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第Ⅳ节,把消费资料分为必要生活资料(Ⅱa)和奢侈品(Ⅱb)两个分部类,指明奢侈品只供给资本家阶级消费;必要生活资料不仅要供给工人阶级消费,而且还要供给资本家阶级一部分消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提出了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之间的交换补偿问题。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具体论述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之间的交换是如何实现的。许多同志对马克思的提示做了这样或那样的注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实现图式。本文试就这些不同的图式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从马克思对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的交换图式所做的几个原则性的假设谈  相似文献   

2.
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时,为了说明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用了以下公式: Ⅰ.4,000c 1,000V 1,000m=6,000 9,000 Ⅱ.1,500c 750 V 750 m=3,000 9,000 在上述公式中,假定第Ⅰ部类把m的50%用于积累(500),第Ⅱ部类就得相应地积累20%(即150),第Ⅱ部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为600,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围绕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联结的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原理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得出来的,那么,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否适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列宁、斯大林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论述。列宁指出,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十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12月版第3页)斯大林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  相似文献   

4.
积累率新探     
(一) 积累、积累基金、积累率是相互联系十分紧密的一组概念。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典型意义上的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同义语。剔除资本积累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后,马克思对积累的科学规定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积累是将一部分国民收入转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用两个数值例子来说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实际上是怎样进行的。如果计算一下马克思的数值例子中两大部类逐年的增长率,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共同现象:在扩大再生产的第一年,两大部类的增长率是不同的,但是,从第二年起两大部类的增长率相同,并且等于第Ⅰ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这就是说,在马克思的数值例子中,两大部类在第一年为不平衡增长(即两大部类的增长率不同),从第二年起两大部类趋于平衡增长,并永远保持在平衡增长的轨道上。马克思的两个数值例子两大部类逐年的增长率如下:在第一个例子中,第Ⅰ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为g_1(1)=10%,第Ⅱ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为g_(11)(1)=6.7%;两大部类第二年的增长率分别为g_1(2)=10%,g_(11)(2)=10%;第三年的增长率为g_1(3)=10%,g_(11)(3)=10%;……  相似文献   

6.
适度积累率的确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能否确定出一个适度的积累率,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积累率指的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在全部剩余价值额中所占的比重。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积累率指的则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劳动生产率、技术构成、产品构成、国民收入、积累量、甚至于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状况和国家的政治任务等。经济发展的速度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抛开其他因素,经济发展速度同积累量是直接相关的,而积累量则取决于积累率和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已定的条件下,积累率越低,积累量就越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资本运动的规律性,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二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在这里,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认清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对于我们管好和用好资金,提高经济效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份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35页、637页)马克思所说的以上有关积累的内涵,是没有人怀疑和反对的。然而,有人引据马克思的又一些说法,却混淆了马克思本意的积  相似文献   

9.
Ⅲ、关于第三卷第一卷和第二卷首先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中最基本、最内在的规律,那就是直接参预物质生产的产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规律,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规律,这到第二卷第三篇已经分析得颇为完备了。但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资本主义社会还有许多经济问题。它们虽然受一、二两卷所已揭示的规律的支配,但本身还另有一些新的规定性,需要循序而进,留到第三卷来补充说明。第三卷除产业资本之外,还涉及独立的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以及有关的产业资本和土地私有制的关系,这些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时才把它们作为一个总体提出来说明。它们虽然不直接参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0.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平衡公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在以资本的增加为基础的生产中,I(V+m)必须=Ⅱc加上再并入资本的那部分剩余产品,加上第Ⅱ部类扩大生产所必需的不变资本的追加部分”。在我国经济学界,许多解说《资本论》的著作,都把这一段论述用符号表现为这样一个公式: I(v+m)=Ⅱc+△Ic+△AⅡc ②我认为,这个用符号表现的公式,没有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又名《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19世纪60年代写的一部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史草稿。马克思生前对它从未整理修改过,他逝世以后才由考茨基在1905—1910年整理出版。解放前,郭大力同志翻译的考茨基编的德文版本《剩余价值学说史》(共三卷四册,第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时,用平均利润计算积累和消费对两大部类增长速度是否会产生影响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奚兆永和许精德两同志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只是对后一个问题发生了争论。许精德同志说:“按平均利润计算积累和消费,则是消费资料优先增长。”(《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奚兆永同志说:“用平均利润计算的社会产品的生产价格构成比用m计算的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更有利于第Ⅰ部类的增长,而不是更有利于第Ⅱ部类的增长。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第Ⅱ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第Ⅰ部类,通  相似文献   

13.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问题,学术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很好的意见。我在过去所写的几篇文章中(包括与另外两位同志合写的),也曾对此提出过自己的一些看法。现在,进一步谈谈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以就教于学界诸前辈及同志。一、关于两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关于两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从如何看待所谓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问题引起的。但是,学术界对于“优先”一词的理解首先就是很不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着重分析的主要是社会总资本的积累或扩大再生产是怎样实现的。因此,他所唯一提到的两部类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仅仅是指两部类积累速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经济范畴的积累的概念积累这个词,在汉语中有两个用法:一是作为一般用语,表示事物的逐渐积聚和增加;一是作为经济范畴,具有特定的经济含义。经济学中所讲的积累,是经济范畴,而不是一般用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积累的形式和本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是资本的职能,它采取资本积累的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积累的经济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他说:“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使我们对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认识,比过去深刻得多了。不过,怎样合理地确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还有待于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马克思说:“在积累时,首先要考察的是积累率。”①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试图寻找出一个最佳积累率。然而,要找出一个最佳积累率,必须首先有一个科学的积累率概念。笔者认为,总结历史的教训,对社会主义的积累率概念重新进行考察,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了李鼎新同志《试论积累率的合理区间——兼谈用数学公式计算积累率》(载《人文杂志》1980年第6期,以下简称“李文”)一文,受益非浅。但对文中“用数学公式计算积累率”部分,却感到有些不妥之处,特提出质疑,希望能引起讨论。 李文提出了一个积累率计算公式,并对公式中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种用函数关系式来研究积累率变化的方法是可取的。不过,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中的问题,应该使其既符合经济学原理,又符合数学原理。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则李文提出的公式及其分析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原理的述概。关于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平衡,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阐述的重要原理之一。先将要点作一简要归纳: (1)要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做为物质先决条件。在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基本前提下,两大部类产品在为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交换中,实物形态上应该得到相互的满足。 (2)一切商品都可在价值上分为三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价值构成必须按照新的生产要求进行重新组合,但组合后Ⅰ部类需要与Ⅱ部类进行实物交换的商品在价值总量上应该是相等的。并且,产品在价值上互相补  相似文献   

19.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曾经喋喋不休地责怪马克思为什么不写一部逻辑学。列宁回答他们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三五七页) 《资本论》刚出版的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不大为人所理解。许多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七嘴八舌,乱说一通。马克思对那些胡言乱语一概嗤之以鼻。唯独一位俄国彼  相似文献   

20.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积累的定义,以使我们对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是如何给积累下定义的呢?有的同志简单地把“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当作马克思的定义,即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视作为是一件事,这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