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在乾嘉考据之风的影响下,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以考据为诗现象,常州诗派中部分诗人即有"学人之诗".本文主要以该派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学人之诗"之成因,寻绎考据与诗歌之关系.本文认为其关系可分三类:据诗排学、援学入诗、以学为诗.通过分析,可看出常州诗派在诗学宗趣上与性灵派、肌理派的区别与联系,及其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对此有所认识不仅有益于了解"学人之诗"的成因,而且对促进常州诗派的研究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强市富民"是常州人的梦想。人们一直为之奋斗:改革开放大潮掀起时,常州以乡镇企业起步,靠招商引资起飞,一举迈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十五"期间,常州的产业转型慢了半拍,发展速度与苏州、无锡形成落差,从官方到民间在承受"被边缘化"压力的同时,也在寻求方向运筹突破;进入"十一五","常州未来,其命惟新"成为共识,常州毕全市之力于一役,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诗·王风·丘中有麻>的翻译可从诗中"施"、"食"这两个关键的词入手,"施"、"食"在文字训诂中都可指称性行为,由此可看出此诗是"淫诗".诗中"子嗟"、"子国"这两个名字可解释为:嗟,差,邪也;国、蜮、惑也.前者犹今言狎客、嫖客;后者犹今言惑人鬼、迷人精,是女子对其"所与私者"的暱称.  相似文献   

4.
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更高层次更富有时代活力的精神引领。遵循"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彰显常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原则,考虑常州地域特色,以及语言表达的精炼简洁,将"常州精神"提炼为:"常德常学常新常乐"。"常德"——常人尚德,德耀中华;"常学"——常人尚学,常人善学;"常新"——常人创新,创新不止;"常乐"——和谐常州,常人常乐。以常州精神为引领,着力构建和谐常州,使常州人民真正感受到常州的幸福与美好,做幸福、常乐的常州人,这是提炼常州精神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常州市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人才"五个国际化"建设,使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国际都市"已经成为常州的新LOGO。目前,常州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3600多家,其中有6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常州投资,拥有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家、功能性机构5家和86家省级外资研发机构;同时,常州已有300多家企业在6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级开发区常州新区内,有一处令新区人特别自豪和骄傲的地方——常州新区国英小学。新区人都喜欢把她称作“培育英才的苗圃”。他们说:“这里是我们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孟子"以意逆志"说对中国古典诗学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辐射到词学阐释学领域,清代常州词派的词学阐释理论就是导源于这一阐释传统的.通过考察常州词派的词学阐释理论,发现自其创始人张惠言至谭献等人之间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们逐步完成了将"以意逆志"之"志"由"作者之意"向"读者之意"的转换,最后将阐释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读者,给读者理解文本以充分的自由,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常州散文”在常州历史上尤其是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文章对常州古代散文作了梳理、分析、归纳与总结,并介绍了《常州散文》的编选原则和编排体例,以利于学习《常州散文》的人把握精髓,也便于外界的人了解常州古代散文的源流、学派、特点与传统。  相似文献   

9.
关于池塘养鱼的最早记载和范蠡《养鱼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中国鱼类学史"部分,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池塘养鱼的国家,其依据是卜辞有"在圃渔",圃即池塘.又说范蠡《养鱼经》有2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这两条判断都不能成立."圃"的甲骨原文作"甫",指水草沼泽地,不是池塘养鱼.范蠡《养鱼经》不是范蠡所作,因书中提到齐威王和范蠡对话,但历史上两人并不同代.书中提到鱼塘里放养"神守",但秦以前和汉以后的古籍都不见"神守"之名,仅见于汉代.《养鱼经》全称《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是后人对范蠡的尊称,不可能自己称《陶朱公养鱼经》.此外,古今度量衡不同,书中一些地方直接把古亩等同于今市亩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学界在对常州学派的论述上,主要有"人物的直线型历史论述"与"辞命意谓的精密解析"两种方法。二者的区别在于:人物的直线型历史论述以"人物"为叙述中心;辞命意谓的精密解析以"概念"为叙述中心。以"概念"为叙述中心,较利于对常州精神特质作出有深度的解读,但亦有其局限与缺点,即"问题意识的不明确"以及"体系性建立的不足"。故秉持概念范畴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当以问题为讨论中心。而所谓的"问题",又包含两个方面,即"文本的问题"与"解释者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两个"问题",则需对"知识客观性"与"视域融合"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苏轼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他的诗词反映了常州在他心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描绘了常州"多君子"、好风光、宜归隐的形象,抒发了他对常州的眷恋之情。查考他的诗词,可以发现宋代的常州是君子之邦、鱼米之乡和归隐佳境。  相似文献   

