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存在着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彼岸世界是价值的,而此岸世界是经验的.彼岸世界的基督伦理和自然法理论生发了有限政府和基本人权观念,构成对此岸制度设计的制约.彼岸世界的价值是普适的,此岸世界的经验是地方的.对宪法此岸世界的研究可以用科学主义的方法,但对彼岸世界的研究只能走价值构建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张燕玲是一个本色的作家,一个本色的批评家,一个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学者.文学之于她,文学批评之于她,都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她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关注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个体生命状态,而且更是在一种"人类关怀"的观照下,站在以史实为背景、以人类的精神生活为前景的舞台上,呈现出祥和、从容的格调,这使得她的文本叙述在此岸与彼岸的理性交汇中产生了独特的思想张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3.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台湾中元节,展示出台湾人与台湾大陆老兵深层的文化乡愁以及作者深广的文化乡愁创作情怀、对生命哲学关怀的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此岸,彼岸》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同达彼岸》一书,读来很有教益,从中选取其第四辑展开评论,并且集中到写人叙事的突出特点,便是以画龙点睛之笔把人写活,让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着重分析了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在于用典型事例写人,用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很值得学习和品味。  相似文献   

5.
张丹 《理论界》2015,(2):144-149
格非作为曾经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早期的创作特色主要集中在对"迷宫叙事"或"空缺叙事"等形式的创作上。然而,当我们翻开格非的中篇力作《隐身衣》时,无论是音乐元素的渗入,还是关于梦境的述说,或是对"隐身衣"的隐喻,先锋色彩依旧,但是"先锋"已经成为了手段,对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传统和命运的探求、对现实主义的回归才是小说的终极追求。格非的"先锋"已经转型,他正用现代手段挖掘根植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脉络,书写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彼岸与此岸之间──走进许地山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小说,在“五四”时期创作中,具有“耀目的光辉”。它大多在恋爱的外衣下,浓染着佛、道乃至基督教的宗教精神;而异国风情,给予他的作品以传奇的色调。超拔的叙述才能和完全叙述,和那时情节简化作品恰成比照。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音乐语言和诗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7.
黄有东 《南方论刊》2005,(12):64-65
一湖畔的诗人依然在孤独的吟唱,但驻足听歌的路人越来越没有耐心。行色匆匆的人们纷纷向现实深处赶去,而忘记了身边的诗人,他们把诗人童心深处的吟唱留在了遥远的彼岸。这是个越来越没有诗意的年代。然而,有人还在固执地守望着那块“麦田”,哪怕“麦田”里早已是空无一物。在廖若辰星的守望者中,窃以为,蓝天雁是其中高贵的一位。每每,我为蓝天雁的孤独的守望而感动,又苦于找到解释他执着行吟的理由。原来,游吟,早已成了蓝天雁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蓝天雁永远怀有一颗真心,在风浪中跋涉,在乡村田间缓行,在晨曦里歌唱,在夜半时分吟哦。一个永远…  相似文献   

8.
谭易的《红纸伞》以地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杂交地带的商州为背景,融入民间的巫鬼文化,弥漫着古老神秘的文化韵味。小说跨度自清末至21世纪,涉及商氏家族五代人,描绘了附着在红纸伞上的九个女子前生后世的悲欢离合与抵死缠绵的爱情纠葛。小说中古典意象的大量出现也营造出流动的古典气韵;运用自由的章法架构与现代的表现手法,透过华美、香艳的语言,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凸显出特有的艺术延展性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9.
晚清吴趼人的<恨海>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它在中国小说的古今演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介绍了故事梗概后先从内容上分析<恨海>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特征,认为它有三点突破:首先,在其取材上.其次,<恨海>中为言情小说介定了新的"情"观.再者, <恨海>在主题上有创新.接着文章分析了<恨海>的形式特点, <恨海>不同于以往小说的鲜明特色体现在心理描写、叙述时间、打破大团圆的结局、环境描写这些方面.在指明内容、形式的现代性之余,文章分析了这篇小说的传统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生代作家在中原地区的代表之一,墨白的小说创作既有与其他中原晚生代作家的一些共同点,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他新近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和《寻找外景地》,以一座中原小镇为背景,运用了一些现代化的创作手段,精雕细描,纵横捭阖,准确而深刻地画出了一方水土的精神内蕴,从而揭示出了当代人精神心理的某些本质方面,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两个优秀的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11.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瞿秋白同志在文艺评论上的一篇重要文章,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联系中国革命的发展来评价鲁迅思想发展的论文。《序言》从发表以来,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罪孽,使它受到不公正的否定以外,在四十多年中,在鲁迅研究领域里,它几乎一直占着支配的地位。近来发表的文章,也  相似文献   

