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兆云 《理论界》2013,(5):99-102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要以时间作为敞露存在意义的视野。而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因此,时间性是《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本文力图追溯海德格尔“时间性”思想的起源。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在其早期弗莱堡讲座中对实际的生命经验的“历史性”的揭示、对基督教原始信仰经验的探究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构成了通往《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思想的几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2.
“精神”是西方思想与哲学的一个基本语词。海德格尔在其思想历程中对精神进行了多重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氏一方面避免使用传统的精神概念,另一方面又对它进行改写,并用改写后的精神指引Dasein的实际生存活动或时间性。在《校长就职演说》和《形而上学导论》中,海氏则视精神为世界和历史的本原,并据此提出了他对于世界和历史的理解。德里达在其《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中对海氏整个的精神之思进行了梳理和解构。本文即是试图在德里达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对海氏的上述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言说为永恒的在场,它本身排斥生灭变化的现象,"存在"与"时间"现象无关。海德格尔敏锐地觉察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背后有着未经言明的时间观念,正如他的《存在与时间》所标识的那样,若想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必须重新审视"存在"与"时间"的意义。着眼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剖析传统形而上学因二者的晦暗关系而造成的困境,可以展示海德格尔探讨存在问题的新视角即"时间性"。  相似文献   

4.
先天综合判断对于《纯粹理性批判》来说具有胚胎似的重要地位,它的成立与否决定着形而上学的成败。海德格尔反驳了新康德主义者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心理学或逻辑学解释,而是从此在存在论上进行解释。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研究了《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与第二版的差别,把先天综合判断的本质建立于第一版的想像力之上。以人的想像力作为先验逻辑的基础,这动摇了逻辑理性在西方哲学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在第二版中从想像力面前退缩企图拯救纯粹理性,但却失败了。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其要旨是解决“回到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针对整个哲学史的前提所做的追问,又是为了克服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无根感受而发,因此是一个俯古察今的大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通过对存在问题和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和世界问题、世界问题和生存问题、生存问题和真实超越问题的逐层考察,展示了一条“回到形而上学基础”的路。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之所以批判以往“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旨在揭示它们所赖以确.立的主客二分之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错误及其危害。本文的这一论述,一方面表明了海德格尔的价值特质:对存在的价值探索,以及对世界之整体性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观对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作为人类对人与世界的解释模式应该源于《周易》。在西方人对形而上学的解义当中 ,有与形而上学在《周易》中原始意义相比较的意义变形 ,也有从变形了的形而上学出发 ,努力还原、回归到其在《周易》中的原始意义。在这种变形与回归的变奏中 ,演绎着在文化上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周易》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对话中 ,在以说为界的旨趣中 ,我们解析出“形而上”探究中的智慧与意味。  相似文献   

8.
毕波 《社会科学》2023,(12):40-50
自从《逻辑研究》时期开始,胡塞尔就将时间性与非时间性作为划分实在对象与观念对象的标志。但是,观念对象的时间性问题涉及一个两难:一方面,如果观念对象是永恒的,那么它就无法与具有时间性的意识之流发生关系,因而就不再是“对象”;另一方面,如果观念之物与意识流发生关系,从而成为意识的对象,那么它就会由于沾染上时间性而丧失永恒性,进而不再是“观念的”。胡塞尔指出,我们可以从时间性出发理解观念对象的永恒性,即将之理解为“全时间性”或“随时性”这种“殊胜的时间形态”,借此他成功摆脱这种两难局面。但是,在胡塞尔论述观念对象之时间性的相关文献中,并无法找到他对这种“殊胜的时间形态”之构造问题的专题讨论。为此,我们结合时间现象学与先验逻辑学这两个问题域,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探讨了海德格尔如何从康德哲学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作者认为,海德格尔从康德哲学前提出发,引导出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知识论”不同的“存在论”,揭示了康德为“经验知识”的必然性、可靠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说明“知识论”必以“存在论”为前提,才能使其自身得到可靠的基础。作者指出,根据康德的“先验直观的时空观”,时间、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先天条件,由此出发,海德格尔使时间、空间不停留于先验直观形式,而进一步开发出不同于“诸存在者”的“存在”,阐述了时间、空间的纯粹性在于它们的存在性,论证了“纯粹存在”乃是“经验诸存在者”的条件,亦即“存在”先于“诸存在者”,“存在论”先于“知识论”。据此,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和历史继承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更为普遍的问题,说明了创造性如何表现为说出前人所想说但又未说清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本世纪更为哲学家关注,海德格尔以其名著《存在与时间》昭世:时间原本就与哲学所思之根本—存在内在地联系着,对时间之真实意义的阐释决定着形而上学的命运。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受胡塞尔哲学的启发而成立的,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形而上学已开始回归时间,此一时间被称为源始性时间。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认真研究过)时间的源始性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相信,源始性的唯有“存在”,而“存在”是超越时间(空间)的。