12.
常州园林的文心与傲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文人园林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种建筑形式,这些园林在打山理水中往往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精神追求、人生旨趣。常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城市,在明清两代也曾造园成风,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园林已经颓圮,但现存的园林不仅有着文人园林的共性,而且在其变迁过程中也体现了常州文人独特的文心与傲骨。文章通过对常州市区现存文人园林的变迁过程、主人故事、相关文化作品中的记录,寻找常州园林体现出的常州文人的文化特质,探索常州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古莒国的历史可以一直推溯到史前,因相传其族出于嬴姓的东夷少昊集团,故后世多称其国为嬴姓。古籍或又称其国为曹姓,实是以曹地为中心的一种地域性的划分,大抵相当于曹氏,不是莒国本来的姓号。史书又明确记载西周以来的莒国为己姓,此说应是有根据的,其根源即在莒国与纪国通婚,相因于古代从母姓之俗,用纪国本来的日名"己"表姓,故有己姓之称。所以,对于古莒国公族的姓这一问题,需要联系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来具体分析,不宜作简单的取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论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有一个由少年憧憬到科考结缘,后因实地访览而进一步迷恋常州,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阳羡买田,中年两次"乞居常州"、一度恩准居常及晚年终老常州,是苏东坡常州情缘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促成,而人和是苏东坡深情钟爱并乞居、终老于常州的主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史学界对章学诚<史德>的解读有不同看法.笔者研读之后提出三点新的认识:一是章学诚指出"识"有三种:断义之识、击断之识、文士之识.二是"史德即心术"实为史家之思想品德.三是章学诚所云"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之"天",不是指客观历史事实,"人"亦不是指史家.只能按章氏之说理解,即"气合于理,天也;气能违理以自用,人也.情本于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因而所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不是指正确处理史家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关系,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真相,而尽量不加之以主观;而是说史家尽可能使自己的气合于理、情本于性,同时不增加气、情"违理以自用"、"汩性以自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常州地名语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是一种文化。常州地名记录着杰出的历史人物,流传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表现着某些民俗史实,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反映出常州的历史文化特征,透析出常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名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常州蓝箭集团是在常州钢筘有限公司发展的基础上成立的,现旗下有常州钢筘有限公司、常州蓝箭针布有限公司、常州天经新型钢筘有限公司、常州越浩软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常州蓝箭集团目前是中国内地生产新型纺织器材的骨干企业,是以科、工、贸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张圣荣 《华人时刊》2008,(11):57-61
城市如人,有思路才有出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江苏的常州市"醒的早"又"起床快"。常州人靠乡镇企业起步,靠招商引资起飞,一举迈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列。进入新世纪后,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前有标兵在迅跑,后有追兵在狂奔,常州有点气喘脚软了"。他们感到了发展力量的不济,他们觉察到"偏好GDP、偏好投资、偏好外资、偏好外贸"发展方式的失灵,他们担忧众多中小企业竞争  相似文献   

19.
常州,古称“中吴要辅”、“八邑名都”。 今人对常州的熟悉和了解,更多地或许源自她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江三角洲这块历来“得风气之先”宝地上的常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江南大地上熠熠生辉。 常州有山,有“一峰飞崎众峰巅”的茅山百里峰峦;常州有水,有太湖、滆湖、长荡湖、天目湖的碧波荡漾;常州有“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有红梅阁、文笔塔、舣舟亭……而常州更有其珍贵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在其2500多年历史进化和沧桑变迁中,在这块“星象聚  相似文献   

20.
枟道德经枠言"大",除有"四大"之论,更主张以"大"名"道",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但为老子所重视的"大",并不是日常的程度比较之"大",而是指"容"或"有容乃大". 是故,以"大"名"道"就不仅意谓"道"之崇高伟大,更意谓包容性是"道"的基本特征. 它包括三个层次:大道以潜藏万物的一切可能而称"大";大道以总揽万物的一切生成而称"大";大道以保全万物的一切价值而称"大". 第三层次最为核心,也是"域中四大"的"大"之所在. "四大"之"大"表现为价值上的包容,又被老子界定为"公". 这既是指不以外力干涉具体存在者的发展,也是指存在者因自身之故堕落时能有所补救. 总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