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雨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1):107-109
衡量艺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性和审美理想的统一.两者的统一,首先表现为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其次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再次是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书臣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1-5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新中国的不懈追求。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上: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推进事业发展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3.
鹿咏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54-56
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审美直观"理论,而其艺术思想是基于他的理性和审美直观学说之上的。在分析了叔本华"审美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叔本华以"观审"说为基础的艺术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说,及其在西方艺术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99-103
所谓审美理想 ,就是一种能充分肯定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活观念和人的观念的形象形式。其精神实质 ,亦可说是一种指向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展开的未来生活的创造性理想。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 ,审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一种特殊的精神方式的审美理想的中介作用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发生流向的本质规定。由此观照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发生与发展 ,考察其整体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 ,引导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并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本质特征及现实呈现。 相似文献
5.
邹兴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19-23,134
以人为本思想自古有之,但在不同时代,以人为本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形态。尤其是,以往的以人为本多半浮于虚幻的理想层面,而今天我们的以人为本,更注重其现实的实践层面。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历经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之过程。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对以往全部以人为本思想的积极扬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7.
贺方彬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
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通过理想与科学、理想与现实的双重联姻.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其它社会理想的原则性不同,通过理想与革命的双向涵摄,阐释了它们之问的要素关系特质--革命理想主义的生成,凸显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结构特质;并进一步透视了革命理想主义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剪窗花,大大渲染了节日喜庆的氛围。而窗花就是我们常说剪纸,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美术教育内容之一。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探讨民间剪纸艺术造型中所蕴舍的审美理想,对提高学生的审美造型能力,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结合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规律及剪纸艺人的独特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浅析民间剪纸艺术造型中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胡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29-137
艺术生产同社会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典议题。在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之外,以拉斐尔和夏皮罗为代表的艺术史家分别对现代艺术进行内部和外部考察,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研究路径。拉斐尔从艺术作品内部的自爆性批判力量肯定了现代艺术与现实的相互“介入”,夏皮罗则从外部视角考察了现代艺术与社会生产和阶级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现代艺术激活为日常革命的重要手段。两者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仅为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开辟了新的阐释空间,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0.
张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8-50
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想人格的标准、"人"的内涵的理解、实现途径和方法和行为评价标准的比较,期于对发展和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工作有所推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人格有所启示,构建一种为当代社会群体所需要的、普遍认同的、富有时代感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不能仅仅基于对个体的思考,审美趣味和艺术教育理想是指向普遍性的,这就要求整合个体和全体审美力。西方哲学中的“游戏说”为营造艺术教育课堂的审美语境提供了理论依据,给出了一种在教学中实现“同知同乐”理想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贾学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2):36-41
“旁礴万物以为一”是《庄子》道论的重要理念。旁礴指的是广泛覆盖、兼容并包,它的这种含义从文字构形上可以找到根据,在《庄子》书中一以贯之,并在先秦两汉及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旁礴万物以为一”,指的是包容万物,万物一体。《庄子》一书在表现这种理念时,塑造了藐姑射神人、北海若和大公调三个崇高形象,创造出广远、至德、死亡三种雄奇、瑰怪的艺术境界和场面,凸显了这一理念的理性因素和审美意蕴,从而也使哲学理念文学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13.
吴晓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3):105-108
在对艺术现象展开具体理论言说时,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主要呈现出三个基本环节:遵循文化人类学田野方法,参与实践至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去,获得直接而完整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知识;基于文化整体观,对艺术生态作出全面的语境性把握,从而探究艺术活动的文化逻辑和生活特征;以艺术民族志的形式,在关注艺术现象的细节和场景中,使得具体艺术现象得以综合把握和书写。艺术人类学的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发力因此而得到有效实践和彰显。 相似文献
14.
徐克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
从现代学术视野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学术界流行的四种意境解说作了梳理和评价,并从文学和审美活动的动态过程、层深结构、它们之间深层的文化联系和审美精神的互通等方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相融互通的关系.从中抽绎出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不仅是对意境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现代意境理论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古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中,这四内涵或四规定性,因其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要义和东方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审美精神,或可成为现代意境理论或意境内涵建构的规定或质素. 相似文献
15.
论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72-76
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与普通语言中的日常意识有很大区别,它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审美意识是艺术语言内部构成的要质,它让语言拥有了人格的魅力。它的不同层次决定了话语主体、话语本身和话语接收者的特点,研究审美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6.
熊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714-718
在瑞尼尔.格伦德曼看来,要正确理解生态问题首先需要区分自然观中的人类中心视角与生态中心视角。他对人类中心视角表示赞同,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类的兴趣和需要。他对"生态问题"做出界定,认为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技术和组织的复杂性使人类的有意识活动往往不能达到其目的,引起生态问题。他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得以发展和运用的条件展开考察,强调"支配自然"概念的转义和"生产力增长"的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17.
臧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1-7
随着对环境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由于研究者们在研究内容、方向、角度以及层次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称谓上的混乱。“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为什么不能称之为“马克思的环境保护思想”,也不能称之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怎样?本文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8.
赵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9-80
月意象超越了自然的囿限,以其澄明高远的特质在文人骚客与佛徒释子的心中构筑起一个空灵澄澈的审美境界,月境与禅境相互映衬,使读者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周武忠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应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目前我国园林艺术生产状况进行剖析 ,认为园林艺术生产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 ,只有遵循艺术生产过程的一般规律 ,园林艺术创作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6):138-139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文章从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探讨了它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