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虹 《天府新论》2020,(1):13-21
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发酵至今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主要有两条进路:现象学进路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路。后一条进路将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引入对空间的考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空间生产理论。但学者们在发展空间生产理论时大都忽略了对马克思劳动空间生产理论的挖掘和阐发。本文认为,从马克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论述中可以挖掘出较为完整的"资本逻辑如何规划劳动空间"的理论叙事。资本逻辑对劳动空间的规划,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破坏性重组过程,也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空间规划原则分别是经验原则和客观科学原则,这两种原则均被资本逻辑攫取,因此它们对劳动空间的规划不是中立的,而是渗透了资本的意志,归根到底是资本逻辑对劳动空间的规划。  相似文献   

2.
田英 《东岳论丛》2024,(2):70-77
虚拟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于文本上主要集中于《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长期关注虚拟资本的相关问题,并在《资本论》第三卷(册)手稿的第五章第五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遵循马克思的思想,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程中完善了这一概念。虚拟资本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思想结晶,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虚拟资本概念最终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虽然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科学著作,但其中也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理想。既往对《资本论》基于“拜物教”批判的价值逻辑阐释以及对之反拨的科学逻辑阐释,均有所偏失,故有必要走向一种基于科学理论与价值理想相互中介的实践逻辑:一方面,科学理论服务于价值目的,其研究领域和对象的选择受价值理想指引或限定;另一方面,这一服务的方式是对价值理想进行中介,即根据所揭示出的事实性规律限定行动的目的与方式,使之具体化为可行之方案。这样一种价值理想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中介、价值逻辑与科学逻辑的交互中介,方才构成了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实践活动之构架,因而,对《资本论》的阐释便当在这一综合了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第三种逻辑”的视域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作为研究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奠基之作,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论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自然与社会相互中介的观点。它使施密特避免了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二者择一的谬误,基本把握住了马克思自然概念实践特征。而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中介是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为立论前提的,为了确保这种非同一,施密特在突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实践特征的同时,又不得不反复重申那个"不能还原为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自然基质"的存在。实践优先与物质优先兼具的双重逻辑既体现了施密特敏锐的理论思维,也使他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难以自洽的内在矛盾,并因此呈现出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与危机的重塑,使资本逻辑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互融,生态资本的形成正是资本逻辑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反映.生态资源的商品化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逻辑起点,生态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资本运动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资本运动的不断扩张中,生态资本在生态资源不可逾越的硬性约束下会导致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不仅仅是经济危机,更是社会危机,生态资本逻辑的超越需要"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6.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与现实场域,但马克思绝非是将劳动主体与资本主体进行机械的二元对立,而是经历了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出发,在建立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之后,完成以资本逻辑为统摄来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视角转换。通过对劳动、劳动能力与劳动力的区分,劳动力商品成为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理论中介。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在资本逻辑的总体分析框架下成为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商品,在创造使用价值与失去交换价值的矛盾中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因资本具有普遍趋势与特殊限制的内在矛盾,在资本逻辑的矛盾本质与内在界限中,劳动主体的历史性、生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7.
符妹  李振 《天府新论》2017,(3):16-22
“流动的现代性”是越来越快“速度正义”生成的深刻背景和复杂语境,“速度正义”是“流动的现代性”深入发展的外在表现及其必然结果。就外部表征来说,“速度正义”以其“速度逻辑”型塑了劳资关系、劳动者、时空关系、政治权力、社会分层、社会消费、思想观念等,形成了“速度异化”的社会图景,完成了“生活世界的速度殖民”。就其内在运行规则及其精神诉求而言,资本逻辑是“速度正义”的内在根据。探讨“速度正义”的内在限度及返回速度本身如何可能,必须深化对“流动的现代性”的认识,深入反省“速度正义”的逻辑及其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切入,构造了“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施米特从政治危机切入,构造了一种区别于凯尔森“纯粹规范论”的“主权决断论”。施米特深刻地揭示了“决断”这一似乎是完全空洞的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但他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黑格尔“辩证的决定论”的经济学版本,则是忽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中所蕴含的内在张力,误读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如何以马克思“资本的逻辑”为参照,构造一种“决断的逻辑”,以作为把握现代政治生活的“抓手”,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温权 《人文杂志》2022,(8):100-107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是对货币权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以“交换价值”“平均利润”以及“生息资本”为节点,马克思不仅在概念维度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从“因何所是”到“确如其是”及至“是其所是”的形而上学追问,更从现实层面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提供了“发生学”“过程论”与“目的观”依据。它们作为《资本论》的核心议题,无异于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的三个递进层次:对资本主义“所谓何物”的认识论再现,既是在本体论维度确证资本主义“自我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又为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逻辑学线索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素材。这就意味着,与马克思用货币权力的社会化史诠释资本主义“从哪里来”的概念实然性相对应,我们应当在社会性个体的实践史中不断确证资本主义“往何处去”逻辑应然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扬弃。  相似文献   

