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刚经》是唐代鬼魂小说中出现频次远超其他佛经的佛教经典,其相关小说的故事情节,或因直接持诵经文死而复生,或因入冥、遇鬼间接得知经文有修福神力.从文化层面观照,唐代佛教的发展影响了大批文人的创作,浓厚的弘佛意识下所推崇的是更适合普通民众的宗教救赎手段,亦体现出唐人欲通过佛教之力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鬼世界作为人世的翻版,小说中冥界鬼吏索贿的恶习、鬼魂知恩图报的正气,皆是对社会现实一定程度的反映,折射出唐人对此两种现象的批判与肯定.在小说叙事功能上,《金刚经》的出现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性格,成为叙事文本中推动情节走向的要素,其亦是搭建阳间与冥界双重叙事空间的重要桥梁,小说中对经文言其神威又不言其真谛奥义的叙述,则成为凸显《金刚经》神秘且神圣艺术效果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2.
重修《晋书》,是唐朝官方于贞观20年(646年)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关于这次活动出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是唐廷企图通过篡改晋史,“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李培栋认为是“由于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太宗的刺激”,太宗要借修史为自己辩解、向大臣发出劝诫和获得内心慰解.实际上,这两种解释均难成立.唐朝之所以重修《晋书》,是因为此前诸家“晋书”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史料采择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不能适应唐初的政治形势和时代要求.正是因此,据唐人李延寿记载,早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可能已经出现过《晋书》的修撰活动.  相似文献   

3.
佛、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生这些联系的原因除了历史政治等因素,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老子》与《金刚经》作为道家与佛教的两部重要典籍:对两个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为老子的思想作了更为详尽的阐释,老庄哲学与佛教思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文学的演变注入了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4.
以救亡为宗旨的《风雨》周刊,是抗战初期颇具影响的文化刊物,在知识分子中有较大影响,在民众动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注重与读者互动,开启民智、促进民主,以及关注精神动员是其主要特色。《风雨》周刊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关头自救活动的文化载体,也是河南省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僧祐认为佛学界由于季世像运,僧徒务于玄虚浮游之谈,师心自用,不深究经典。刘勰则认为当时文坛“去圣久远”尚奇好异,不依旧体,穿凿取新,造成“将遂讹滥”“文体解散”的局面。师徒二人皆不满当时的情况,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详观僧祐、刘勰之作,知二人所尊崇之经典虽一为释氏之典,一为儒家之经。然鉴于佛界文坛浮虚矫诞,流弊不还的风气,回归原始经典,严辨正伪以矫讹翻浅、救俗拔溺,其苦心孤旨实极相若。  相似文献   

6.
当一个人面对有各式各样“食物”的“自助餐”时,经济学可分析这个人如何作出“选择”。对这个人来说,如果各式食物都是“一样的”,那末在行为上也就没有选择可言;经济学所关心的主题——选择问题,似乎就消失不见。抽象来看,《金刚经》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各式食物之间的阈、差别不复存在;透过对《金刚经》中心思想的经济分析,可就此提出一个“合乎情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论民众评价活动中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评价活动通过众多个体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体现出来,具有盲目性。这就为民众领袖和权威机构对民众评价活动的误导提供了可能。由此引出民众评价活动中的"悖论"问题。言论自由是解决"悖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唐朝的牛     
李汉荣 《社区》2010,(26):45-45
当然.唐朝的牛是辛苦的,也没什么文化,这一点,与现代的牛相似。  相似文献   

