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战国时列御寇作。原书己经佚失。现存《列子》八篇,据东晋张湛(约生于公元330年前后,卒年不详)《列子序》说,是他把几种残缺的本子,“参校有无”,编辑而成的。从唐柳宗元开始就怀疑它是伪书。从这本书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分析,当是魏晋时期的作品。对《列子》一书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把它看成是老庄思想的复述与发挥;有人根据《杨朱》、《汤问》两篇中所反映的消极人生观,对此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有人则认为“它反映了东晋时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表现了  相似文献   

2.
“在周梦蝶”是《庄子·齐物论》篇末的一则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以物观物”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境界说”的著名观点。王国维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市我之境,以我现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庄周梦蝶”是由梦觉状态的不分来象征认识主体与客体即‘我’与物…  相似文献   

3.
穆王西征与《穆天子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在现存先秦典籍中,记载周穆王西征事迹的,只有《穆天子传》一书。由于年代久远且旁证阙如,难以考证,遂有人认为它是伪书。更因汉魏两晋以来,《汉武故事》、《汉武内传》、《伪列子》、《拾遗记》等书继出,使周穆王、西王母逐渐神仙化,神话化,于是有人便认《穆传》为神话。《穆传》既为神话,则穆王两征之事也就子虚乌有了。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它是信史,如顾实、岑仲勉两位先生就用不同方法对穆王所到之处的山川、部落进行了深入研究,落实了很多问题,自然也还存在不少疑问。笔者认为《穆传》既不是伪书,也不是神话,而是可供依据的有用史料;穆王西征也不是好事者虚构的故事,在后来的  相似文献   

4.
姜秉熙 《河北学刊》2015,(1):205-209
概念作为哲学体系的支点,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该哲学体系的脉络。将不同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则有助于确认各思想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发展顺序上的先后。本文以《列子》中的"天"概念为例,基于原文对其在具体事物、气化系统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作深入剖析,并将其与《老子》和《庄子》中的"天"作对比,发掘《列子》之思想体系与《老子》、《庄子》的联系与区别,并由此得出《列子》之气化理论在先秦思想史上的位置晚于《庄子》外篇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李秩汇 《船山学刊》2013,(2):117-122
印度擅长寓言譬喻,《庄子》是中国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尊足、轮、珠和客尘烦恼常常出现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庄子》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动物寓言的发展,《庄子》中也具有丰富的动物寓言;印度文学和《庄子》都以镜和水来比喻心性;"梦"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庄子》则揭开了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未亲历过海洋的庄子却与印度人一样常将"海"纳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庄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响,有待历史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庄子·杂篇》的《天下》和《寓言》中,称庄子的言说方式为“言、寓言、重言”,但这两篇文章对这“三言”的解释有很大不同,笔者已在《说庄子悖论》[1]一文中作了详细辨析。并进而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体风格层面去把握庄子的言说方式,必须联系庄子的哲学思想,在“正在说不可说”这个哲学悻论的基础上去理解.本文意在以《寓言》将为本,重释庄子的言说方式。为了行文方便,先释“重言”。《天下》云,“以重言为真”[2]。郭象未注此句,而在《寓言》的“重言十六”云,“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成立英疏云,“重言,长老乡间尊…  相似文献   

7.
<正> 《列子·周穆王》载:“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跨河南北、越岱东西,万有余里。其阴阳之度审,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这里所谓的“中央之国”虽指整个华夏之域,却是以泰山为中心,而泰山正是齐鲁大地的坐标。中央之国寒暑有序,季节分明,这也是泰山东西、黄河南北的气候特征。我国不仅地处北温带,而且是典型的季风国家。冬季季风来自西北内陆,负载冷气流南下,夏季季风来自东南海洋,负载暖气流北上,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列子》所谓的“阴阳之气”,“一寒一暑”,实际上就是冬、夏季风的推移,冷、暖气流的消长。  相似文献   

8.
刘生良 《中州学刊》2012,(1):157-160
《庄子》自谓其行文体例是由"寓言"、"重言"、"卮言"组成的"三言"体。所谓"寓言"泛指"藉外论之"的寄寓之言,"重言"特指假托"耆艾"的借重之言,"卮言"专指作者因事推衍的议论之言,它们各有其具体功用和使用缘由。细考"三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因为天下沉迷混浊。在此环境中,既不能用庄重、实在的言词来谈论,又不能不自然而然地稍加推衍、点拨、引导、阐发。因此,《庄子》用"寓言"来广泛地暗示事理,开阔思路,扩大影响("以寓言为广"),用"重言"来使人信以为真,乐于接受("以重言为真"),用"卮言"来推衍、点化、引申、发挥("以卮言为曼衍");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庄子》独特的文体。《庄子》的"三言",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所包容和交叉的关系。就意旨而言似应以"卮言"为主,就文体而言则当以"寓言"为主,并可以"寓言"代表"三言",简称《庄子》为"寓言体"。  相似文献   

