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世界范围的生产力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带来了人类各种族之间及其自身的巨大变化。研究商品经济与民族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语言政策和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1991,(4)
房地产业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很久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财源。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房屋商品化政策的确定,住房制度改革的起步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3.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护秩序、实现正义的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刑事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的。刑事政策模式的选择必须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上海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是确立改革愿景的目标。上海顶层改革的愿景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文化与行政管理全面服务化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到2050年,基本建成与有中国特色全球城市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十二五”期间,上海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法治政府。重点在经济、社会文化与行政管理子系统的体制与制度上突破,突出制度创新,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改进城市管理为关键环节,建立以市场竞争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社会公平正义、政府高效廉洁、文化包容开放为特征的体制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王思斌 《社会学研究》2007,22(2):187-189
社会学要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和社会进程做出反应,实现发展学术、经世致用的学科理想有许多介入点。但要使这种介入发挥比较重要的效果,就应该在政府和社会都比较重视的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建设性的观点。毫无疑问,当前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是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或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学的基本介入点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选择,即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形成的社会基础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在这一领域也可以有许多课题去选择,比如中产阶层的发展、劳动就业与劳动关…  相似文献   

6.
《城市》1993,(1)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提出实施住房制度改革放大效应策略,旨在在正确引导消费、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缓解居民住房困难,不断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有效地启动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消费服务市场),并推动建筑业以及一切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傅民生 《社会学》2004,(4):36-46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社会政策的发展也必然会作出相适应的调整。市场化和私营化的经济观念和运转模式,强调经济效益、市场选择和责任承担,这是各国政府社会政策的发展潮流。由“福利国家”转向到“竞争国家”的世界潮流中,各国亦在伤透脑筋,设法避免分配不公、服务短缺、社会压力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8.
陈恭 《科学发展》2013,(10):93-98
综观东亚新兴经济体和欧美发达国家在社会政策领域的路径变迁,可以得出"两个转型"的基本结论,即东亚新兴经济体从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逐渐向追求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转型;欧美发达国家从倚重国家福利向倚重社会投资与国家福利平衡发展转型。这两个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对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改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全球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既需要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问题,也需要未雨绸缪,避免陷入欧美国家福利陷阱而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因此,在国家与市场之间找到一条最具效率性和合理性的社会发展路径,才是符合当前中国社会政策改革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就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驾护航。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就是为了建立一个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从而开发出我国的发展潜能,焕发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国家决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结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对如何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有机结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指出: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与经济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口号成为行动,为了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必须注意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建立对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估的同时,必须建立对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的社会影响评估。建立对经济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将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举措,当然,这需要建立各种政策的技术支持和法律法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巩固刚刚诞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使社会秩序得到安定,人民群众得以休养生息,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当时,战乱初平。广大人民群众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有了繁衍后代的较好的条件。当时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社会经济政策实际上也是限制节育、鼓励多生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体制被注入了商品经济机制,经济领域发生的变革已经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古老的国家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至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小至社区结构、家庭结构都不例外。改革的深刻性在于它触及到了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的角色、群体、组织和制度之间的复杂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总背景出发,提出中国在90年代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进入了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原有体制能量释放的过程基本结束;改革跨过单纯放权让利的阶段;外延扩张的高投入增长方式走到尽头;改革由单项突破转向配套的制度创新;渐进式改革面临挑战。文章认为,改革已深入到体制“硬核”,触及到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制度创新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过程,必须特别注意处理好一些基本的重大利益关系,如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城市与乡村、非农劳动者与农业劳动者、较发展地区与欠发展地区、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贫富差距与社会公正、就业保障与经济效率、腐败及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4.
就业与保障的关系是现阶段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难题,对其理论探讨始终存在着不同观点。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以充分就业为取向的政策,因而产生了“广就业、低收入”的就业和保障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保障观念。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种传统观念受到严重挑战。现在普遍流行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只有减员才能增效,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全社会经济实力的增长来扩大保障基金的来源。但是这种新的观点也遇到了一些诘难。譬如,有人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实现充分就业就是最大的社会保障。因为实现充分就业是社会得以稳定发展,公民得以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不能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体制改革不能算作成功的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杨体仁教授、中国工运学院工会学系冯同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系王卓其副教授和刘继同博士、湖南行政学院邓微副教授以及江西省民政厅罗中意先生等人对就业与保障及其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现摘登如下,希望各界人士多来稿发表自己的见地,就此问题展开争鸣。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房地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在我国,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影响。同时房地产业又是反馈经济、社会状况敏感度很高的产业,其健康发展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 我国房地产业近几年有  相似文献   

16.
高岩  王克焕 《职业》2016,(13):52-53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会已习近平发表重耍讲话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相似文献   

17.
2022年,中国学界对社会保障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成果丰富。这主要包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系列重要论述、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百年党史与社会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发展等中国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国经济、社会、人口等新环境特征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社会保障、数字经济和新业态与社会保障、少子高龄化和银发经济、理性看待国外典型国家社会保障改革等社会保障理论热点研究,以及对养老保险体系优化、医疗保障制度完善、贫困治理与社会救助改革、社会福利体系升级、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发展等中国社会保障政策改革重点的研究。在未来,应当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保障理论和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大战后,日本在短时期内使经济得以恢复并在较长的时期中持续发展,同时社会秩序也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构建与改革促进了社会公平分配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湖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武汉大学郑功成教授新著《中国社会保障论》一书,从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改革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纵横结合的研究手法,以46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 首先,该书剖析了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作者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纵向考察,提出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保障是与国家的产生、发展相关的命题”的观点,介绍了中国历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政策实践的发展脉络,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各子系统所走过的“从创建→调整→挫折→恢复发展的曲折的道路”;并联系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揭示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因其内在缺陷而在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重要制约因素,从而必须加以改革和重建,另一方面,通过对世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国情的历史选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引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充分发挥出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较好地化解了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社会风险,并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但在总体上还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性发展。这种被动适应性发展包括:回应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市场经济的配套机制;为应对国企改革和经济危机冲击,呈现出边缘地位和应急的特征。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政策的重心实现了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保障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入自主性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进入国家推进共同富裕政策体系的中心,成为国家整体性治理的重器;形成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出协调作用;主动选择多目标集成,实现多目标的协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自主性发展形态也具有多样性,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大国的社会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家国一体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