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准确阐释红色文化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以"中国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红色文化高端论坛,围绕红色文化的核心与内涵、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和中央苏区精神、加快建设新福建等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2.
王瑛  刘然 《南方论刊》2023,(8):13-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重要讲话以及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中多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创造的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态,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众多宝贵的叙事资源。新时代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要从内在动因、基本原则及时代价值三个维度共同推进,才能更好地巩固中国共产党话语主导地位、挖掘与弘扬优秀革命文化资源、筑牢革命文化思想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3.
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文化功能应成为德育的首要功能.为此,德育应立足社会生态文化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建构,从大学生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积极引导,同时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理念、强化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实践环节、发掘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情景资源、整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增强德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价值,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彭健  石雨诺 《河北学刊》2023,(1):210-214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任务是对文化遗产加以综合保护,更是阐释并传播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长城文化价值包括作为客观物所凝结的华夏儿女保卫和平的劳动与智慧、人的生命力与本质;也包括作为文化符号存在于华夏儿女集体记忆中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特质;在新时代阐释长城文化价值,又体现为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以及长城文明交流互鉴作用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更好地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既要依托长城构建文化空间,开展基于旅游体验的传播,又要开发长城IP进行文化传播,并注重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5.
生态福利是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内在文化秩序,其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精神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生境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生存情景。在澄明生态福利的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生态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伦理价值逻辑的追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以生态福利的文化价值为公共性追寻的"美丽中国"的实践,必能造就一个人与社会共享生态福利的优雅、健全、可持续生存的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6.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人类的生存困境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态问题,一个是心态问题,而心态决定生态。人类贪婪的欲望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目前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而精神环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人文精神、责任意识与和谐精神,注重解决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精神生活问题。精神环保与生态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将成为21世纪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文明主导的绿色工业革命情势下,中国藏药产业和全世界其他产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青藏高原不可再生性生态资本的宝贵价值,摒弃生态赤字化的发展老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维度调整藏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走创新集成面宽、科技含量高、文化意蕴深、经济价值大、精神疗效好的藏药产业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进而在实现生态盈余的同时运用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的新路径突破藏药产业发展的内在桎梏.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绿色湖南”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湖南的具体实践,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弘扬生态文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以生态保护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弘扬.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变换的视阈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从制度批判的维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终极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方式,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尤其在习近平提出“两个结合”之后,乡风文明建设价值蕴涵的阐释和具体实践的总结,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蕴涵在于守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兴盛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围绕这六大紧迫任务展开具体实践;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依靠组织保障、物质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从探讨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到形成生态系统观,从提出零增长方案到形成可持续发展方案,从生态伦理学到自然价值论,这是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历程。生态系统观、可持续发展方案是当代全球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这两个方面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来架构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生态伦理学和自然价值论是反映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规范;而自然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反映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3.
姜明  侯丽清 《阴山学刊》2007,20(4):31-34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要实现"草、畜、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草原生态伦理文化,至今仍然植根于蒙古族的价值取向中,这就为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提供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草原生态文化所孕育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经济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舆论环境,对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不能陷入寻章摘句、史料拼接以及简单的历史叙述,而要在文化基因的意义上挖掘中华文明活着的传统.文明中的成素能否凝结为文化基因,取决于文化成素的人性根据及其生命属性,以及文化成素的精神追求及其教化功能.阐释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必须紧扣中国人的人性观念、生命态度及其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从中华民族的德性伦理、悟道思维以及修己成人的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凝练和揭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直至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与追求,体现在中国人面对生活和理解人生的实践智慧中.  相似文献   

15.
李桃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99-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在生态文化多元性基础上深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挥其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转向表征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自觉。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造成的,文明危机的价值忧思诉求生产生活实践的根本变革。从实践哲学维度反思现代生态伦理学理论发展,走出利益逻辑、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道德拓展概念思辨式理论路径,基于“感性现实人”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社会生活,在生态理性实践和生态德性养成中建构生态伦理学价值旨归。可以说,唯物史观视野下生态伦理学实践哲学路径生成既是现实实践诉求的理论“应然”,也是理论阐释实践的现实“必然”。  相似文献   

17.
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注现实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建构,通过反思现实人类的文化实践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便构成了当代人学研究的主题。在这样一种人学研究思路中,确立和弘扬当代人文精神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核心,质言之,人文视角应成为当代人学研究的主导视角。这种人文视角,在其具体展开过程中应体现为:(1)自觉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个精神家园;(2)自觉反思检讨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方式,从而在弘扬人的超越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培育一种全新的人类实践精神;(3)面向未来,应自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人文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关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12月)强调,"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东方文明精粹"的古都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在工业化社会中,走上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凸显自身特色,无疑要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再度提上日程.本文将结合上海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力图寻找出适合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佛教美学作为一种宗教美学,从人的精神信仰的解决来匡范生活.在当代,人类生活的美学图像日益丢弃虚拟性幻想和狭隘的情思咀嚼,而趋向关注审美实践的现实创造,关注在高度发展的文明背景下,怎样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价值统一.当代审美的这种现实化和价值意图,使得佛教美学凸显出特殊的生活图像价值,即在佛教义理所设定的各种生活图式、图像中,我们能够找到可以为当代美学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图像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