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共生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发展层次。文化共生是实现和谐文化的前提,和谐文化则是文化共生的保证和终极价值向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要充分把握多元文化共生,而多元文化共生并不等于多样性文化同等程度的、甚或是同步的发展。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过程中要高扬主导性文化的规导作用,多样性文化要围绕、服务和服从主导性文化发展方向。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主导性文化在建构和谐文化中的主旋律、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构想,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与西方所追求的构建全球化的世界正义秩序有一定相通之处,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举措在人类文明互鉴共融的思想逻辑中更具现实性和超越性,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程中解决困境的智慧主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内生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强化的多元文化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人类社会实现文明共鉴、和谐共荣的核心理念,体现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文明交融互动的深刻文明发展机制。多元文化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人类深度交流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渐进而又深远的发展前景,并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唐初文学理想建构是唐帝国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途径。唐初贞观君臣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学观念,以纠正不良文风为契机,积极探索与新的时代相适应的文学发展道路。他们通过修史,反思前代文学,思考当下的文学现状,追求文学"人文化成"的社会现实价值,肯定文学"缘情绮靡"的审美功能,在综合兼容的基础上,建构了与新的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文质彬彬"的文学理想,明确了文学发展的方向,对唐代以及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需要重塑政府、市场、组织与居民构成的治理结构,需要强调一核多元之差序性结构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性,并基于此划分不同主体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责任与角色,理顺它们之间的边界及其互动关系.政府应该扮演社区治理的... 相似文献
6.
张静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23,(1):68-72+156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选择,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等构成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本文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分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一定拓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与实践建构从“共同体”视域定位中华民族内源性与层次性的共在、共生、共聚样态,以民族国家精神观念反身性作用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民族凝聚、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的价值内核,推进“五个认同”目标形态的固本强基与层次跃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理念蕴含历史记忆激活、文化认同涵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价值自觉引领的逻辑机理,指涉从情感归属、利益共享、法治保障、责任共担等四个向度,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共生国际体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体的组合状态和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分为和平共处、和平共生与和谐共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递进都意味着共生关系的优化,并伴随着一系列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以来,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已逐步形成并发展了和平共处理念.在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持续迈进的现阶段,中国正致力于积极建构和平共生理念,并着眼于下一阶段的使命——推动国际体系朝和谐共生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进共生关系的优化,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的同时,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推动各方朝着打造命运共同体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10.
11.
12.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
对自然的无序利用与强制开发是人类在自然观上犯下的一个本体论错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理论性反思,对人类存在的本质进行实践性反思,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置于生命共同体的视阈下,寻求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解之路。人与自然达成生命共同体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联合,在实践基础上才能达成,而这是以认识与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是以对人自由全面发展本质的实现为前提的,是对自然本体的尊重与正确认识,是人的能动性的理性发挥。实现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属人性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然的均衡良性进化,使人与自然在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状态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郭云仙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95-197
面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片面夸大教师“主导性”或学生“主体性”的瓶颈,建议通过在课堂上建构生态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个体在语言、人格上的完善,进而提高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绩效,实现群体全面和谐良性发展。其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有:转变教育和学习观念,体现生态文化观的适应性内涵;确立共同的愿景,体现生态文化观的整体性内涵;赋权学习者,发挥助学者主观能动性,体现生态文化观的互动共生性内涵。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渗透颠覆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动因、现实动机与实践动力。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裹挟下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面临主体选择不恰、内容表达不清与传播路径不畅等现实风险。为此,需遵循“落实主体—聚焦内容—丰富载体—规范媒体”的路径,运用纪念活动强化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5.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是一个差异性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差异性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何和谐都是共同体的和谐,和谐精神是共同体价值的本质表达。建设社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共同体价值。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培育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共精神文化是差异性社会重建共同体价值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近年来,农村现代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具体实现路径问题上,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和范式主张是通过城市化的方式加以实现.但城市化绝不是农村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及社会实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无法脱离城乡共同体,农村现代化无法脱离村庄共同体.构建财富、治理、设施、精神、生态“五位一体”的村庄共同体,对推进新时期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