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理性要素代表主体探索"确定性"的诉求,既包含体现客观性的科学知识,也指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知的方法等。"科学格致化"和"科学艺术化"是淆乱科学本体的两种现象,其实质是以"善"和"美"的职能、标准来要求"真"和改写"真",它源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理性观,即以"价值理性"排斥"工具理性",形成扬"情理"抑"物理"的"实用理性",使执着于"知识"和"真理"本身的知识分子常常遭遇"实用"质疑,王小波在其杂文和小说中批驳了与之有关的"之用"逆退、"实用"诘难以及用价值判断取代真伪判断的习惯做法,这种以"善"辖制"真"、取消"真"的文化习性正是"科学"引入中国时被变异为"科学观"的主因,最终归结为思维方式注重"合"、忽略"分"甚至反对"分"的特性,这一特性塑造了与之协调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探索客观世界时缺乏以"程式"确定下来的"抽象的升华",这恰是理性之殇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把"善"作为科技发展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这一伦理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认识之上的.它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心灵,在于体认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在于把握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作用和命运.中国传统科技伦理观启迪人们:在科学领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类的科技行为要尊重与关爱自然,要注重科技的功用,等等.现代科技伦理精神则超越了科学领域,进入了科学--社会领域,体现了科学活动主体对科技成果合理应用的道德责任意识,体现了科学家肩负的促进科学发展和人--自然--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3.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精神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批评标准。班固以"易道"的中庸世界观,追溯先秦原儒的"致学"精神,对汉代儒学向政治意识形态的片面转向给以批评。班固既追求儒学学术的"真",又关注它对历史现实之"善"的作用发挥。他在"乾坤合德"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原则下,以真与善、学术与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作为儒学乃至文化创造的最高理想。班固从易学精神出发的儒学史观念表现了他全面、开放、独立的文化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怀特海过程哲学"泛经验论"为形而上学前提,倡导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伦理。"泛经验论"实质是一种"泛灵论",泛灵论引导了过程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这种泛灵论认为,宇宙中每一事物都是"有灵"抑或"经验"性存在,体现着"自然同一性原理",它们作为经验主体都有价值,都值得被尊重。泛灵论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彰显人与自然之间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从而促成一种有机整体论的新型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是相互联系的问题 ,概括地说 ,科学精神是一种批判、怀疑、创新和追求普遍性精神 ,也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从根本上说 ,科学精神是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统一 ;是怀疑精神和求实精神的统一 ;也是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科学精神相联系 ,科学信仰是指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性信仰。在知识经济时代 ,确立起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 ,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 ,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 :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 ,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 ;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 ;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 ,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 ,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虽是求胜之学,但也极为重视对"败道"的反思。不败是胜的前提,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胜道可取胜,识"败道"则能防败。现代领导者应借鉴《孙子兵法》"败道"论,学会"识败",善修"自保"之"道",善保"全胜"之"法",努力探索求胜防败的规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符合科学和理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走向交往理性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主公共意识盛行和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道德教育既不能落入先验理性的泥淖,也不能听凭工具理性的支配,而应该走向交往理性之引领.穷源溯委,乃是因为前两种方式要么陷入独白灌输和无视性别差异的误区,要么落入"唯智主义"教育之窠臼和沦为服务于某种特定目的的工具;相反,走向交往理性的道德教育既可悬置中心,又可消解权力话语,还可彰显人文本性,其具体路径包括:一是从"中心化的主体性"走向"去中心化的主体间性",二是从"道德认知的偏好"走向"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统合",三是从"学术环境的单向度聚焦"走向"学术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交往式互动".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7.
18.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9.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