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问题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它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错位。如果我们关注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幸福,就必然会问:社会发展中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怎样做才是公正的或正确的?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人类的理性视角引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思考中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把以当代人眼前利益为中心的“秩序、公平、自由”作为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在人与生态自然关系上所体现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性助长了人类无限度掠夺生态自然的种种弊端。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求 ,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作为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取代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法律价值取向应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向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扩展 ,由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向对其他生命物种种群价值的承认拓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随着人的存在价值的改变而改变,人与人、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现代性背景下,人成为工具理性实践的根本目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成为事实,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存在,却否定了自然存在的价值,导致人与自然形成主客二分的关系,科技、知识、自由带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决裂;人被利益和欲望所绑架,德性缺失、没有自由、无力创造,人成为所谓"单向度的人"。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由文明冲突转化为文明对话,展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气魄;充分利用儒学价值资源,建构一个和而不同的多元价值存在的人类文明世界显得如此迫切。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表示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时,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发展观,又是一种价值观,体现着发展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低碳伦理问题是在生态文明共生观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兴伦理问题。它将人纳入到全人类、整个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中,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价值归依,以环境正义作为处理人类内部矛盾、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原则,实现人类向真实生活的复归,达到人类"类德性"普遍提升和个体幸福和谐的至善境界。  相似文献   

7.
建构科学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价值 ,是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 ,它反映的是客体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满足与否的关系。马克思认为 ,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价值目标 ,必须树立主体价值观、平等发展价值观和整体发展价值观等科学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自身,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人类自身。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对于人来说,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既有工具性价值,又有目的性价值;人类对待自然,既要合理利用,更要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滥觞于现代世界的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其对伦理学的一味拒斥不可避免地肇始了"人态"和"生态"两重危机。面对增长发展将人类引入伦理困境,发展对伦理学提出挑战,要求对人类发展投注伦理关怀,发展伦理应运而生。与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相比,发展伦理从一种广义的价值维度看待发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人类生存。在发展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发展伦理的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10.
发展伦理:人类发展对伦理学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文 《东岳论丛》2004,25(6):117-120
滥觞于现代世界的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其对伦理学的一味拒斥不可避免地肇始了"人态"和"生态"两重危机.面对增长发展将人类引入伦理困境,发展对伦理学提出挑战,要求对人类发展投注伦理关怀,发展伦理应运而生.与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相比,发展伦理从一种广义的价值维度看待发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人类生存.在发展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发展伦理的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的革命: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传统价值观仅仅把自然界的价值理解为消费性价值,否定生态价值的存在;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则完全否定自然界的生态价值同人类的联系,把自然界的存在本身看作是价值论的唯一根据和尺度。这两种价值观都是以片面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观立足于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确立它的价值观。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12.
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追问——兼论自然的价值与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人性为基础展开的,自然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而被发现的,自然的生态价值在根本上影响与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人之自然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工具价值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必要。人类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惟一能动者,必须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善待自然,构建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生态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与自然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二者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相互生成。当我们讨论生态问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讨论的是社会属性的人与被人类活动打上了社会关系烙印的第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认为的"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外在"主奴式"包含关系。脱离人与自然的内在生成联系以及人与人的现实整体社会关系,孤立而空洞地争论"人的主体优先"和"自然价值至上"的人与自然问题,将永远无法找到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是科学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新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价值的变革,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高等教育价值应坚持正确的定位和取向,改变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为根本取向,重新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回归本源性价值,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应然使命。  相似文献   

17.
崔建霞 《兰州学刊》2007,(2):29-30,28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就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中心主义的含义与价值、自然的价值与权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伦理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争鸣,推进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19.
以主体需要为价值尺度 ,在我国已成为共识。主体需要并非总是合理 ,以此为价值尺度 ,会导致作出荒谬的结论。用此尺度 ,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则会导致极端“人类中心主义” ;对待人与人的关系 ,则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以主体需要为价值尺度和以客体为价值尺度都是各执一端来理解价值问题 ,因而都不具有科学性。生存和发展的效益尺度是科学的价值尺度 ,它是社会共同尺度 ,体现了价值多元性和一元性的统一 ;它是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尺度 ,体现了万物一体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为指导的.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抽象的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也不同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除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外,还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