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审美性之间最谐和的处境,可能就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所形容的一种形致——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明宛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先锋派文学因对所谓的文学的理想性和形式主义"审美性"的极致化追求,忽视了文学的现实性,导致其后来的难以为继。稍后的新写实小说,却因向现实妥协而丢掉了本该具有的文学的理想性和审美性。新世纪以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越来越多的作家陷于一种闭门造车虚构的书斋式写作状态,也催生了"非虚构"写作潮流。而一些作家特别是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反而颇为注重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广泛收集各方面材料,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叙事艺术的讲究。藉由溯源五四现代时期西方现实主义移植到中国并如何与中国本土的现实主义传统合流,亦即西方现实主义在进入中国后被"中国化"的演变、流变过程,来考察当代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思考文学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审美性兼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电子媒介推动的传媒文化,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感受方式和理解方式,也给文学艺术带来空前的经验危机。文学经验的本质是人的经验,它诞生于虚构和感性之间的碰撞、融合,以及人的感性生存和言语行为之间的"裂隙"。但在传媒文化语境下,生活现象被过度解释"透穿",内蕴丰富的"故事"蜕变为"事故",经验被抽象化;语言的工具化以及媒介话语的全息性、叙事性和无序性,消弭着滋生经验的边界。更严重的是,在"伪经验"盛产的传媒时代,"现实"正被过量的符号、信息围困和悬置,可供提取的文学经验已然被抽离。从经验美学视角反思文学的危机,是推动文学艺术走出困境的一条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3.
韩捷进 《齐鲁学刊》2012,(1):156-16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作家,在社会性强、哲理倾向突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明显地融入非现实的虚拟性艺术,以神话、民间传说、幻想、梦幻、科幻等艺术形式构思作品情节、塑造人物,打破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形式上的一致性,构成具有虚幻特征的艺术情境,表现人类社会现实生活,揭示理性的思想观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幻化虚构艺术既与以变形、怪诞为表征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不同,也与西方文坛非虚构文学思潮不同。艾特玛托夫等苏联作家运用的主要是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他们对虚拟性艺术的运用是为了强化现实思想的表达。苏联文学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当今世界文学艺术的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同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虚拟性艺术,改变了以往苏联文学艺术创作手法比较单一的现象,使苏联文学朝着多元化艺术创作方向发展,这在俄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创新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故事相对直接,轨迹容易辨识。与之相左,非自然叙事挑战、跨越或拒斥现实主义叙事的诸多规约甚至全部规约。实际上,判别非自然叙事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其对模仿规约的违背,此类规约支配口头自然叙事、非虚构文本、并试图模仿非虚构叙事规约的现实主义作品。叙事理论若要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理论,就需要将非自然叙事的独特实践纳入考量范畴。通过扩展故事/话语的概念,我们既可以公正地对待那些偏离传统叙事实践的非自然叙事文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非自然叙事的虚构性本质。与现实主义文学力图掩盖其人为性的本质不同,非自然叙事文本极力彰显反模仿性,凸显文学的虚构性本质。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78-83
"非虚构"写作是新世纪文学的一种叙事策略,"非虚构"文本对底层表现出特别的关注,现代化语境下的农村现实和工业浪潮下的打工者阶层的生活与情感是"非虚构"写作着重突显的经验场域。"非虚构"写作着力于寻求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重叠,但并没有解决或消除从个体经验上升为公共经验的叙事机制内在的困窘,从而使其对底层经验的书写仍然流于象征意义上的整体性和表面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对今后文学的前景,不少青年学者和批评家持谨慎或悲观态度,往往含糊其辞。老作家汪曾棋则表示过十分明确的意见:“我认为本世纪的中国文学,翻来覆去,无非是两方面的问题: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继承民族传统与接受西方影响。几年前,我曾在一次关于我的作品的讨论会上提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我说:这种现实主义是容纳各种流派的现实主义;这种民族传统是对外来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的民族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可以并存,并a可以溶合;民族传统与外来影响(主要是西方影响)并不矛盾。”(《汪曾棋自选集·重印后记}),…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世界文学格局中 ,探寻了当代台、港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台湾现实主义文学与香港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并深入论述了当代台港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性的历史和现实动因及其对新世纪文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9.
