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2.
自我构念是西方心理学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前西方主要的自我构念理论分别是从文化价值、个体以及人际关系三个角度建构的.通过对现存西方自我构念理论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揭示了儒学文化传统以及差序的社会结构背景下,中国人人际自我的情境性以及人际自我边界的动态性特征.未来对中国人人际自我的探讨,应该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自我的影响,行为研究和脑神经研究相结合是当前文化与自我研究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3.
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中国形象,关涉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西方现代世界秩序想象的基本模式。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研究,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与启蒙哲学。西方启蒙大叙事中出现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停滞的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帝国、野蛮或半野蛮帝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他者"。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主导价值——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被否定的"他者",既能为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想象的基础,又能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于连的研究方法是迂回,即通过与西方文化完全异质的中国这个他者来反思西方自身,其中,西方和中国处于平等地位而互为他者,二者的差别在于一为哲学,一为智慧。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思想不重思辨、不切矛盾、不问真理、不求本质,只是在看似平常的无尽的言说中敞开意义而不追求有体系的理论建构。其哲学与智慧的区分及其研究方法对中国美学的构建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滕固是中国现代美学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立足于具体的艺术实践,援西入中,借鉴西方美学的基本方法审视和反思中国艺术理论,通过中外融通的方式,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以西方艺术批评的视野来审视和反思中国艺术理论,赋予其现代学术形态,并从援西入中发展为中外融通,具有中西兼容的开放性与创新性.他立足作品本体,强调作品本位,以作品参证理论.在具体的美术鉴赏研究中,滕固受西方风格学方法的影响,实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史论与西方艺术史论的有机融合,摆脱了传统美学研究中作家本位的偏见,体现了科学实证精神,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艺术美学树立了楷模.对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冯剑 《学术界》2023,(10):193-200
20世纪初,马寅初留学回国后,开始利用其所学的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希望构建起与中国本土相适应的货币理论以解决中国货币问题。为此他先后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量吸收并系统介绍西方的金融货币理论和经验,尤其是当时较为流行的西方货币理论,并对西方货币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二是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货币问题的实际情况,对当时紧迫的中国货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三是构建起了他认为适合中国实际的货币理论学说。《通货新论》的写作是马寅初对自己本土货币思想理论的总结,并力图为解决抗战后的货币问题勾画蓝图。马寅初构建本土货币理论的实践,对当今中国建构本土理论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我尊重保护策略的理论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20年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围绕自我尊重以及个人公开形象保护策略所做的探讨。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对自我不一致、自我意识与自我觉察以及自我提高与自我保护方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对这些理论与研究的讨论将有助于促进我国有关自尊问题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强大的“他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落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如果要自强于世,必须全方位地追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如果要保持本民族的独立品格,又需要对带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现代性保持高度警惕。对于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近代中国既爱又恨,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既忧又憎。处于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夹击下的这种双重困境,促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认同矛盾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徐复观力图在比较语境中对古典作出现代的阐释和研究,但他反对用西方的文学体系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学.他强调文学研究要走出进化论的观念,采取历史的整体视角.他认为,要以中国文学自身的传统为脉络来建立研究的基点,而避免那种以西方某种理论概念为先在体系的研究方法.基于这种学术的自我意识,他提出了中国文学的实用性,将其作为传统文学的主要特征加以表彰,从而构建出与一般从纯文学角度出发建立的中国文学史观念.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语堂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转型方环海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就汉语语言学研究来说,因受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也在理论与方法上发生巨大转变,开始向现代语言学...  相似文献   

13.
陶南颖 《学术月刊》2023,(11):95-109
当前中国涉外法治研究的主体性发展陷入“既自我认同又自我否定”的困境中。西方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为名主导国际法治并温和渗透到中国涉外法治知识体系。在此影响下,中国学界开始自我东方化:一方面认为中国与西方在涉外治理上的差异是一种“落后”,这种认识激发了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和进步意愿;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国涉外法治时,又因“落后”情结而认为中国本土缺少可行的知识资源,只能依赖西方,而西方知识资源的长期影响又抑制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摆脱这种困境应当立足于中国实际,接纳和吸收来自西方的、本土的以及非西方国家的涉外法治理论与经验,形成多元化的涉外法治知识资源格局。  相似文献   

14.
周宁 《天津社会科学》2011,(5):101-113,160
中国形象作为令人紧张的"他者",纠缠着日本现代性自我构建的过程,表现出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特有焦虑。离开"中国",日本的现代性既可能迷失自我,又可能迷失世界。在"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他者"之间,"日本什么都不是",越是意识到这种现代性身份危机,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陷害"日本现代性身份并进而"诬陷"中国形象的致命观念,恰好是西方现代性。跨文化形象学不仅关注特定国家地区中国形象的特征与历史,更重要的,还有表现在个别国家中国形象上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以及其中显示的西方的中国形象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理论维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考的范式、理论总问题以及运用理论总问题分析当今社会提出的理论问题,还包括我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变化及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关系。因此,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理论维度的研究不仅能更好地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和互动关系,明确和凸显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我们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创新的轨迹与理论得失,是深化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实现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于西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它是对西方世界的一种思考方式,如果不加批判地借用到中国来,就有可能在解释力上产生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双重阅读的方式对西方理论进行解构,看到其合理与不当之处。通过双重阅读,我们有了建立“中国学派”的自觉,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学派”生成的重要渊源,利用这些渊源形成理论硬核,才可能启动理论发展的过程。在启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实践”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中国学派”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7.
《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指出原本作为构成晚清以来国人的现代想象的重要参照的西方现代文明所存在的偏颇,他借镜西方知识界的自我反省,走向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自我的重构.他试图借助中西思想文化资源和历史经验,培植国人真正的现代“自觉”,以此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并提出通过中西文化的“化合”来建设既作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又具有本土特性的中国“新文化系统”的理论构想.其思考明确指向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的现代化方案的纠偏,构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与后者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王亚南先生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因与郭大力合译马克思巨著《资本论》三大卷而著名。同时,他在20世纪30—60年代期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深入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凯恩斯理论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王亚南不仅坚持唯物论的方法,而且倡导应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研究西方经济学说。王亚南为我们客观对待西方经济学说树立了典范。他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态度,不仅现在乃至将来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又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者。王国维深受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他译介过西方哲学著作,涉猎过从亚里士多德至尼采的哲学和美学理论,对康德、叔本华推崇备至,所以,他的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浸透着西方精神。运用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以研究中国的哲  相似文献   

20.
胡晓鹏  闫金 《社会科学》2023,(10):127-138
党的二十大高度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是步入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重大的理论创新。以中国国情为本,以现代化理论为用,中国式现代化将高效统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的全部进程。作为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对话基础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经验的丰富和拓展。基于此,在对西方现代化历程溯源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归纳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发展困境,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全面阐释它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差异性及其创新性。研究发现,如何跳出私人资本的逻辑,如何防止进入市场机制的陷阱,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国家发展权,以及如何重构平等的全球秩序,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在哪里、特在哪里、优在哪里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色与世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