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飞舟 《社会》2015,35(1):26-48
本文是对以“差序格局”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理论研究。差序格局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回溯到先秦时期延续至晚清民国的丧服制度。通过对经学文献中关于丧服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亲亲”和“尊尊”是构成这种制度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结合在一起,从家族延伸到政治,塑造了古代政治、社会关系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仍然在当代的政治和社会关系中有明显表现。本文指出,亲亲和尊尊与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与“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作为基本伦理和美德,以亲亲和尊尊的形式表现于社会结构之中。本文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关系”和“人情”等现象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2.
论精神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在人们劳动和改革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的人进行创造活动(通过一定的产品体现出来)的一种过程。这种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客观属性。它是以满足人们利益为目的的客体。价值是文化活动的产物和成果,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价值的这种性质不是由文化本身的自然性质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历史实践的现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抽象劳动究竟是个永恒的范畴还是历史的范畴,这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迄今无定论。一般说来,主张“永恒范畴说”的同志原则上将抽象劳动的定义为“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人的脑力、体力等在生产中的支出。既如此,作为人类劳动一般特征的这种支出,无论在商品生产还是在非商品生产形态下都是存在的,那么抽象劳动当然是永恒的范畴。持“历史范畴说”的同志不同意把抽象劳动单纯归结为“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认为这种耗费只是抽象劳动的自然基础,在此基础上还有“特殊的社会规定”。这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获得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当作一般人类劳动相对待,才成为抽象劳动。”“正因为抽象劳动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社会性质,作为经济范畴,它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因此,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容和本质体现。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所展现出来的和谐是一种微观的社会和谐,它由社会主体之间的行为和谐、利益和谐与价值和谐等要素构成。在此意义上,社会和谐就是社会主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利益平衡及价值协调的有机统一。社会和谐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规范的有效调控,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要求相适应,能够有效调控社会关系并确保其和谐有序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法律和道德。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就法的制约功能谈谈笔者的认识。一、制约功能的一般原理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因为存在矛盾,社会关系中就出现了不平衡,包括全局范围内的不平衡,局部范围内的不平衡,个体之间关系的不平衡。但由于存在着包括法在内的社会规范及其他社会因素的调整,有些矛盾由对立转化为统一,达到了社会整体、局部及个体之间的协调、平衡,形成法律秩序。这是建立并维护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与自然发行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活方式决定的。”而且,“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显示出历史”。马  相似文献   

7.
陈月生 《社科纵横》2007,(9):125-127
舆情疏导是一个多学科理论交叉和实践性很强的概念。是以个体为基础的群体的舆情状况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给予区分梳理、通畅表达和启发引导,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积极健康的社会政治态度的转化、改变过程。实质上,是以实现民众与执政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改善与和谐为目标的。是一种以政府组织主导的、社会力量推动的、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舆论环境,并使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形成和谐与稳定的最优化的运转状态。  相似文献   

8.
住宅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住宅社会学是应用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住宅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住宅与社会诸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介于建筑学、城市学、城市规划学、人口学、家庭学、管理学、文化学、建筑美学、经济学、宗教学、人类学、历史学、环境生态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以社会同住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社会学的。简言之,住宅社会学就是研究住宅与社会的“关系学”。住宅社会学是有特定研究领域的。它以城市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的一个分子为命题,起着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历史功能的社会工程的作用。因此,住宅社会学研究工作者应该为社会发展提供“望远  相似文献   

9.
亲爱的读者: 在初步谈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社会关系的具体形式作些考察了。简单说来,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团体和组织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一定的社会团体和组织,必定是某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就象我们在上一封信里已经讲到的:家庭这样的团体(如果允许把家庭也叫做团体的话)反映的是一种“初级关系”(或者叫“首属关系”);商店这样的组织反映的是一种“次级关系”(或者叫“次属关系”)。因而,家庭可以叫做“初级团体”,而商店是“次级团体”。我们平时习惯于把青年踏上工作岗位叫做“走上社会”,有时又会把一个青年暂时待业在家叫做“社会青年”。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直接生活在抽象的“社会”之中,他只  相似文献   

10.
“图式”是从康德和皮亚杰的哲学著作中借用来的概念。作为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不仅是认识活动的中介,而且是一切对象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中介。“特征图式”则是艺术作品的形象形式的特征与人类的心灵图式的契合物,是审美主客体的中介,通过“特征图式”,审美主客体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优秀艺术作品的一切复杂、神秘的现象。都隐藏在“特征图式”之中,艺术创造本质上就是特征的发现与表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简论法律与道德的同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它们之间的同异关系,也一直是人们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法律与道德属于同一系列的认识范畴,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是无庸置疑的。这种联系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第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律和道德赖以发生、发展的共同基础。马克思经常从认识  相似文献   