他们至多是在主客体关系的格局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时间的…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以代表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和由此展开的哲学之思试图在古希腊哲学和现代思想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克服哲学上的形而上学立场,另一方面,他要恢复哲学自身的意义,认为哲学的基本课题是存在问题,即:追问存在的意义。而这首先要求把存在作为问题置于问题之中,即重新……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明确说过自己“存在哲学”的动机:之所以要用作为形而上学语言遗产的“存在”(dasSein)来“道说”(dieSage)西方哲学史的命脉,实在是出于这样一种努力,“想揭露形而上学的本质,把形而上学带到其边缘状态”。这里描述的一种“边缘状态”就是海德格尔称为“裂隙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论海德格尔“建构生成”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般认为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唤起了被西方形而上学遗忘了两千多年的“存在”之思。这固然不错 ,但不能止步于此 ,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西方形而上学如此长久地遗忘了“存在” ?为什么海德格尔能够重新唤起“存在”之思 ?要回答这些问题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现象乃至事实层面 ,而应进一步深入到隐藏于其后并对之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方式层面。一、实体性思维方式———存在遗忘之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扉页上引用了柏拉图的那句名言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 ,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中有一篇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第11章来讨论荷尔德林诗作独特性的文章。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个文献,并探讨它对于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意义。这个新文献与以前发现的有关材料不同,它不仅出现早,而且是直接针对《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而引用和阐释《老子》的,同时还涉及他的后期学说。海德格尔将老子讲的“无”或“朴”解释为一种发生性的“之间”,并认为它是理解“正在来临的时间”和诗人独特性的关键。这种解释既是对他前期“存在与时间”学说的深化,又是对他后期的主导思路———“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的方法论特点的揭示。由此可见,与《老子》的对话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家与荷尔德林(包括晚年荷尔德林)起码自30年代开始就是海德格尔哲理灵感的最深来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尝试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分析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评。列维纳斯,法国犹太裔哲学家,早年致力于研究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称赞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对海德格尔后来倒向纳粹集权政治的立场大失所望,这也促使列维纳斯重新思考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列维纳斯在其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方法,探讨“我-他者”的人生现象学,批判海德格尔存在论中隐秘的形而上学之恩,使海德格尔“存在”的基本范畴,从个人生存的“亲在”、“此在”、及其对于有限的生存的“‘烦恼”、“忧虑”的体验中,转向由“我-他者”共在的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6.
张志伟 《浙江社会科学》2023,(5):98-104+159-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哲学家中关于死亡的最深刻并且最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在通常观念中生死殊途,死是发生在人生之外的事情,因而死亡是无法“思考”和“言说”的。然而海德格尔却以生存可能性“打通”了生死,一方面把“去存在”理解为始终朝向可能性而在,另一方面把死亡解释为独具一格的特殊的可能性,于是“向死而在”就意味着“向可能性而在”,亦即向着此在最本己的存在而在。因而此在的生存活动并非实现着某种先在的“本质”或“潜能”,而是将可能性“收回”自身之中,成就着自己也成就着存在。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5):39-48
米塞斯一方面通过阐发他在行为逻辑学方面的某些原创性洞见,在实然性的维度上为他认同的自由意志主义提供了自发的观念支撑,另一方面又在西方主流学界固守的自由与必然二元对立架构的积淀性影响下,断然否定了"自由意志"这个先决前提的存在,结果掏空了他认同的自由意志主义得以立足的自觉理论根基,最终在深度悖论中陷入了自败的泥潭。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投身纳粹政治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国家社会主义之间本质上的共通性,如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对向死而在之自由决断的过度强调、对特定历史时刻的高调吁请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跳出私人性偶然事件的琐碎纠缠,将海德格尔的政治失足视为普遍性的哲学与政治永恒冲突的现代样板。从这个角度切入,海德格尔失足的深层原因就表现为他不懂得政治较之哲学的不完善性,忽略了哲学与政治两种生活方式的根本区别,遗忘了哲人公开表达的审慎美德,从而犯下了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哲学理想的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19.
黄亚清 《天府新论》1994,(5):40-43,50
再论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黄亚清(一)黑格尔认为,要确定《逻辑学》的开端是一桩十分困难的事。对于形而上学者来说,“开端似乎具有不可思议的性质”,如何确定科学的开端,曾引起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哲学)的惊惶失措。一般来说,作为《逻辑学)体系的开端不外乎来自...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何为形而上学的追问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思维的问题.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表现为两种类型:二分法思维与非二分法思维.康德与海德格尔分别为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集大成者.从二分法思维出发,康德解决了"一即一切"何以可能的形而上学问题;从非二分法思维出发,海德格尔思考了"一切即一"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中观思维分别从二分法与非二分法思维的角度来看待与处理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观形而上学是康德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合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