9.
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且觉行圆满,故其心可为判准;佛法乃佛心的显现,与佛心不别,故亦可作为判准。释迦佛应世时,由于佛教徒对佛陀的绝对信仰,只要得佛心或佛法印可,则弟子的境界无可争议。释迦佛圆寂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从心印方面说,自然不能说凡亲近过佛陀的佛弟子都得到了佛陀心印;从法印方面说,释迦佛圆寂后传出的非阿含经典能不能作为法印一度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以之印可修行者的境界了。由是,非阿含经典提出“依法不依人”的判断标准,将心印置于法印统摄下。龙树等大师进一步揭示阿含经典与非阿含经典的一致性,彻底解决了依从非阿含经典修学者的法印问题。禅宗强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似乎独重心印,其实并未忽视法印的作用,仍然是心印与法印并重。禅宗以经典印心,原因有五:其一,每有邪师混进佛法中来坏乱佛法,以经典印心可以遏制邪师乱法;其二,既然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佛经自然也可以印心;其三,禅师在堪能传佛心印前有一段修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依法印心;其四,禅师传佛心印,如不依佛经印心,难以取信学人、息世讥嫌;其五,初心学者未见道前,欲求进修,乃至欲择明师,都必须依佛经印心。当然,因缘不同,禅宗借以印心的经典会有变化,从中土初祖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心到五祖、特别是六祖以后以《金刚经》印心就是例证。今天的佛教界与隋唐时期的佛教界不同,多数人不是精通教理,而是不通教理,因此大多不宜继续依《金刚经》印心,而宜依广明教理的《楞伽经》印心,否则修行者难免得少为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回鹘文《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中部分与汉文本不符的颂文进行了翻译并查考其他汉文异本得出这些颂文译自《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唐诗的禅趣     
唐代是众体兼备的诗的王国,不论是古体、律诗、绝句;不论是史诗、叙事诗、抒情诗;也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都留下不朽的诗篇。以山水田园诗为主的禅趣诗虽不在唐诗中占主导地位,但它以精深的哲理和淡泊洒脱的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悠远、恬淡、清新的感受,并给以后的诗和诗学留下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唐政府制定并施行了诸如“考功别头”、“结款通保”等一系列廉明的管理措施,相对保持了科举举士制度的纯洁性,为有效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保证。唐代科举考试的廉明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有关“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和对唐朝天台山诗人作的统计分析,足以形成“浙东诗”的概念:它以崇尚自然和具浓厚宗教情趣为其特征,并与边塞诗等共同缔造了唐诗的繁荣气象。它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浙东特殊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它是开放的文化氛围的产物,尤其是谢灵运山水许的逻辑延伸,并指出唐代浙东诗紧承谢氏的创作给中国山水许烙上显著的浙东特色。唐代浙东诗也给后世宗教文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浙东文化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选本统计的方法,选出唐代主要诗人448名。并列出其中著名诗人名单及主要统计结果,以供学界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唐代爱情诗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冷暖有真切的感受,对时代的潮涨潮落有直接的反映。它以强大的艺术力量,从五个方面叩击着人们的心弦,激发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陶治着人们情怀。  相似文献   

16.
土地崇拜,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最具活力的原型之一.它对于唐人小说的商贾题材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作品对于商贾带有强烈贬抑色彩的描写.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传统的农本文化在商业大潮中所面临的价值信仰危机.农本文化的价值信仰在这类作品中,往往借助非现实的志怪形式,来完成其神圣化、宗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旧体诗得益于晚唐诗处颇多,二者在许多地方也十分相象。本文探讨了这种相象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成因,着重论述了二者在"深情绵邈"、"绮艳丽"与"俊爽劲拔"等三方面的深层联系,认为郁达夫的旧体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另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研究历史上的环境对于当时人才成长的影响,对于今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入新旧《唐书》列传且科举及第者为样本,研究唐代科举及第者(人才)的区域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唐代科举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的现象,政治、经济对这种不均衡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代监察体制已日趋成熟和完备,形成了一张密布全国的监控百官之网。唐前期因监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山现了史家盛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安史乱后监察权力就逐渐被宰相、宦官、节度使等侵夺、削弱,监察官丧失独立奏弹的权力,监察体制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晚唐呈现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危局。  相似文献   

20.
宋初晚唐体诗人大部分是隐逸之士,他们的诗歌虽然学习的是中唐诗人贾岛,但在贾岛奇僻清冷诗风的基础上又向平淡闲远发展,在平淡的艺术追求上实开宋诗的先河.而且,晚唐体隐逸诗人孤高傲世的绝世风神甚至成了宋代乃至后来人们心目中品质高洁的象征.因此研究晚唐体隐逸诗人的思想情怀对于我们认识晚唐体诗歌乃至宋代诗歌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