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汪栋 《东方论坛》2013,(4):26-35
近代国家之间的关系更适合社会进化论而非社会契约论的解释模式,严复以社会进化论为理据而构建的立宪国概念,显现中国近代宪政话语的基本特质,即侧重于从"外竞"和集体主义的角度确定宪政的内涵。"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理论范式源于儒学传统对西学的自主性思考,就严复而言,他对社会进化论和社会契约论共享的前提自然权利始终不无疑虑,儒学传统迥异于自然权利论的人性预设,最终使得严复对自己早先艳羡的西方文化的浮士德性格,以及他孜孜以求的富强目标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3.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天所谓的近代儒学的衰落,是理学的衰落。儒学复兴的条件是新的思想文化资源,途径是回归、开发原典。在近代中国,构成人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在发生着变化,儒学必须适应这个变化。儒学的当代复兴与"西学的充分中国化"的关系很值得思考。因此,学习西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西学充分中国化"的途径,将是儒学复兴的根本任务之一。儒学复兴需要资源———充分中国化的西学。儒学复兴的途径还应该是"回归原典"。"回归"就是透过对这些原典的新诠释,重新理解历史与现实之交会的当下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5.
伴随西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引入,近代思想家逐步走出传统的人伦道德的世界重新对“人”加以界定和把握,实现了近代“人”的观念的变革。康有为通过“以气显元”、“以物显元”和“以仁显元”三个维度的理论展开,最终在“以元解人”的思想高度上为近代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原则奠定了形而上之据,在传统儒学与近代西方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中实现了近代人道观对传统人道观的超越,彰显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变革自身演进的内在动因和内在生成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学学科的开创者,又是当今东方文化研究的一代宗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季先生开始对"义理之学"发生兴趣.季先生关注儒学和中国哲学,自有他的知识背景,自有他的大思路.季先生以东、西文化历史性交流的大思路提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从近代以来"西风"流行、西方文化无情地冲击东方文化,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方传统、东方文化在国际上重新受到世人重视,季先生以他的经验和阅历,以他的知识和学养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说他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而儒学作为东方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在东方的普遍衰落到当今的重又复苏,也恰巧印证了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这种历史变迁.这大概也就是季先生与儒学"结缘"的深刻原因吧.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因被视为导致中国落后愚昧的思想根源而受到猛烈冲击.于此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外来思想文化纷纷登场,备受推崇,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3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传统文化创造了"一阳来复"之生机.国人觉察到片面追求西化带来一系列弊端,逐步把目光转向被冷落已久的儒学身上,期求发掘可供参照的社会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仁智双彰"构成了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儒学作为现代中国人价值之源的根本地位,另一方面又力图开显出知性主体以补以往儒学之不足,以为无根无向的现代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其人生哲学是对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弘扬,包含了对西方现代人生哲学以及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的儒家式的回应,体现了寻求"德性"与"理性"之统一的理论追求,对于为工具理性独大的"现代性"纠偏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因人生的理想性陈义更高而脱离实际、自身倡导儒家人生哲学却并未真正践行儒家的基本行为规范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以《新民说》为主线,对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及其与儒学传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梳和评析。作者认为,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和群治思想突破了儒学传统的民本思想,符合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潮流。但在伦理道德观方面仍保留了相当多的儒学传统,既有所继承,同时又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梁启超提出,一方面通过"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另一方面通过"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这种将两种文化的长处兼容并蓄的文化创新观念,即便在今天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沿存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自近代,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及社会政治的变迁而退居边缘.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又重新复苏,不仅回到学术界、理论界,而且吸引着众多国家的学者和社会人士的目光.由此,儒学在当代中国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问题也愈加显得重要起来,诚然,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实践层面的问题.但作为学者,从理性的角度回顾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地位的变迁,参照东亚模式各国社会转型与儒学转型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增强自觉的文化意识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1.
大力开发我国"节庆"和"节文化"旅游资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节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节文化"则是市场经济催生下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与创新精神.我国有丰富的"节庆"和"节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必将促进我国的旅游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2.
“X吧”是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化现象,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具体的内容风格上都迎合了现代都市人求新求异、追求时尚情趣和高品味生活的心理需求。“吧”通过外来词语素化,成为现代汉语一个新的构词词缀,实现了汉语言中潜性词语向显性词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出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仍可借鉴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文章立足于用当代语境给予其新的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并对“仁义礼智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做了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中国新文学巨匠茅盾独特的文学/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其勇于接纳近代世界文化新潮这个外源性因素,但承传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内源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就继承传统而言,从两浙文化圈中走出的茅盾,其最初的文化接受便是两浙人文传统。这可从青年茅盾接受维新文化思潮影响、深厚的国学积累及其创作中烙刻的显著的浙西“水性”文化印记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为接续儒家学说道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而产生的东方文化意识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科学与民主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浪潮下 ,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做出了独特而又深邃的诠释 ,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体用观”。这种“体用观”因其明显失衡而多遭非难 ,但亦因其丰富而瑰丽的人文思致而倍受学界瞩目。  相似文献   

16.
讲究"师道尊严"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耀眼的一个亮点.然而,对于现代教育而言,一味强调和遵循的"师道尊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反思"师道尊严"的历史传统,着眼"师道尊严"的现实影响,努力探讨与高校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以及创建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禾“国民性神话”论的指谓错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刘禾的"国民性神话"论主旨在"跨语际"批评下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进行颠覆性的后殖民批评,忽视了中国近代据英文引入的国民性观念及其定义、中国儒文化传统观念向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的汇聚,而将西方殖民主义所"构建"的本质主义的"国民性神话"指认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观念,属于指谓错置.论述近代中国流行的国民性观念主要是梁启勋由英文引入并定义的国民性观念,它引入和定义之初便排除了本质主义.之前,中国儒文化中早已存在着含义与之接近的诸如"民性"、"移风易俗"、"变化气质"等观念.到晚清它们一起汇聚到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之中,实现了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合法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把合法性概念引入文化理论话语及其论争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些话语及其论争复杂的文化意义。晚近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汉语新诗的理论话语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说法,尤其是以下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中国现代当文论“失语症”说,汉语新诗“西化”说。这两种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同时,表露出一种对现代文化认同的深切焦虑。这种焦虑近代以来一再出现,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对“重新传统化”与“本体安全”关系的分析,可以展现回归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的复杂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19.
现代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告,既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制约、影响。中国现代广告也不例外,它明显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人本思想的熠熠闪烁,重义轻利观念的涓涓流淌,主体客体的融洽合一,以诚取信道德规范的娓娓诉说,积极入世进取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一切都规范着中国现代广告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中国现代广告还积极吸纳西方文化中合理的、有利的因素,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告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