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将古今学者对中古史书词汇的研究成果分成三类中古史书注释中的词汇研究,俗语词考释著作中的词汇研究,现代学者相关的训诂专著中的词汇研究,并对每类进行举例分析,着重说明它们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另外还对如何利用这些成果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书证是语文词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古史书词汇在语文词典的书证列举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充分挖掘中古史书文献,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中出现的始见书证过晚、书证跨度过大和孤证等不足,使其臻于完善,在阅读和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迪  傅亚庶 《学术探索》2014,(5):114-117
中古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从词汇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古词汇能够体现出上古词汇演变的情况,也能为近代新词新义的出现提供来源。然而在词汇学领域,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最为薄弱,既没有上古词汇研究那样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没有近代汉语词汇的厚积薄发。近三十年来,中古词汇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论著,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断代研究,由于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几部书上,专书研究也仍然有很多空白。在这一情况下,从词汇学角度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作品的研究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代信教群体的善男信女叠叠大渐于佛寺的事例,从教外视阈反映了当时信教阶层对佛教寺院抱有人生归宿的思想感情。事实上,民众晚年大限弥留之际对寺院的依寄,从生存资源分配律领域内意味着寺院对信徒赋有药物施舍和心理医疗的职能——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封建时代,寺院以慈悲情怀延揽病患信众的皈依,突显了佛教对社会关爱责任缺失及时修复、适当补偿的功能价值——中古佛教潜入中国世俗社会之腠理。而中国石窟寺以往出土的教门群体的带有法脉意味的写本文书,则折射出教内人际互动的思想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云路  黄沚青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113-118,159
本世纪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语料的拓展、研究内容的分类、研究成果的类型、研究的思路方法、相关文献校勘以及词典编纂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语料范围不够宽、思路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临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本地区的地名中,无论是在地名的专名中还是在其通名中,都含有许多古语词,它们是历史的产物,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朝鲜早期史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内容的详细的统计和考证可以发现古籍中所提及的“古记”、“乡传”并不是某种特定的史书,而是早从三国时期就出现的数量繁多的史书的通称;这些史书又可分为专门史和通史两大类,其中通史系统源远流长,在三国、统一新罗和高丽初期历经三次大规模改造;“旧《三国史》”是否是三国综合通史的问题目前只能存疑。  相似文献   

8.
赣方言古语词源远流长,从上古至近代,上下几千年,代有所出,大量如珠玉般地散落在历代文献典籍之中。研究赣方言古语词,不仅可以改写赣方言发展史,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了解汉语发展史的一把钥匙,这对客观而科学地构建汉语整体词汇乃至词汇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魏晋滑稽,盛相驱扇"的风气下,谐隐文学呈繁荣之势,隐语在汉代由神秘的谶言转化为谜语成为一种娱乐以后,逐渐进入了小说的创作。"姓名嘲"、"实物戏"、"字戏"等嘲戏的盛行丰富了谐谑小说的创作内容,"以隐为谐"提高了谐谑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段,机智精巧的隐语艺术对中国整个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两晋史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史书不仅成为独立部类,而且种类日渐繁多。既有上承秦汉史书种类的谱牒书、起居注,又有开启新的史书种类的地方志等。其兴盛与亡佚也反映了两晋史学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析典籍史料中的黎族舞蹈。  相似文献   

12.
茶马互市是我国古代内地与边疆民族之间进行的一种互补性的民族贸易形式,其中心内容主要是"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茶马交易,在我国古代商贸史和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茶马互市的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之间的过渡环节。普列汉诺夫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唯物史观方面不仅把马恩著作的基本原理具体化,而且独具匠心地提出了新的见解和主张。例如将历史观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提出"五项因素公式"等。然而,普列汉诺夫在历史观领域的研究存在着缺陷,到了晚年在政治上又犯了严重错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值得肯定的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应该辩证的看待。  相似文献   

14.
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三大治世。三大治世的形成轨迹有着惊人的相似:盛极一时的殷商、大秦和强隋的覆灭,使西周、西汉和大唐初期的统治者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忧患意识的作用下,三个王朝初期的统治者自觉地以前朝兴亡为借鉴,全面实施以惠民政策为核心的基本国策,高度重视以勤政廉洁为准则的吏治建设,从而造就了三大治世的辉煌成就。而西周礼乐、汉武盛世和开元盛世则是由三大治世孕育而来的文明景观。三大治世历史成因的一致性,显示了治世缔造和盛世形成的过程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史记》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潜规则"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民族法对人的效力原则是民族立法应优先加以考虑的,而我国古代民族法对人的效力原则呈现出多样性。历代民族法所确立的原则基本上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既有差别,又有历史的连续性。研究古代民族法对人的效力的原则,将对我国现代民族地区民族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古今“德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治"思想是以忠君孝悌为核心,特点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重义轻利、重德轻法,其价值导向是整体主义;我们的"德治"思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道德与政治相对分开,规避"双重人格"的出现,主张义利并重、德法兼治,其价值导向是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8.
崔晓耘 《阴山学刊》2007,20(5):33-36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李广性格上的优缺点,以及不封侯的原因。这是司马迁在坚持"实录"的基础上注入主观感情所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尚奇精神、壮游孕"气"、疏荡之文、"气充乎其中而动乎其言"四个方面探寻《史记》"奇气"的表现与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