11.
“美丽中国”何以可能?这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将这一理论议题置于资本逻辑的语境中进行审视,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深刻的辩证关联:资本全球化及其生态后果是“美丽中国”命题得以凸显的基本历史语境与历史前提;资本自我扬弃所带来的生态逻辑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与动力支持,驾驭资本的生态逻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现实路径.辨析“美丽中国”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澄清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存在的“拒斥论”和“一致论”的片面认识,从而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明 《北方论丛》2017,(5):154-157
现代信用和信用制度是资本逻辑下信用关系资本化的结果.具有主体性结构的资本将信用当作工具和手段,并使其从属于资本逻辑扩张的需要和目的.信用关系的异化深刻影响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制度规范和思想观念.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是资本逻辑固有矛盾的必然结果,最大限度地威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续.  相似文献   

13.
资本是内生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具象化社会性存在,体现在资本家的“众生相”,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自由竞争”与“垄断”、不同国家间的主导与依附、不同制度条件下的“垂死挣扎”与“健康发展”。必须立足于唯物史观,把握资本生成的“国别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性,从资本内嵌于商品经济运作机制的规律,理解资本逻辑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资本权力和政治权力的一体同构,透析资本的残暴血腥和历史使命、伪善和向善,从意识形态维度拨开资本温情脉脉的“面纱”,还原资本的意义世界,更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的重大命题。这有助于以马克思主义政党逻辑引领人民逻辑、规制资本逻辑,以先进思想、先进政党和先进制度为根底,构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从社会运行系统的整体性把握资本运行体系,提高资本运行的治理能力,使各类资本内生于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规范和引导我国各类资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这里,世界历史既不是自然的历史,也不是精神的历史,而是资本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资本逻辑的展开过程。《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之谜"的揭示而揭开了"世界历史之谜",《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集中体现和世界历史的"资本"表达。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所体现的只是资本的自由和扩张本性,人的自由和个性仍然受资本逻辑的宰制。《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由"资本的文明面"向"高度文明的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转变。《资本论》开启了无产阶级走向自由解放的世界历史的新进程,因而《资本论》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时间概念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哲学家们都参与了这一课题的讨论。《资本论》对此的重大理论贡献在于,它不再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考量时间的本性,而是径直从现实的人的生命异化着手,来探索时间流俗化的深层根源。马克思始终把生命的异化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思考,在他那里,时间只不过是生命得以展开自身的维度和视域而已。澄清马克思对时间观念的变革,无论对于厘清马克思哲学同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还是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旨趣,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变迁,体现着马克思不断根据现实问题的变化而调整致思路向的过程。起初,为了破解所谓的“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卷本著作”“三本书构想”的计划。尔后,超越物质利益所表征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浅层”,马克思深入现代社会结构内部,以生产结构这一现实问题为导向展开探讨,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个分篇”“六册计划”。在现代社会生产结构中,资本逻辑是极为关键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关于《资本论》的“九项内容”“三卷四册结构”。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它的变革来构建一种文明新形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这个目的决定了《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始终是开放的、未完成的,从而推动马克思为之不懈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程。改革在理论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重新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关系的重新把握在理论上可以区分为对社会主义的重新理解、对市场逻辑的重新理解和对资本逻辑的重新理解这三个逻辑层次。当今时代仍然是资本的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利用资本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对资本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坚持资本问题上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20.
<资本论>是马克思重要的经济学和哲学著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重视其在经济学上的贡献,而忽略了其在哲学上的重要价值.正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而把对一般人类历史的考察转向对现实历史,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总过程及其历史发展的考察.同时,也彻底地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变革为资本辩证法,从而揭示了资本的内在矛盾、资本与生产的矛盾以及资本总积累的矛盾,进而使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统一起来.这一统一集中地体现为资本的内涵逻辑.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马克思哲学瓦解了资本同一性逻辑,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革为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