9.
提起《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节,可谓家喻户晓。说它是寓言,未始不可;但它拥有300来字(不计近人加的标点符号)篇幅,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首尾俱全,已粗具短篇小说规模。可是,对其渊源,罕有道及。现在,不揣浅陋,试作探索。 一 “愚公移山”决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列子》系晋人杂纂成书,有人谥为“伪作”,未免过火。覆按本书,十之六七能在先秦典籍内找到“娘家”。剩下的部分亦很难说是晋人向壁虚造。秦火焚绝了不少古籍,历史的尘土又掩埋了很多古书。《列子》“作者”并非文抄公,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道分为三个层面:本根、境界与在宥。本根之道惛然若亡却又玄功潜被,自足、自本、自根而无为自然;境界之道是一种生命境界的超拔逍遥,以貌似的无情凸显冷眼大爱与精神不死;在宥之道则是欲以不攖人心的缮性无为实现其"捄世"之意。《庄子》并非对政治纯然冷漠,只是现实环境的限制,使《庄子》将在宥之道以"寓言"式表达,而将笔墨重点放在人的精神世界,重精神桎梏的化解,寄逍遥之望于精神境界的超拔,为黑暗时代的自由追求开启了心灵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炳海 《人文杂志》2007,(6):125-129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呈现出复杂的走向。传统观念把梦视为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可以生于人的康健状态,也可以生于人的病态。医学理论则认为梦是人的病态的产物。道家散文在以议论方式说梦时,认为梦生于人的病态,而以寓言描写梦时,往往把梦境看作是正常的生命活动。巫术思维及相关作品承认梦的预测性,能够加以验证,道家散文则反复渲染梦的真幻难分。  相似文献   

12.
关于《庄子》的文学类型,当今学界多以"浪漫"视之,或谓其部分篇章属于现实型文学。然而,进一步考察则会发现,《庄子》总体上属于象征型文学。《庄子》采用"藉外论之"的"寓言"形式来寓理寄意,其"寓言"即是以象征方式表达意理。《庄子》中的寓言在整部著作中占9/10,从而形成了寓言体象征文学的独特风格。因此,《庄子》不仅分属浪漫型文学和现实型文学,更应统属于象征型文学。庄子是中国象征文学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师。  相似文献   

13.
杨国荣 《文史哲》2006,(5):125-135
《庄子》区分了体道之知与极物之知:后者限于经验领域,前者则指向形上的智慧;通过二者之分,《庄子》彰显了道的智慧对人之“在”的意义。体道之知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展开为“真知”与“真人”之辩;真知在融入于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化为人的具体存在,人的存在境域又在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了面向对象、敞开世界的本体论前提。以如何得道为指向,《庄子》一方面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之说,由此强调了解构、消除、净化既成精神世界对于把握道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以神遇”的直觉方式。对《庄子》而言,以道为内容的“真知”不同于经验层面的知识:经验之知所指向的是外部对象,“真知”则旨在提升人自身的存在形态(广义的成人),后者蕴含着认识与涵养、认识方式与存在方式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中岛敦的《幸福》,是在《列子·周穆王》的一则寓言故事基础上改写而成的。通过一系列互文改写,中岛敦不仅继承了原有的道家思想,还将怀疑主义掺入其中,扩展了文本的哲理意蕴。通过对“幸福”这一主题的哲学性思考,对当时的日本国内情况和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使得文本具有了隐喻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位置问题,郭绍虞教授曾著文论述,认为作为一种文体,赋的发展史,就是受不同历史时期诸种文体影响不断演变的过程。自先秦两汉以来,一方面有与歌相结合的诗体,一方面有不歌的小诗——短赋;一方面有楚狂《凤兮》、孺子《沧浪》等以“兮”字为特点的歌,于是便有骚赋的诞生;一方面有《庄子》、《列子》等寓言和苏秦、张仪的纵横之  相似文献   

16.
对《庄子》、《列子》中重出寓言故事的分析,可以为我们考察《庄子》、《列子》之先后提供重要的学理依据。《庄子》引用《列子》,说明《列子》应早于《庄子》。此问题的辩议对梳理道家思想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韵婷 《理论界》2022,(10):43-48
朱熹关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诠释主要有以令解命、以理解性、以循解率、性体道用这几个方面,其中以理解性、性体道用是朱熹经典诠释的重要发明。然而这两条原理与《中庸》文本本身的含义和适用有一定出入,虽在朱熹理气二分、理一分殊等理论结构中能得到恰当调和与说明,但与《中庸》本义还需加以区别理解。  相似文献   

18.
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 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尊称炎帝黄帝是人文始祖,这一虔诚的信念,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个始祖史学界过去多作为传说看待,有人把他作为真实的人看待,有人把他作为一个族看待,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族的代表人物看待,他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族。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从这一句话看,炎帝黄帝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帝王世纪》却说:炎帝传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黄帝炎帝同父所生,岂能五百年以后黄帝才代替炎帝而有天下,哪里会有这样长寿的人?《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也。”可是《史记·秦本纪》中却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曰女华。”少典生黄帝,颛顼为黄帝孙辈,女修又是颛顼的苗裔孙,可是女修的儿子又娶黄帝的妹子女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把少典、黄帝、颛顼都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三言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把握庄子大道流行论前提下,紧扣"籍外论之",论述庄子寓言是以体道者和非道化者两类主角的道文,而重言仅是以体道者一类主角的道文,"籍内论之"的卮言是庄子本人体道醉言,但"应"是"论评和"反"非"论评的卮言性质,决定了它不为十九寓言(含十七重言)余下的比例所止限.正基于三言性质的重新解释,庄子三言的道俗两评亦畅然可解.  相似文献   

20.
列子“贵虚”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先圣先哲,中国哲学史上曾有过一种高度概括的说法,说,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墨子贵兼、列子贵虚等。魏晋时期注《列子》的张湛在《列子序》中也说,“列子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我们该怎样理解列子的“虚”?“虚”同等于“无”吗?列子的“虚”与老庄的“虚无”有什么区别?据《列子·天瑞篇》记载:有人问列子,您干吗以虚为贵?列子说,既为虚,就无所谓贵贱;若心存贵贱,那就还不是虚。又说,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保持清静,莫如保持虚默。因为恪守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事物的本性。待事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