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百年中国的历史境遇和民族命运,很容易使地域性和民族性叙事成为文学的主凋.萧红出生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的同龄人,寂寞的死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的香港,成为国破家亡的孤魂.可以说,萧红一生的个人命运都与这三十年来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纠缠不能分割.时值萧红诞辰百年,重新思考萧红创作带给我们的启示,可能是对于逝者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31日-6月3日,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友谊宫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区政府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期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萧红亲属和生前友好的后人,省内文化界嘉宾130余人到会.  相似文献   

3.
萧红,原名张 莹,三十年代初在萧军同志的影响和帮助下,踏上文坛,在东北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左翼文艺活动。笔名“悄吟”和“田娣”。从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到与萧军自费印刷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跋涉》的出版,萧红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她比较熟悉的东北农村社会生活为素材,用血淋淋的事实反映了在日伪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打破了东北文坛上为日伪反动黑暗统治歌功颂德的汉奸文学的一统天下。作者还大胆热情地歌颂了在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因此,萧红受到日伪特务机关的仇视和迫害。在中共东北地下党组织的关怀下,萧红和萧军一…  相似文献   

4.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最近组织省内部分专家学者联合编写了《富饶神奇的黑龙江》系列丛书。它包括《黑龙江名人(一)》、《黑龙江名人(二)》、《黑龙江名胜》、《黑龙江风情》、《黑龙江风光》、《黑龙江方物》、《黑龙江传说》、《黑龙江名城》、《黑龙江名品》和《黑龙江史话》,共十册。丛书立足于现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黑龙江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方物风情、名人趣事以及黑龙江人的生活方式与人文品格,寻访创造黑龙江精神财富的足迹,从而让世人更全面地了解黑龙江,同时也激发黑龙江人的光荣感、自豪感,…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30年代从哈尔滨走上全国迈进世界的著名女作家。自1979年铁峰在《文学评论丛刊》第4辑上发表《萧红传略》之后,在陆续读到一些关于萧红的研究文章之外,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的《萧红评传》以及日本燎原书店于1983年出版的东京法政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尾坂德司先生的《萧红传》。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1991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铁峰著作的《萧红文学之路》以前,却没有一本中国学者自己著作的萧红研究专著出版。仅从这一点来说,《萧红文学之路》的出版,就很值得高兴和欢迎。 《萧红文学之路》是铁峰十几年来研究萧红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是萧红100周年诞辰,同时萧红研究也走过70多年的历程,今天我们实在有必要对萧红研究进行一番梳理,以弘扬和纪念这位东北作家群的卓越代表、中国20世纪的文学洛神、从荒原走向世界的作家,同时期待有更好、更多的萧红研究成果出现.  相似文献   

7.
张润芝 《东西南北》2013,(11):57-59
一部电影《萧红》,把作家萧红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不久前,霍建起导演、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上映,对萧红好奇的人多了起来,不过大众最好奇的是萧红的情事,如何逃婚了又和未婚夫在一起,如何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还是没有人说,萧红是个好作家。不见其文,只闻其情,从1942年在香港逝世至今,萧红被低估了71年。萧红的被低估,像是一场“两边不靠”的误会。在“左翼阵营”中的时候,她显然不重要;当人们想法改变了,她又被淹没在“左翼作家”群体里。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和评价了萧红创作和萧红研究的概况,指出以往萧红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即历来的研究者总是习惯于把萧红看作是一个顺应了时代思潮的抗日小说家,或者在抗日大潮中仍然坚持启蒙主义立场的作家,并分别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9.
漫话写萧红     
近几年来,写萧红的文章,日渐增多了。各地报刊杂志,包括香港台湾在内,是不乏有人在写萧红。今年八月,我有机会接触两位归国讲学的美籍华人学者,据说他们在美国也是以写萧红著称的。萧红是哈尔滨出身的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她从事文学活动还不足十个年头,就给我们留下一笔近百万言的文学财富,研究萧红及其作品,对于发展和繁荣当代文学,毫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2014,(23):70-72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所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1.
樊星  赵涵漠 《学术交流》2007,6(9):153-155
黑龙江籍的女作家,萧红和迟子建无疑是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两位。然而,将迟子建视为萧红的追随者和继承者无疑是有失偏颇的。而迟子建和沈从文的自我觉醒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具有强烈的文化溃败感的主流意识形态下,他们通过重新发掘自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从而完成了"自我觉醒"。故乡深印在他们灵魂的深处。对于城市文明的对立和抗争,使他们的乡村故事,在精神上获得了更深远的回归。与沈从文不同的是,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和生存并非以二元尖锐对立的姿态存在,而是在生命的轮回与永恒的怀念中获得和谐的统一。迟子建的独特风格还在于:她在表现那片土地的神秘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中的诗意。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小说通过对当时呼兰人蒙昧生存状态的纪实描写和精神痼疾的展示批判,拓展了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一创作母题.通过象征意象,折射出时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揭示了当时呼兰乃至整个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封建势力把人变成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悟的动物,面对蒙昧的世人,萧红同样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看出封建制度、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的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正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所在.萧红在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在鲁迅对被损害被侮辱妇女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和挖掘.萧红的这一创作视点,是反映和表现当时妇女生存状况、不幸命运的最佳视角,弥补了男性作家由于性别限制而难以深入表现女性生理、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一"死角"而带来的缺憾,这是萧红对鲁迅批判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萧红小说创作深刻的内蕴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万红韩 《社科纵横》2012,(6):107-110
法国的雅恩·安德烈亚曾说:“人们以为写作很容易,恰恰相反,你知道写作是下地狱。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特别是中国20世纪以政治为中心的时代,只靠文学创作“吃饭”的职业作家中想要寻觅富翁是很难的,但是许许多多明知“贫困”却还在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本文以萧红为例,从萧红漂泊流浪、颠沛流离、穷苦短暂的一生来看,萧红幸福的时候很少。让她走上不归路的孤寂与苦难,是跟她的家庭生活、个人经历和她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物质和经济生活对萧红最后命运产生的影响应该是更大的。作为一个作家,又是一个穷人,她的人生悲剧包括她文学的命运都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本文以萧红穷困坎坷短暂的苦难人生浅析萧红在物质极度贫困、精神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坚韧执着的苦难命运。  相似文献   

