扬海内,继而被尊为一代诗宗,将明清时期山东文学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该诗峰以王渔洋为主要代表、由多代众多作家共同构成,可以视为“王渔洋现象”.以“王渔洋现象”为核心,可以分析山东地域文化对王渔洋的培养成长特点,分析山东地域文化与全国文化互动的特点,把握明清之际山东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家族文化、结社传统等特点,以“王渔洋现象”为基因仰视明清之际山东地域文化发展脉络和时空图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作“士”,其基本特征是:一、重政务,斥技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但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二、一身二任,既与统治阶级关系密切,又要代表社会良知,心态矛盾;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四、重学习、思索和实践,同时又偏于保守、轻视创造。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成名作《嘉莉妹妹》越来越受到关注,解读观点众说纷纭。笔者在品读他人观点基础上,从"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角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为切入点,对"嘉莉妹妹"进行全新解读,挖掘嘉莉形象全新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重新审视德莱塞的思想,探寻他最终放弃评价嘉莉性行为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8.
项南谈到马克思的女儿珍妮嫁给荷兰资本家莱昂.菲利普斯不符合实际,燕妮(不叫珍妮)的丈夫是法国新闻记者沙尔.龙格,他出身于富农家庭,而莱昂.菲利普斯则是马克思的姨父。菲利普斯电气公司是莱昂.菲利普斯的儿子和孙子于1891年创办的,到20世纪后期才发展成为誉满全球的菲利普斯电器公司。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以宗族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作为治理的主要力量,以乡规民约作为主要治理规则.城乡规则的差异性使得二者社会治理存在着差别,但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农民思维方式、行为规则、农村社会结构和规则的巨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重塑乡村治理的结构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建构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及关系网络,形成家族、市场和国家三个途径的乡村公共产品提供.  相似文献   

20.
以相对论为代表的科学的后现代转向,以影像媒介为代表的消费社会及传播形态的形成,引发后现代审美思潮。通过对后现代思潮冲击下的当代艺术及审美教育的人文反思,提出当代艺术的人文净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