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的再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2):38-41
为了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扩大内需要真正落实,还需要广大消费者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加以扬弃,自觉自愿地进行个性化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和科学消费。 相似文献
2.
儒家认为,美术价值就在于维护伦理纲常,不是审美。这一观点的内在根据是儒家的人学思想。他们以先验的伦理观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从而彰显人的存在,造成了人的自然属性被压抑和自我意识的丧失,从而失落了人的全面自由和自觉的本质。片面的伦理需求成了人的全部。 相似文献
3.
人学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许多理论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正是为了推动人学研究的深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由《江海学刊》杂志社、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首届人学讨论会于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与会者就人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论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现撮其要者,综述如下。一、人学存在的必要与根据人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或者说人… 相似文献
4.
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人学 ,不同于人的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 ,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人学研究必面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以及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人学与哲学:一个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何谓“人学”?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人学若被了解为关于人的学问,显然它并不是一种处在人文学科和哲学之外,与其相并列的独立学科。其实,在一定意义。,停应当是一切人文学科的泛称。凡是探索人及其存在的学科,均属于人学范畴。就此而言,人学与人文学科是等价的。有人提出:“哲学即人学”。这一判断过于宽泛。哲学只是人学中的反思层面。作为人学的内核,哲学仅仅是以反思的方式为人的存在立法。2.人学研究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论题,近年来也构成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领域。这一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两者都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实践性是两者共同的理论目的;群体本位是两者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品质;追求和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学”是专名还是摹状词?这是本人对近年来吸引了哲学界众多学者参与的人学讨论的一个质询。这样提问,不是要对“人学”作语言分析,而是想借一个方便的说法表达一个不易言明的疑惑:人学究竟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思潮?把人学作为学科来把握是否存在着学术方向上的偏差?罗素的术语用在这里有如下意思:首先,“人学”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很像学科名称;说它是专名,就是说它确实是学科名称,具有学科指称功能,也就是说客观上存在着或至少可能存在一个叫做“人学”的学科。其次,说它是摹状词,就是说它虽然象学科名称,但实际上不是;这…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人学空场"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 ,最突出的是 ,不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 ,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 ,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这些都可以统称为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问题。在理论层面上 ,造成“人学空场”的主要原因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错误理解 ;人与道德关系认识的倒置 ;把握人与把握物方式同一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的历史岁月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民族精神.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千百年积垢,彼此渗透,相互交织,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发展心理.这种在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铸就的民族心理,有相对的稳定性,世代遗传,变化缓慢.虽然我们不同意黑格尔认为民族心理是推动那个民族的一切行动和方面的观点,但却不该忽视或低估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我们的民族传统精神中,究竟蕴藏着多少动能?又隐匿着哪些阻力呢?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博爱、和谐、正义、民本。这些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系统,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心理情感和伦理特色,直至今日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成为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心理纽带,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1.
冷国俭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
析句问题始终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心.本文拟从古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讨论定语的移位现象、鉴别标准、定语后置的规则及其建构,以期辨明定语后置是怎样一种语言机制.一、定语后置之鉴别众所周知,定语是名词性词组中心语的附加成分,古今相同,常式是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本文要探讨的是定语移位于中心语之后的句法现象,名曰定语后置.语言中各种结构成分皆以确定的形式进入句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在什么语境下,只能解释为这种成分,而决然不会解释为其他成分,此之谓语法功能的唯定性.《春秋·僖公十六年》:“陨石于未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这里,我们姑且把数词“五”视作中心语“石”的定语后置,何以证明?《公羊传》为上述经文作了极为周祥的描述:“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公羊》诠释“五”置于句末之理由,是因为人们首先听到陨石落下来的声音——磌然,一看才发现是石头,进而仔细察看,一数甫知是五块.这是人们接触客观外物的实际过程.此过程恰好清楚地告诉我们致词“五”是限制“石”的数量的.我们再从句子结构即句子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来考察,进一步落实数词“五”的语法地 相似文献
12.
张玉光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3,20(3):101-103
中国传统社会里法律工具主义论始终起着绝对支配地位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行为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为了摆脱这种法律工具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致力于建立现代化法治国家 ,必须对法律工具主义价值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在全社会树立起现代法治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国内,文化研究的热潮再度兴起。虽说对“什么是文化”仍众说纷坛,但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系统,大家都是肯定的。我们认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有可能从价值系统入手,进而分析价值系统对传统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及对 相似文献
14.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我们的价值观建设,一个有机的重要环节在于:必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实现科学合理地传承和超越。只有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才有坚实的实现基础;只有超越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才有时代生命。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结构的现代化。从根本上看,现代化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等方面,同步地进到一个新的文明水准。价值观作为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进行某种评判的关系,构成现实中的人的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它往往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社会、人生和自然万物以及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与手段,它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审美情趣和伦理原则,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经济生活等产生及其重大的影响。所以,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就不能不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之基本特点,并进而寻求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这即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之一就是孔子总结的仁学礼学,仁学要求君子治国富民,礼学要求君子按公认的准则获取有限的私利,旨在社会共同富裕,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优秀之处和核心价值观所在。根据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可将中国思想文化史分为五个时期: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治国理论产生并定型的“先王之道”时期;九代后九代之交孔子师徒祖孙总结发展“先王之道”,创造“新王之道”的时期;后九代“百家争鸣”的战国子学时期;汉至清代反复解读“先秦经典”,间出己意的经学时期;清末民国要求全盘西化实未全盘西化的时期。如此分期长处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发展脉络很清晰;二是可实证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虽然千差万别,言人人殊,但基本理论和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7.
文明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父系家族为细胞的私有制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妇女地位的跌落.她们被排挤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由此,男尊女卑的原则逐渐被确定下来.同时绵密精致的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则集中表现了"贤妻良母"的角色期待和"以色事人"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心向善的人性观,群体本位、利他主义至上的道德观,崇尚整体主义、缺乏民主意识的政治观等;而西方传统价值观则包括“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人皆自私的人性观,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观,自主、自决、自为的社会政治观等。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性、整体性、伦理性(等级性)和绝对性(一元性),而西方价值观则强调功利性、个体性、合理性和相对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伦理中心主义的价值原则 就价值的最通常的意义来说,它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以经济学的规律为原则。以后它扩展到各个领域,具有了更广泛的涵义。在价值世界中,除了物质的价值之外,还有精神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各个不同领域中的价值标准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如知识(认知)的价值,道德(行为)的价值,艺术(审美)的价值,就有不同的标准,它们应该分别为真、善、美、当然,究竟如何才算真、善、美,那就有个主体的评价问题了。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谭良啸一、曹、葛毁誉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提倡人最高的需要是道德需要,最大的价值是道德价值。在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它要求后者服从前者,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此,贯穿于我们整个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就具有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