14.
韩强  王野  王悦 《国外社会科学》2023,(3):155-171+245-246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在2022年既遵循原有传统,又聚焦中国共产党新的实际,注重海外与国内研究的互动,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聚焦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引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及优势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也形成了新认识。这些认识在深化海外中共研究、引领塑造海外“中共观”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这一研究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海外中共研究在引领塑造新时代海外“中共观”方面作用更加突出;海外中共研究进一步深化,研究主题愈加广泛和富有针对性;更加关注当代中国共产党研究,而党史研究继续式微;在中共国际形象塑造中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研究中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全面把握研究进展,对于更好地跟踪海外研究、促进研究深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鲁迅晚年最得意的两个学生,萧军和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被后人不断研究的两位文学家。萧军与萧红交往过程中的通信,不仅记录下两人的爱情沉浮,也记述了当时的一些事件。近日,由萧军后人提供的"萧红致萧军的三封信"以及一批萧军遗墨及其藏品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无论对于研究萧红还是现代文学史,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十年浩劫,大批知识分子惨遭迫害,  相似文献   

16.
吕新 《浙江学刊》2001,(5):99-104
本文以"生命意识"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通过研究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描写,及其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生大问的追问,对萧红及其作品给出一种新的诠释,以期对萧红研究有所贡献.本文主要在萧红作品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反思、对"人的精神空前失落"的揭示,对"人的精神"的深情呼唤,对人类渴望获得顽强生命力,彻悟生命真义超越轮回的揭示,以及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借此找出萧红作品历久常新、酎人寻味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萧红母校考     
在纪念著名女作家萧红七十诞辰的一些文章,报道及有关资料中,把萧红在哈尔滨读过书的中学,说成是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七中学。这是不对的。萧红在哈尔滨读书的母校是第六中学,而不是第七中学。澄清这一事实,对于正确撰写萧红生平经历是有意义的。萧红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从家乡呼兰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一九三○年毕业于该校。这个学校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后,在日伪统治时期,改名为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九三”后,曾名为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校。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哈尔滨解放以  相似文献   

18.
萧红一生都跋涉在历史动荡的混乱中,却始终不懈地寻求着世界人生的终极价值,建立起自己抗争的生命伦理诗学.追问是萧红文学意义生成的基本表义结构,她以对话的方式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追问和探知,呈现出倾听的叙事伦理.不同的立场与联系方式,形成了萧红文学复调的结构、众生喧哗的效果,以及语义的不确定与开放性,形成了融汇中外诗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呈现出具有原创性的艺术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9.
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王秀珍每个有作为的作家都要按照各自的审美选择,寻找自身的归属,并且以独立的特色而自居。萧红也不例外。萧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充满着忧郁的灵性,但又不囿于忧郁和哀伤,在忧郁中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说起忧郁,人们马上就会将...  相似文献   

20.
李大为 《社科纵横》2006,(11):119-121
第一人称视角,情感判断上的心理视角和回溯性叙事的儿童视角,是萧红主要的叙事策略。而且,由于“回忆”这一更大的诗学范畴的汇入,鲜明地显现出了萧红作为一女性作家迥异于男性作家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