12.
邱睿 《殷都学刊》2008,29(4):97-101
郁达夫的《采石矶》以乾嘉诗人黄仲则为题材,初次体现郁达夫“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创作理念,借以影射郁达夫与胡适的一段纠葛。《采石矶》蕴含了郁达夫对名士“狂狷”精神的回溯,并揭示了以“立言不朽”来对抗“在世寂寞”的途径。郁达夫对黄仲则等旧名士的追慕,不仅仅止于其诗文,更是一种名士精神的坚持。  相似文献   

13.
奈保尔在2001年发表了《浮生》。这部毁誉参半的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让人们想到奈保尔是在对自己的一生做总结。主题还是老生常谈,主人公威利在虚无、精神无根的生活状态中度过了四十年,但从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这半生里,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1):101-101
《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于2011年10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著者为李凤亮。海外华人批评家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边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较”,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独特语域,其视野、观念、话语、  相似文献   

15.
朱贻庭教授等撰写的《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导向》是近年来伦理学研究中不多见的富有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对“道德价值导向”作出理论定位是该书的重要贡献之一。“道德价值导向”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过去的伦理学尚未自觉认识到这一问题,更谈不上揭示出这一概念并就此加以专门研究。朱贻庭教授于1990年初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并在同年第八期的《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当代中国的义利之辨与道德价值导向》一文,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道德价值导向”也逐渐被接纳和认同。《导向》一书从价值论入手,阐明道德价值导向的实质、功能,道德价值导向与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关系。这一系统研究的直接理论意义就是为伦理学拓开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徐讦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就已声誉斐然,然而今天的大陆读者却很少能读到他的作品.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文章从分析徐(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个性气质入手.进而阐述这种个性气质对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  相似文献   

17.
刘宗周《人谱》的道德精神世界——杜维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访谈形式阐述了杜维明教授对刘宗周《人谱》的学术见解 :1 .《人谱》的理论背景是对人的存在和存在条件的理解 ;2 .其视天下安危为安危是一种道德史观、鉴戒式的历史思维 ,对清代史学有深刻影响 ;3.其以体验和体知、由独体的超越内在的性格展现了道德精神现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无",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之一,然而,长期以来被日常语言误读。其实在《老子》中,作为哲学范畴的"无",并不是日常语境里"什么也没有"或者"不存在"的意思,就其哲学内涵来说,"无",恰好是具有客观性的无形存在。概括起来,老子哲学在下列四个层面上使用"无"这一范畴:"无",是永恒性的存在;是超感性的真实;是"有"实现的目的;是终极性的通达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集中探讨了方方在《乌泥湖年谱》中对丁子恒这一核心人物的叙述立场和叙事策略,并进一步分析了作者采用这一策略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杨向荣  巩辉 《云梦学刊》2014,(4):158-160
在中国评传学术史上,为报告文学作家写评传的并不多见,而余三定、周淼龙的《何建明评传》则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采用主题叙事的手法.对何建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剖解.为读者还原出一位忧国忧民、不畏艰险、为民请命的报告文学界的英雄式人物,召唤出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界的何建明精神。在书中,作者指出《何建明评传》的写作的原因:一是何建明在报告文学界确实是一位丰碑式的人物。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何建明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甚至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都有他的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