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动结构由于其复杂的句法语义因素一直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中动结构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用来表达一种性状特征。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转喻思维来分析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过程,加深对中动语义概念的理解,也为今后中动结构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动结构是一种跨语言现象,其句法结构为主语(NP)+谓语(VP)+修饰成分(AP),语态为主动态,主谓的语义关系为非施事关系。通过从形态句法的语言类型学角度,对英汉中动结构的动词短语(VP)的句法结构特征进行差异性的对比分析,探讨谓语(VP)句法结构在两种语言中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心理学的动允性理论,分析指出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本质是对事物动允性的描述或评价,这一本质特征衍生了其情态性、泛指性等语义特征,并制约了其中各构成部分的合法生成,导致了其较低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家提出了许多英语中动结构构句的限定条件,这些条件数目繁多,还时有更新。本文透过语料事实,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语法主语责任条件具有高于其他条件的允准效力,确立了它在英语中动结构构句中的核心必要地位。这样的区分去粗取精,去繁就简,深化了我们对中动结构构句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5.
兰盖克 ( Langacker)认为 :“语法本质上是各种各样约定俗成的符号序列 ,它们对应于各自的语义结构。”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包括 :谓语表自动性、表主语性质、表主语的某一经常显露的特征、表主语的性能、表主语处于某一状态之中 ;同中动结构相对应的被动结构在语义上的区别 ,表明被动意义的中动句之否定式与其相应的被动句之否定式通常存在含义方面的差异。在使用这样两种结构的句子时 ,应当考虑意义表达的需要 ,选用适当的句式  相似文献   

6.
"中动句"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主要表现为动词使用主动语态,但句子在语意上却表示被动意义;"施事"的题元角色(外主目语)为隐性的,由"受事"的题元角色(内主目语)发生移位做句子的主语,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  相似文献   

7.
通过电子语料库和牛津英语(历史)词典电子版(第二版)考察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导致其出现和发展的语言内部机制和动因。结果显示,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起源于反身代词类作格句;复合反身代词系统的确立和典型中动句的发展是导致16世纪英语反身代词类作格句发生重新分析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语言的类推机制,则是17世纪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中的动词类型从作格动词扩展到及物动词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8.
9.
文章运用转喻认知理论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中动构式表达的是状态意义而不是动作意义,中动词必须满足一定的体式条件,即活动和完成词项,且受到名词主语物性结构的选择制约。转喻认知模型"动作代结果"是中动构式生成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传统语法认为英语的中动结构是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但是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标记来区分主动和被动,所以不能这样简单的概括。中动结构表示类属特征,即描写事物通常的情况。中动句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作主语的NP,谓语VP和补语C。NP可以表示受事、工具或处所等,通常能表达一个主题。关于谓语,英语中动词的及物性问题存在较多争议;汉语的中动词需要和后附成分一起使用句子才完整。最后的补语部分英语由副词充当而汉语是形容词。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中动结构,一种既区别于主动句又不同于被动句的语言现象。它们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英汉语中动结构所表述的基本语义特征是相同的,而它们的差异是由英汉语不同的语言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非施事类-er名词与中动句具有结构及语义相似性。两者组构方式虽然不同,但均含"非施事性实体"与"动作过程";两类结构牵涉的实体均含"助益性"意义;两者均隐含"允让"情态。"助益性"意义是动作过程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允让情态"则是非施事性实体与动作过程之间的一条"结构纽带"。此即两类不同层面构式所以对应之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动补结构(动趋式比较典型)在西汉时期零星萌芽.研究提出了判定动补结构的新视角——成小句组合与小句内结构组合,列举了西汉时期的动补结构(动趋式),认为高频使用与边界模糊是语法化的动因,动补结构的大量使用是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双重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动结式逐渐被语法化成表示致使—结果的特定语法形式,被语法化了的不是具体的词汇单位,而是一种语法结构或构式,即任何两个没有语义关联的动词只要并列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就会形成致使—结果的语义关系。动结式里的两个动词各自表示一个事件,每个事件都能表述为一个独立的句子,通过移位和融合等句法操作合并在一起,临时构成独立的动词单位,从而在句法上把分别表示不同事件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实现表达的简约性。因为题元指派首先在底层结构完成,而动结式是表层句法操作的结果,所以动结式的语义关系仍需回到合并前的两个句子里确认。这种追根溯源的底层结构解释,清晰地揭示了动结式表层所呈现的复杂的句法和语义关系,是一种对于动结式的句法派生和形成机制提出的全新看法。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史中“VC了”构式最早是结果补语式,至迟在清代文献中的未然语境中发展出表能性的用法,此种用法在现代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基于陕北晋语语料的考察,可以判定陕北晋语中普遍使用的“VC了”(“了”通常写作“叻/嘞”)能性动补结构与其他北方方言的能性动补结构“VC了”具有同一性。北方方言中“VC了”从表结果到表能性是受动补结构“V得C”由表结果到表能性类推作用的结果。其能性义是由整个“VC了”构式来表达,而非构式中的某一个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6.
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及其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的某些动词常用于"NVA"结构中,构成所谓的中动结构,其中名词N为动词V的受事,动词V和形容词/副词A一起构成修饰语,说明N的特征.当代构式语法认为,结构的意义并不只是其所包含的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结构具有自己的构式意义,从而决定句子的整体意义,并限制进入该构式的动词.本文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及其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动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主要表现为动词使用主动语态,外论元不出现,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关于中动句的生成过程,主要有两派意见,即移位法和词汇法。前者认为中动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名词短语的移位;后者则认为中动句在词汇中形成。本文坚持移位解释法,但认为利用最简方案来解释英汉语中动句的成因比管约论框架下的分析更经济合理;并且还可以解释中动句中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一是解释中动句中副词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则是解释中动句表层主语为(non_argment)非论元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以往语言学界对中动结构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分析,多数是从组合关系入手,在句法结构上将其分为典型的和非典型的。而从认知视角进行动态研究,由聚合关系入手,中动结构可区分为"类指"与"定指"两种类型,与之对应的语义变化、语用差异以及在隐含施事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定指"中动结构表述在特定语境下,具象的客体主语在动作过程中的属性或状态;只有"类指"中动结构才有类属性、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此分类方法颠覆了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的中动结构的类属性特征以及表述普遍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动结构是介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的一种特殊语态。从句法上来看,中动结构表现为主动式,而在语义上又隐含着被动的含义。评价理论的观点认为中动结构具有评价功能。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动结构的评价意义,研究发现中动结构的评价意义是通过副词体现的,分别是介入、态度和极差意义,并同时在语势上可以加强或弱化。因此,中动结构可以实现说话人的主观性,体现了语言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强制修饰语是"中"语境句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动结构"NP+V+Adv"中,Adv为强制修饰语。从认知以及语用的视角对中动句和被动句中的强制修饰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添加否定词、改变时态以及将中动词替换为具有削弱功能的动词的情形下,话语不满足会话信息要求,强制修饰语不可缺失,在添加重音以及添加情态动词的情形下强制修饰语可以缺失;在特定语境下,强制修饰语具备一定的语用交际功能,如劝告、建议、鼓励等。以上结果表明,中动句与被动句在语用功能上的差异,主要归因于二者句法结构的差异与表达事物状态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