12.
要回答直接的社会关系与商品关系的统一问题,我认为应从社会关系的特征谈起。一部分经济学家将这一特征主要同计划性和直接社会劳动相联系,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则只将其同生产的有目的性联系起来,同时否认计划性这一直接社会关系的最重要特征。Б.拉季茨基在《经济科学》1987年第9期曾这样写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与生产的直接社会性范畴中唯一富有内容的因素是统一、战略目标的一致和行为的单向性因素。”这样,拉季茨基全部揭示出劳动与生产的直接的社会性质。但是我认为,在这里还应引证从上述情况中产生的各生产领域和部门中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一切财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问题。诚然,为了使可能的方案最优化,使现有的资源总和更充分地满足社会需求,目前还要利用价值关系,但它的宗旨只是帮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在进行一系列极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改革。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创立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建立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是“现代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与优越的社会制度密切相连。这种生活方式的社会类型就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当我们在创立新型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这佯一个总概念。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由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反映着该社会有机体的基本价值目标、并由此而形成体现其基本价值的人们在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稳定系统。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同在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社会生活方式相比,是根本性的、重大的质变。那么,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优越性和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它为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艳 《社会》2007,27(4):175-175
本文试图对“关系”的文化特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关系”的文化论题、结构论题和工具论题,并阐明了重拾文化论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有必要突破以往过于倚重中国社会本土概念的文化阐释方法,寻求更具有普遍意含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来界说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关系”现象。作为一种初步尝试,作者提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系概念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在中国社会,“关系” 是与家族(或家族)内部关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前者以弱关系为特征,后者以强关系为特征,两者在满足的功能、成员的可供选择性、规范性和社会分层效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关系”实际上是指导社会成员处理某些家庭外部社会关系的行动模板。作者还提出,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弱关系文化,而且由于它善于促成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方向转化,善于从弱关系的动员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因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5.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正义理论沿着康德哲学的思路,脱离社会习俗来探讨社会规范的原则,这导致了“是与应当”的对立,而作为社会分析的正义理论就是要沿着黑格尔所开辟的道路,即在分析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重建正义制度.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理论,抽象地勾勒出这个理论的四个预设是必要的.这四个预设是:社会再生产与传统的价值系统是联系在一起的;把其中的某些价值作为正义制度的道德参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对正义理论的规范性重构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这种方法必须使人们能够批判性地运用这种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形式是由一定的时代条件和各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突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方式。作者从当代西方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力量的消长对阶级斗争的影响,当代西方社会的特点,以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等方面,论证了当代西方国家以“渐变”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指出,帝国主义的灭亡可能并不具体地表现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被推翻,而是表现为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被削弱,以至最终瓦解;人民民主权利逐步实现,以至人民民主专政最终确立。这种“渐变”作为质变的形式之一用来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具有与“突变”相同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创造活动”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探索未知客观对象的内在特征以及其它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科学理论体系或实际应用产品的实践活动。它存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各个领域之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立和科学技术的发明等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是以人们勇于开拓、创新,逐步加深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地产生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硕果为重要标志的。因而科学创造活动以及山其带来的成果,对于人类社  相似文献   

18.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如何,教科书和词典为人们作了简单却十分笼统的解答:“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首先是经济决定政治,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其次,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政治和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是根源,政治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集中体现经济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政治的保证”。然而,具体把握政治与经济在现实中的相互关系,仅仅依靠对二者关系的十分原则抽象的认识是不够的。系统地审视社会,运用系统观点或许可以为具体地说明二者关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词典中“政治”指阶级之间、民族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基于各自根本利益所发生的相互关系及与此有关的活动。“经济”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制度。而本文所谓的政治与经济是极其广义的。它包括与其相关的所有方面,政治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政治发展、政治状况等等;经济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经济状况等等。当然这些概念的含义都是须从系统意义上加以理解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为一炉的统一整体。换言之,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包含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等各个侧面的统一整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固然可以将这一统一整体分割成政治、经济和精神方面,然而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总是包含着政治,经济、精神因素的有机体。没有毫无政治保障的孤立的经济生活,也没有离开经济生活的独立的政治和精神生活,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日益发展为相对独立、较为完善的系统——政治生活系统、经济生活系统、精神生活系统。系统乃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政治生活系统指的就是:由一定的作用方式与行为规范决定的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政治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整体。它包括三个方面:从事政治活动的个人、集团或社会组织,进入政治系统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相互作用的规范、制度。经济生活系统和精神生活系统同样如此,也是由构成它们的要素与相互作用的规范、制度体系组成。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使得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精神等各个侧面日益相互渗透融合、相互依赖而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也同样使得其政治、经济、精神等各个侧面的系统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它们日益成为包含着众多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社会的政治生活系统、经济生活系统、精神生活系统以一定的方式、规范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巨系统。在这一巨系统中,政治、经济、精神等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在巨系统中的地位不同,换言之,社会生活巨系统的结构不同,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生活巨系统运行结果的不同:各子系统配置合理、组合科学、相互促进,社会生活的总体发展就显得健康、迅速、有效,反之则相反。社会巨系统结构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定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所谓制度就是社会结构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与此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政治制度的系统含义至少包括两个方面:(1)它指政治系统的框架,是政治主体的活动规范与政治主体之间相互关系规范的总和;(2)指社会巨系统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单位是国家,它规定着一切社会子系统(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系统等等)在社会生活巨系统中的地位、相互关系与根本行为方式,规定着社会基本主体即人的根本行为方式。其具体表现,是以宪法为代表的国家基本法。本文正是从第二个方面的含义上使用政治制度一词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历史上的空想主义与现时代的空想论之异同,作者认为:空想主义和空想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早期社会主义状况的反映。就理论形式来说,空想主义表现为理性和正义原则的发挥,空想论则长期拘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这种抽象原则,带有明显的教条主义特征;空想主义和空想论都具有人民性,而且前者以唯心主义为哲学支柱,后者也总和一定的哲学观念结合在一起,这便使二者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因而破除它们绝非简单之事。当前特别要注意研究和总结关于生产力标准、社会发展阶段的逾越和不可逾越、利益、纯而又纯、内与外等哲学观念的变化和进展,从而牢固地树立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这是我们加快和深化改革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20.
在“主体—技术手段—客体”系统范围内,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是作用于客体的能动性的源泉。主体包括个体、社会集团和社会。社会作为主体是通过个体的活动实现的;个体作为主体是以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客体则是包括在主体的生产活动中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被描述为人的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不是某种仅仅与主体有关的东西;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生产活动的主观方面在最一般的形式上表现为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