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灾害与唐初东突厥之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贞观初年漠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东突厥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在这场空前的灾害中被暴露和激化。灾害使东突厥社会陷入全面危机 ,并最终导致东突厥的衰亡。从东突厥的衰亡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中灾害对游牧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维护民族团结对于游牧民族抗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赫雷罗人是游牧民族。18世纪中期,他们开始从卡奥科兰南迁,此后便流浪在广阔的土地上。他们与科伊科伊人(霍屯督人)及德国军队之间曾多次进行战争,使他们进一步分散在西起达马拉兰东至博茨瓦纳国界甚至更远的大片地区内。显然,所有这一切再加上与其他民族的频繁往来,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广泛的文化移入,对该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变异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使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自然灾害由两个必须的因素或方面构成:一是自然界,它是通过非正常、非一般的方式释放破坏性自然力的主体;二是人类社会,是接受这种破坏性自然力的受体。  相似文献   

4.
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式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式传承曹彦生髡发,即剃去部分或全部头发;辫发,即编发为辩。汉族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①剃发本为刑罚之一种,称做“凳钳”。于是汉人蓄发盘髻,以剃发为辱。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及受其文化影响的东...  相似文献   

5.
元代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在远承唐,近袭辽、宋、金的过程中,在汉化与加强本民族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发展成为“汉法”与“国俗”并举的政治制度。与汉族政治制度乃至辽、金、西夏等王朝的政治制度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开创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统治全中国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先河,对后世的清王朝政治制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并在中国政治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捡拾远古的贝壳记第一位鄂温克族青年语言学家朝克中国的民族众多,就有众多的各民族语言。总人口为3万人的鄂温克族虽然数量不多,但它是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甚至在俄罗斯、蒙古也有部分居住。众所周知,由于长期居住在山里或广袤的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特点使他们过...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 ,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 ,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 ,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为例 ,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并从三方面对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进行浅析 :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游牧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中国历史上周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往来,实际上是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的碰撞,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交住和互补。  相似文献   

9.
北方游牧民族勒勒车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和现存实物的纵向研究及横向比较,得出勒勒车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并为这一地域生活过的民族所传承的结论;分析了勒勒车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得以传承下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游牧经济的机动性分析--以古代蒙古族的游牧经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00年以前,世界的军事优势一直控制在生活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手中.在此前两千五百多年间,游牧民族曾经在亚欧大陆纵横驰骋,东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许多农业帝国纷纷被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所吞并,其原因何在呢?本文认为,这正是游牧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赋予游牧民族的灵活的机动性所致.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一直拥有亚欧大陆的霸权.许多学者把这种结果要么归结为军事技术因素,要么归结为一种神秘主义.本文认为,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对外部的取向,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优势也来自其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2.
欧亚大陆游牧民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几个共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亚大陆游牧民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几个共同特征孙家煌,杜平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后,出现了依附于土地的农业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两大生产、生活方式。在欧亚大陆北部,从大兴安岭直到波罗的海沿岸的辽阔地域内,很早就产生了游牧民的文化。这个地区游牧民族的...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对民间信仰风俗产生深刻影响。民众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破坏感到困惑或无能为力,又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能寄托于神灵以应对,祈求消灾赐福。因此,民间的岁时节令习俗无不渗透着广大民众对自然灾害的禳除和对人寿年丰的祈求。  相似文献   

14.
蒙古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国,标志着蒙古民族的初步形成。但是蒙古帝国是一个以分散的流动的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草原国家,这决定了蒙古帝国政权的不稳定,很容易像匈奴、突厥等游牧国家那样瓦解,这对刚刚形成的蒙古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而以稳定的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元朝的建立,不仅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之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丰富了蒙古民族的内涵。元朝的建立对蒙古民族形成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我国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事例。很多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就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而他们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更是得助于中原又化的支撑,他们依靠游牧文化打天下,而利用中原文化治天下,客观上促进了现今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农牧文化的结合、中国古代农牧民族的碰撞;是推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最根本的历史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辽朝统治者对中原先进儒家文化的认同、大量擢用汉族文人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大量收求中原图籍,以及汉人与契丹等游牧民族杂居等因素的影响下,辽代上京地区的官学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设置了国子监、国子学、上京学、府学、州县学等教育机构,在辽代上京地区出现了一批文臣儒士。但是,辽代上京地区的官学教育并不十分普及,呈现出地区间不平衡的态势。辽代上京地区官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北方游牧民族能够大规模地、系统地接受中原儒家文化教育,为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儒家文化的逐渐认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西藏的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日益增大。其间既有蒙古等游牧民族对该宗教的虔诚与信仰因素,又有黄教僧侣政权利用有利时机扩大自身影响的需要;同时还有各游牧部落力图通过对黄教的扶持来扩大自身影响的考虑。正是在这些相互影响,相互利用中,满洲政权在东北日益壮大,它同其他游牧部落一样对西藏以及黄教加以密切的关注,同时主动采取行动加强自身与西藏及黄教的联系,并且利用黄教在三北地区的巨大影响来为自己统一中国,成为新的华夏共主服务。  相似文献   

17.
吐谷浑经历着游牧民族一般具有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宗法奴隶制社会 ,并在中原王朝及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历史上的游牧民族,蒙古将对外征服的方向选在了西面,蒙古帝国产生于第一次西征中,通过分析蒙古西征的原因,可探究游牧文明兴起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以马为载体和象征的蒙古族马文化渗透在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融入了蒙古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蒙古族马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蒙古族马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蒙古族生产生活变迁下的蒙古人与马的互动变化,试图指出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文化逐渐趋于减弱或消失的原因、影响以及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游牧民族大多分布在北方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主要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些民族逐水而居、逐草而牧,但是在一些与农业民族相邻或交往较多的地方,也有部分开始定居游牧,有的还从事一些农事活动。在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小城镇,成为游牧民族互市、交换、交流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的50多年里,游牧民族的城市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次跳跃,我们把它称作“三级跳”。第一级跳是从游牧到定居游牧;第二级跳是从定居游牧到半农半牧;第三级跳是从农牧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