马建辉 《云梦学刊》2013,(3):93-95,100
底层文学思潮和非虚构思潮是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两种主要类型。底层文学在创作与批评上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评论家,也有一批代表性作品和评论文章,这些特点表明底层文学已经形成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思潮。非虚构思潮则是由于报告文学创作在21世纪出现了一个创作与研究的热潮,以非虚构命名的写作也在创作、批评和理论上成为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0.
叙事学的跨学科线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学并非是个单一起源、线性演化的研究传统,它其实是多种学科的兴趣交集.叙事研究的跨学科线路可以通过"人文科学中的叙事转向"和"叙事理论中的认知转向"来进行追踪.跨学科叙事学的理论模式可以从语用/政治、语义/经验、文本/媒介三个层次进行建构,在对叙事虚构与经验现实互动关系做认知描写的基础上,派生出跨学科叙事学的各个分支.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林淑玉 《天府新论》2022,(6):121-130
从非虚构创作的现实关怀到小说叙事的深入肌理,从充满问题意识的焦灼忧愁到十年回顾时的淡然平和,梁鸿围绕“梁庄”(故乡)持续十年的观察与书写,以一个相对完整的面貌呈现了返乡曲折的心路历程,也挖掘了乡土丰富的生命性、情感性内涵。“梁庄”十年联通了社会记录与文学记忆,打破了“非虚构”与“虚构”的截然分界,并以互文参照的方式扩宽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内涵与路径,提供了一个兼具真实意义与时间长度的创作样本。  相似文献   

13.
网络小说发展到产业化阶段,其创作越来越显现出与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中国古典文学对于网络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四:网络小说延续古典小说创作题材;网络小说沿用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网络小说对于古典文学语言的模仿、借鉴与移用;古典文学人物或故事在网络同人小说中"重生"。对古典文学的传承和借鉴丰富了网络小说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位,也使古典文学中的某些题材与叙事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蔡殿梅 《理论界》2009,(12):142-143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们的思想与态度,其作品在主题、语言和叙事角度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文学。本文简单论述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语言策略,从而揭示语言虚构现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文学虚构具有游戏性质,这是文学的诗性本质决定的,因为文学虚构是人类与生俱采的一种能力.文学虚构的游戏性既体现在作者和读者的陶醉中,还表现在文本游戏中.游戏性其实就是娱乐性,强调了"非现实的虚拟性".然而,文学虚构不仅具有游戏性,而且还具有超游戏性,因为它能突现人类精神,要追寻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金海  张喜田 《学术研究》2005,12(11):122-125
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作家吸收中外文化营养与公共关怀分不开的。传统的载道观使作家关注现实,随时代而变;抒情写志传统使文学社团、流派沿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道路齐头并进;而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也成为这些社团产生与发展的精神酵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也使这些文学社团流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成熟,文学创作所构建的审美精神领地出现了被虚拟现实同化的趋势,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文学的虚构问题,重估文学虚构的意义。文学虚构者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抗衡的"异在世界"。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学虚构者,以其独特的生命存在,在意图的节制和引导下,走向了对虚拟沉浸性的超越;第二,文学虚构可凭陌生化的审美方式超越虚拟的符号繁衍中的自我多制的世界;第三,文学虚构能以蕴涵丰富的语言应对虚拟影像制造的幻境。  相似文献   

18.
网络小说以充满幻想的大众文化文本为主,但它呈现的幻想既是对现实匮乏的满足和补偿,也是对读者所处的现实秩序和情感结构的参照。通常,网络小说文本与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之间会在“情感结构”上保持相似性,故读者可从中获得“情感支持”的力量,这种情感支持力量与读者的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网络小说的现实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由读者的阅读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派文学曾被认为是一种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文学流派,“所谓现代主义是指现代西方文学中反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动动,是对在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学遇然不同的许多思想流派的总称”。①其实我们仔细分析研究现代派文学就会发现,“反传统”不过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因外在形式的变化而造成的一种视觉假象。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虽有其标新立异之处,但其内在精神,或者说潜藏在现代派文学外在形态之下的题旨意蕴,却是对传统的深化和升华。所以有人称现代派文学是“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现代形式”,或“基于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写作逐渐成为创作潮流与研究热点。在创作群体扩大及大量作品涌现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逐渐暴露出文类概念界定模糊、文学性不足、"消费底层"等困境。在剖析非虚构写作面临困境根源的基础上,从非虚构写作为中国文坛注入新活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及重构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非虚构写作与当代文学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路径变得尤为迫切与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