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不是德国古典哲学而是古希腊伊壁鸠鲁哲学,恩格斯哲学的理论来源才是德国古典哲学。理论来源的不同必然导致哲学观点的根本差别,在评价德国哲学、物质观、辩证法、自由观、认识论、历史观、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等一切哲学问题上二者都根本不同。这是“世界观和理解力”的差别,是把人当作人和把人当作物的哲学的差别,是哲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的差别。理解和复兴马克思哲学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自一九二四年以来,在国内外理论界和史学界中,流行着“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这样一种说法。大家对于这种说法一直深信不疑,被确认为是无可非议的定论。其依据有三个:第一,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都受过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第三,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革命的“中  相似文献   

3.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把握,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培根和笛卡尔开创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先河,在这种自然观中,人作为主体上升为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自然却沦为被动的存在。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则带有原始的浪漫主义色彩,德国古典哲学家意图重新融合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寻求一种完美的普遍性、统一性。然而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本质理解的偏差,德国古典哲学从浪漫主义经由思辩主义走向了自我终结。自然哲学中人对自然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的矛盾,以新的方式延续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论的出现,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他的人本学是在对黑格尔哲学与宗教神学进行否定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入学思想,对哲学中人的原则的确立作了最后的深化,为现代人类学思维范武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哲学最重要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揭示人的概念、人的术语、人的现象、人的行为和人的生命本身等等的涵义。 历史哲学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发现古代思想家对异化现象相似的看法。然而,在费希特和黑格尔的著作中,异化才完全成了哲学专门研究的对象。正是德国古典哲学家才意识到异  相似文献   

6.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对教育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价值。康德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接受教育的动物,教育一方面限制人的野性,另一方面教导人认识至善,这种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世代的文化传承,康德的教育思想更多的将教育的目的引向了对人的启蒙,认为人应该学会运用理性进行思考,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当代教育。  相似文献   

7.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基本关系的深刻描述。然而,德国古典哲学是否正如书名所言,以最终走向了“终结”?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在学习这本巨著的最初和最终,都需要对此进行科学理解,否则非但不能全部理解著作的哲学意蕴,更难以解释该著作最基本的几个核心概念。笔者认为,此“终结”之义并非德国古典哲学理论时间层面的“终点”,乃是表示全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的“理论上的失败”,是“知识总汇”哲学模式的“结束”。事实上,整体的具有科学内涵的德国古典哲学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名著。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分析和批判,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的光辉思想,对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明治政府的现实需要、德国古典哲学的适应性、日本学院哲学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近代日本移植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现象和特点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在明治中期以后被移植到日本,成为取代英美法哲学的官方哲学,是与明治政府的客观需要和文化政策、德国古典哲学与明治政府的需要之间的某种一致性、学院哲学家的现实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以上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日本移植德国古典哲学的独特性,这对近代日本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进步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这本来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已有定论的问题。但是,在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否定一切的片面观点,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表以后,虽然有个别同志发表文章涉及到这个问题,(参看《光明日报》1977年5月31日,汝信:《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决定和影响唯物主义形态的原因很多,其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唯物主义哲学有着重大的决定和影响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2.
考察卢卡奇在其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进路进行深度剖析的运思轨迹,我们会发现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条追寻认知与自由的道路。这奈道路曲折迂回,先后经历了形式理性主义哲学、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三个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不断地往前推进,但最终未能摆脱自由与必然、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二律背反”困境。卢卡奇试图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用历史辩证法的原则来克服古典哲学的困难,但他最终还是偏离了马克思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而简单地否定卢卡奇对德国古典哲学所作的深刻思考,因为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能够“走进德国古典哲学”并“回到马克思”的重要路标。  相似文献   

13.
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紧密关联于“万物统一体”的“上帝”概念.这一概念深植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文化土壤:康德哲学中的现象—本体之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无不直接滋养了福禄倍尔的“上帝”概念,因此这一概念本质上说是一种哲学形态而非纯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概念.“唯心”与“上帝”不应成为研究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学术雷区.标识着西方哲学之高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孕育了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教育不是灌输,教育亦不是嫁接,教育是对人的内部精神法则的完美呈现,只有这种自内而外的充分呈现才是“人的教育”的真正使命.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西方哲学发展巅峰的理论形态——德国古典哲学,不但对西方近代传统哲学进行了严肃的反思、批判与继承、拓展,同时其合理内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鉴于此,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是较深入的,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勿庸讳言,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其中也存在着理解的偏差、处理方式的简单化等亟待改进的因素。由于德国古典哲学自身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晦涩、艰深及传统识见的约定性影响,要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新进展,其理论难度是相当大的…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人的存在方式为显问题。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非人”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建构了自己关于“人的方式”的理论架构。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方式、人的存在方式是“总体的人”以具体的“全面的方式”即物质性基地的对象性方式、现实性展开的实践性方式以及历史性生成的社会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立体架构和主导脉络。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史上,通常将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本文通过研究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理性主义的具体表现,阐述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内在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7.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认识论思维范式向现代人学思维范式转换的桥梁或中介。德国古典哲学为实现这一转换与变革准备了必要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确立人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也是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根本原则,康德是这一根本原则的开创者。而费希特与谢林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根本原则,为现代思维范式的创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对象和方法,是任何哲学都首先面对,必须回答的问题,它代表了一个哲学的基本倾向和立场。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虽然是唯心的,但却很深刻,在其唯心主义的回答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尤其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因此,研究黑格尔哲学关于哲学的对象和方法的论述,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德国(主要是指原西德)哲学研究的重点、趋势和方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学院式的传统所谓学院式的传统,是指仍然就纯理论问题著书立说。一般来说,这种研究方式还是以哲学史为主要对象,重点是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当代哲学。在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上,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兴趣经久不衰,晚期哲学主要是斯多亚学派和西塞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形而上学建构的一种科学形式,这样一种形式的确立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结果。它是通过对认识论哲学的克服,建立在逻辑这样一个平台,上并以体系化的方式确立起来的。这种形上建构模式的确立,给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