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当前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十年的改革开放,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建设上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又不断拉大。这种状况以及形成的强烈反差,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严重关注和强烈反响。1989年,五个民族自治区和多民族的滇、黔、青三省(简称八省区)的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是1494元、1192元和419元,分别比1985年扩大差距843元、626元和205元,分别比1980年扩大差距3.3倍,2.9倍和2.3倍。1988年八省区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23亿美元,只占全国总额的1.2%,八省区的总和只及江苏一个省的78%,广东一个省的5%。“七五”前三年,八省区乡镇企业产值平均每  相似文献   

2.
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光辉战斗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恢复和发展了建国以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欣欣向荣,展示出祖国大家庭内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提前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在新增固定资产、生产总量和人均产值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的梯度差日益扩大。仅就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工农业总产值差距额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区的统计,1981年差距额为2620.63亿元,1986年增至5122.27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的差距额由1981年的584.98元,增至1989年的1114.09元,差距都扩大近一倍!这种差距的存在,是我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市情和发展态势经过建国后三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盐城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九八七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六十一点五亿元,社会总产值一百三十五亿元,国民收入五十四点五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一百零二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九百四十六元,农村人均收入五百三十二元,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十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3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5.6亿元,年均增长17.1%,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速度7.6个百分点;2000年全区人均GDP6502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91.8%,到2005年全区人均GDP达到16331元,已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2倍,全区人均GDP五年平均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同汉族先进地区比较起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无论在规模和速度方面,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仅据1949—1980年的统计,全国工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而少数民族地区仅为7.6%。1981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6%,五个自治区的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全国的59%。显然,这种状况,与根本改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帮扶政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历史、人口分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全国相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下。本文对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进行了简要归纳梳理,并分析探讨了现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未来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党和国家一贯十分重视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十分重视不断改善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方针政策,经过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  相似文献   

9.
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即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发展经济,消灭贫困和落后,是少数民族地区紧迫的任务。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族区域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竞争和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不能赶上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1953~1986年,工农业每年增长速度,全国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在农村经济“两个转化”的过程中,县的经济地位很重要。县在国家行政建制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联结点,县以农村经济为依托,又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所以,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一个地区、一个省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1982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农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平均增长33%,安徽增长44.2%。安徽农民人均收入过去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巳比较接近了,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82年270.1元,1983年309.8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272.9元);安徽农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民族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GDP显著提高,民族八省区经济增长速度已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产业比例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绍兴市的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八六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97.85亿元,比一九八○年增长2.6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88倍;财政收入增长1.9倍。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一九八六年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54亿元,比一九八○年增长8.4倍;农民人均收入达674元,比一九八○年增长2.25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步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中央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规模逐年扩大,但是,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却并未缩小,如何分析和看待这样的现象?文章基于1995至2009年共15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央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发展变化情况,重点探讨了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步性问题。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简单的模型验证发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与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在过去15年间都得到了较快增长,但并不完全同步。转移支付与财政支出规模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增长存在很好的同步性,与出口、消费、人均收入增长等指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要更好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财政转移支付结构,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要想尽快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 ,加速发展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 ,尽快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就必须充分利用独有的民族立法权 ,加快民族立法 ,尤其是民族地方立法和民族经济立法 ;加强民族执法和强化民族法律法规意识 ,才能适应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早日赶上和超过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差异在80年代初期是明显缩小的。其主要目标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为生活费收入,农村居民为纯收入,下同)由1978年的2.37:1缩小到1984年的1.71:1。但自1985年以来,我国城乡差异又呈迅速扩大之势。 从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看:自1985年到199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685元增加到18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98元增加到784元。城乡比由1.72:1扩大到2.33:1,基本等同于1978年。 从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看:自1985年至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由727元增加到1983元,农村居民由324元增加到648元。城乡比由2.24:1扩大到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世纪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要解决民族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应该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立产业经济群落,选准民族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只有各民族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全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经过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单纯救济向经济开发的根本转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贫困地区的经济已经起步,进展较快,效果明显。发展乡镇企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振兴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临朐县是我省七个贫困县(省规定年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为贫困县)之一。其主要表现是:山地多,平原少。全县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7%以上。人口多,耕地少,产量低。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03亩,人均占有粮食754斤。收入水平低,不稳定,不平衡。全县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民族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正确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加强民族立法,初步形成了以现行宪法为统帅,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民族法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速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自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立法取得了很大成就。截止2006年底,全国155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已制定自治条例135个,单行条例447个和变通规定、补充规定75件。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制建设的发展,为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实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及其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年人均收入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根据全国31个地区19个不同行业收入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把19个行业用4个公共因子来表示并参与建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成为影响人均年收入地区差异的关键因素,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于这一视角,需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二三产业的投入,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对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