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归因分析 ,追问道德救赎的可能性。“法”的规定性告诉人们不可以做什么 ,“道德”的规范性和提升性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 ,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文明行为”——道德的底线上 ,“道德救赎”尚不能开始 ,只有当个体的信仰之旗被撑起 ,良知被唤醒 ,才有可能走向“道德救赎”。也就是说 ,“道德救赎”必须通过整体的价值规范与个体的价值选择来共同支撑并完成。  相似文献   

2.
学生道德形成的学校教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师、教学、活动、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了学校教育因素对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 ,以期使学校教育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3.
犯罪黑数实质上是已经发生而未作统计的隐藏的犯罪案件数量。犯罪黑数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执法机关方面的原因、受害人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方面的原因和案件本身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应根据犯罪黑数的形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以减少犯罪黑数。  相似文献   

4.
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低龄化,然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都与其家庭有着紧密关系。文章试图就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影响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使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得到更好的改造,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变的、互动的。其中,道德失范是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必须重构社会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人出游的道德弱化行为对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国民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旅游者道德弱化现象是在心理推动和环境拉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文分析了国人出游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及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无论是懦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墨家美学,它们都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即都在审美之中浸透着道德伦理的因素。这是中西古典美学区别之所在。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古典美学的思想,对于建构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单位罚金刑在本质上是对单位背后的利益者群体的刑罚处罚,在认定单位犯罪过程中,脱离了利益者群体的意志认定单位故意犯罪,势必与责任主义原则相违背。决策者群体意志与利益者群体意志完全分离时,单位决策者群体的犯罪意志不能视为单位的犯罪意志,而只能视为单位决策者群体的个人犯罪意志。就单位犯罪意志的形成方式而言,其形成方式只有一种——基于利益者群体意志对单位制度、单位决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及其社会表达呈弥散之势,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态,这反映出个体道德冷漠积聚而成的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人类道德状况的恶化,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道德冷漠具有完备的形成机制:社会分工促使人际关心悬置;现代官僚制导致人的异化;个体道德信仰的虚无引起道德行为的消解;网络化带来道德责任的失落。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吸引力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吸引力就是道德所具有的使人们趋之若鹜、乐于为善的力量,它源自于道德的合需要性:合乎社会、时代的需要;合乎人们解释世界、解释生活的需要;合乎个体追求幸福的需要.据此,我们必须从道德知识、道德教育形式以及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道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机制的建立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建立道德教育机制、文化环境机制、道德管理机制、道德实践机制四位一体的机制体系,是促进公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养成,确保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多元化条件下道德观、价值观的主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它们各自或共同的负面作用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优化家庭环境,消除缺陷家庭结构的不良影响,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实现家庭和谐,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在皮亚杰时期,关于儿童道德形成问题观点不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道德是儿童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的展开或内心固有的道德种子的成熟.皮亚杰则认为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在儿童道德形成问题上这两种观念相互起作用.儿童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皮亚杰所说的情感对于儿童道德的形成是缺一不可的.在儿童道德感的培养上,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独特情感作用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包括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所奉行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度的生活磨炼等.研究与认识这一机理,有利于大学生明确意志修养的方向,也有利于高校确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工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犯罪效益论     
本文从构成犯罪主体自身因素的变化与犯罪结果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思路,提出犯罪效益概念,以期更具体地研究犯罪问题。从犯罪的动态过程来看,犯罪效益包括犯罪的组织形态、犯罪能力、犯罪的物质条件、社会控制能力和被侵害对象五个变量因素。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正日益由个体犯罪向有组织型犯罪发展,如何对其防范和打击,是犯罪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通过回答“我是谁”以及“我要成为谁”的问题,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综合,是一个由不稳定到稳定、由区别到统一的过程。当前部分青少年在道德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思想和行为的偏差,不仅荒废了自身,而且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道德形成路径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7.
论犯罪着手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着手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重要标志。但是,犯罪过程中何时认定犯罪着手却在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本文拟对如何确定犯罪是否着手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道德选择过程中 ,非理性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它提供道德选择的心理背景 ,是道德选择的深厚的源泉和强大动力 ,是道德选择的维持和调节因素。鉴于此 ,在我们的道德教育活动中 ,要改变单纯强调理性教育——即单纯强调概念、原则的教育倾向 ,要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注重对无意识心理背景的理解 ,重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对象的体验 ,加强情感的教育 ,从而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能起到实效  相似文献   

19.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分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却因触犯法律而成为阶下囚甚至死刑犯,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不正常社会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走上了犯罪道路?根据实证资料,把"社会腱"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从大学生与家庭情感联系因素的视角,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