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禅作为古代帝王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典礼之一,因其仪式的隆重神圣及特殊的象征意义,遂发展成为神圣崇高的帝王受命大典,历代帝王莫不以封禅为至荣。有唐一代,共有三位帝王成功举行封禅,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唐高宗首开先河,帝后携手共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禅祭时分别由皇后、诸王大妃行亚献、终献,并且此次封禅还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道教色彩,为中国古代封禅史写下极富特色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封禅是中国古代国家级的祭祀大典,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多方面影响巨大,但时至今日诸多重要问题仍不明晰。我们以为封禅既非始自泰山也非仅在泰山,而泰山后来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众望所归的封禅正宗所在,却又同其独具的文化渊源有密切关系:如天梯神话、东夷人的生命地、东夷族的中心等。此外,封禅作为非常的祭祀大典,虽然各帝封禅的目的不尽相同,但与帝王的平常巡游有严格区分,不应加以混同。  相似文献   

3.
宋真宗东封西祀浅论仝晰纲,迟少丽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在庞大仪卫扈从下东封泰山,四年,又以隆重仪式抵山西宝鼎(今山西万荣县)祭祀后土地抵。大赦天下,一时轰动。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像秦皇、汉武等少数达天下大治的帝王才亲赴泰山行封禅大典,宋真宗...  相似文献   

4.
泰山神民间信仰是普通民众对泰山上一切神灵的信仰,它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一种经久不衰的现象,而且始终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因帝王封禅、祭祀泰山,形成了帝王赐封的“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和“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主宰泰山;因儒学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信仰在泰山民间信仰中居于指导思想的地位。民国终结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泰山神民间信仰在皇家祭典随封建帝制灭亡而结束后,呈现了新的特点,既体现了其在封建社会衰亡后的无序,又有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泰山位居五岳之首,历来备受青睐,而帝王的封禅、致祭活动,更确立了其独尊地位。泰山地位的尊崇,令四面八方的信众齐聚泰安,登临泰山,拜谒于泰山神下,成为泰山忠实的香客。据泰山现存碑刻记载,明清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民众的各阶层人士,无不亲祀泰山,将泰山进香活动推至鼎峰。究其原因,或为显示帝王之正统地位,或求国泰民安,或为福寿康宁,或为游览胜景,因人而异,不一而足。朝山进香活动的兴旺发达,带动了旅店、餐饮及庙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泰山内、外道路的兴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地民众的负担,使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风气发生转变乃至恶化。  相似文献   

6.
开元十三年的唐玄宗泰山封禅活动,没有道士的参与,道教色彩淡薄,成为封禅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这与开元前期唐玄宗强调儒家政治、怀疑道教神仙方术、有节制地发展道教的政策等因素相关。然而,唐玄宗崇道和以道修身治国,泰山是道教名山,封禅又与道教有天然的联系,使此次封禅又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道教文化的色彩。唐玄宗的泰山封禅,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释了《封禅》篇所表述的主要观点。认为:将封禅文字立为一种文体确具创始意义,但混淆了封禅刻石文与一般述及封禅之文章的区别;篇中对封禅文所提的写作要求,主要是情采与通变两个方面,其基点是宗经;由于抑法扬儒的思想倾向,著者对秦泰山刻石文,褒不足而贬有余。  相似文献   

8.
武则天以女皇身份封禅嵩山 ,不仅使她成为中国封禅史上惟一的女性封禅者 ,而且是惟一的在泰山之外举行封禅大礼的封禅者。武则天登封嵩山 ,向天地告成功 ,求福佑 ,不仅借以粉饰太平 ,而且欲借以证明武周政权是天命所归 ,其本人也是功高德厚的一代圣主。武则天之所以登封嵩山 ,与嵩山优越的自然条件 ,魏晋以来封禅嵩山的呼声 ,本人祈求长生、以丈夫自居以及标新立异的心性 ,驾驭群臣、稳定社会的需要有关。武则天封禅嵩山的成功举行 ,打破了自古以来男性独霸“祭天告成”大典主持人角色和泰山独居封禅圣地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他"朕"一人的天的认同、天下之君的国家认同、作为"传之无穷"的永恒的时间认同等诉求的符号表征。通过汉代人尤其是《史记》对泰山封禅的集体记忆的形塑,泰山成为一个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天下认同、永恒不死和权力合法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典礼。清代长白山封禅是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后 ,在其“天命论”和汉文化双重影响下 ,为表示其政权的合法性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清代的长白山封禅从康熙十五、十六年开始 ,雍正、乾隆时期走向正轨与完善 ,直到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才告停止。清代长白山封禅在其封禅活动中形成了制度的不断完善性、地位的不断变化性、祭祀的民族性等自己的特点。从而清代长白山封禅的文化内涵有了一些自己的特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泰山信仰即以泰山神(民间化后称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为主的宗教神灵信仰。泰山神信仰源于远古的山岳崇拜,在明代以前,泰山神不仅因多次得到帝王的敕封、致祭而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也因“泰山治鬼”之职而成为民间各香社崇祀的主体,泰山行祠亦已遍布域内各府、州、县,其在泰山乃至域内众神中的独尊地位是其他神灵所无法比拟的;而碧霞元君不仅兴起较晚,其民间杂祠甚至淫祀的属性亦不时成为世人抨击的对象,地位远在泰山神之下。但明代中后期之后,两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碧霞元君犬有凌驾于泰山神之上之势,究其原因则与泰山神回归官方祀典、封禅活动的终结及碧霞元君神职广大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泰山神信仰首先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和加封,泰山及泰山神的地位得到不断尊崇,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东汉以来道教的渗透演绎使泰山神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古老的泰山,以其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成为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山。几千年来,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兴盛发达的宗教文化,文人墨客的接踵游历,成就了泰山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文化史的局部宿影”来科学地概括泰山的历史影响。1987年12月,泰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卢卡斯先生考察泰山时曾指出:“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把人在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我国无论是石碑、书信,还是春联,都曾有过无字的。尽管无字,却饶有风趣。无字汉碑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登泰山封禅,在泰山  相似文献   

15.
登高回首浩无涯,又向风尘置岁华。空碧晴霞渺雁阵,孤舟明月系芦花。苍茫云水三千里,烟雨楼台十万家。如带长河天上动,群璃飞去落平沙。上面这首诗,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南游诗中的一首,题为《泰山远眺》。泰山,古称东岳,为我国五岳之一,且有“五岳独尊”之誉,其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县城北。“自古帝王巡狩封禅,勒成告代,莫不之焉。其光灵威烈,焯示万世,利泽福祥,普及四海,是宜行宫别庙,以严尊事,在在有之,无间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也。”因此,宋代以后所说的泰山,并非专指泰安的泰山。那么,蒲松龄登的这座泰山在哪里呢?一些研究者考证这首诗是蒲松龄在南游期间写的,一般倾向于在泰州,如路大荒先  相似文献   

16.
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并列为“五岳”,且居“五岳之长”.它被历代帝王视为神的化身,登山封禅,赠送封号,历朝不断,因而古迹在在,层现迭出.它更赢得文人画士的爱慕.从孔夫子到司马迁,从李白、杜甫到苏轼、宋濂,以至当代的著名作家诗人,都登临过泰山,并留下了珠玑摧璨的精美诗文.这种情况,既为后人描绘泰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却也给后人增加了跨越的难度.倘若依傍古籍,窃其余唾,自难拔秀于群雄.后继者需要创新,便要有独特的感受和精妙的构思.这篇散文能在浩如烟海的泰山诗文中引人瞩目,原因正在于它写出了“雨中”泰  相似文献   

17.
东岳泰山历史文化悠久,其独特山区地貌与封禅祭祀文化促生了泰山挑山夫。历史上泰山轿夫频现于史料,记载丰富。清代以来,前往泰山的官员祭祀与平民香客大量涌入,泰山轿夫、挑夫等谋生群体普遍出现。上世纪后半期,文学作品的创作提高了挑山夫的知名度。目前,泰山挑山夫多为满足游客需求而存在,然而,在各类因素影响下,其数量逐渐萎缩,面临着消失的困境。泰山挑山夫在文学、艺术、民俗等领域留下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当前,泰山挑山夫文化传承工作主要集中在挑山夫作品创作与精神宣传,文化资源挖掘与产业项目开发,劳作形式与内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等三个领域。  相似文献   

18.
涤耻封禅与北宋道教的兴盛汤其领宋代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早在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光义就十分推宠道教,与道士陈搏过往甚密。宋真宗即位后,为了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采纳道士王铁若的建议,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在全国掀起拜神、造神运动,时道观大兴,道众剧增...  相似文献   

19.
谶纬是汉代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谶纬在汉代的广为流行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兴起有关。谶纬后被统治者有意识的加以利用,其影响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汉代谶纬治国的特点在泰山封禅中得到明显的印证。  相似文献   

20.
晏建怀 《社区》2011,(32):41-41
在“朕即天下”的封建时代.宋真宗给宰相“封口费”而未采取极端手段,也算是个“仁慈”之君了。 官员追求政绩,或为摆平“劣政”的负面影响,常常不惜血本.通过掏“封口费”来扫清舆论障碍。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千年以前的宋真宗为了搞所谓“封禅泰山”大典,就给自己的宰相王旦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