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源远流长,正确把握和传承发展中国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从而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第一次对中国传统家风的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概括和凝练,为我们用传统优秀家风涵养当代家风提供了基本遵循。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抓手,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必须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2.
优秀家风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随时代实践发展不断弃旧扬新,是县级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资源,能够在家规、家教、家训方面与县级公立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凝聚职工向心力、医院文化建设协同共进;同时优秀家风文化能与县级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守正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叉融合,与县级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创新融合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孙梦 《家庭科技》2022,(3):18-19
<正>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有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和家庭应该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和培养,发挥家风对建设文明家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家风”话题引热议 家风是通过家庭的自我教育、代代传承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是家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观念是以家庭为本位和起点的,可以说家风是我国传统伦理的重要表现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10)
优良的传统"家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现代"家文化"、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意义。辽宁"家文化"植根于中华"家文化"沃土,融合各地、诸家思想,并不断吸纳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在当今社会变革、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根据时代变化,"返本开新"、"守正出新",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创新,建设现代"家文化",通过家庭"小细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从而形成社会大家庭的良好"家风",以良好的家风汇聚成社会清风。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9):27-34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蕴涵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哲学本质内涵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文化资源,以创造与创新为手段,以转化发展为动力,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时代相结合,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意蕴、表达方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提升超越,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须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以及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并重、显性宣传与隐性融入互补、生活世界与实践养成相统一的方式方法,坚持加强国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化作用、强化宣传普及、创新文化话语体系、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陈波  郭瑞达 《江汉论坛》2023,(12):134-140
家风是家庭伦理价值和社会道德诉求的共同表达。囿于家风传统的教化方式和时代面貌的日新月异,家风渐失其助推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由于家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复位家风成为时代所需。遵循理论逻辑,将家风问题解构为起始、变易与效用等方面,把握家风的生成缘由、演进脉络和功能作用,是理解并重塑家风的应然进路。从生成缘由看,家风的形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要求,契合了孝悌之道的伦理需求,满足了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从演进脉络看,家风经历了生发与扩展、颠覆与衰微、转型与重构等历史发展阶段。从功能作用看,家风具有完备道德生命、孕育人格平等、明晰公私之辨等多重价值。对家风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挖掘家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发挥家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省、市进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实证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家庭在社会建设、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较为认可;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识来源较传统社会发生显著变化;肯定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美德仍是当代优秀家风的基本内涵。调查中也发现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家风受到世风冲击、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家风和家训文献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条件,要重视发挥家长、教师、亲友在孩子教育和家风培育中的关键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在古代,家风和家训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对每一代中华儿女都起到了教育、启迪的作用。所以,研究学习古代优良家风家训,汲取其精华,并对当代青少年进行家风家训教育,可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进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红色家风以中华传统家风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革命家庭为载体而形成,蕴含着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特殊的时代记忆,集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骨和信仰追求,是红色文化的又一历史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社会各领域也不断深入探索红色家风内涵,推动红色家风建设走向纵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红色家风作为一个切入点展开研究,不仅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提升公民道德、塑造社会文明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家风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其特有的传承方式和感染力在提升国民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培育、传承、建设优良家风对于发展良好党政社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多次讲话,为新时期的家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修身齐家的价值理念、廉洁自律的道德准则、正心诚意的人格气质、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范等一系列家风建设思想,为我国家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着力从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传承家庭美德、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树立好家风、表彰"最美家庭"等方面入手来推进我国社会的家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潘子檬 《南方论刊》2022,(12):7-9+100
耕读文化是传统家风的场域载体,形成耕读为本、诗书传家的理想家风范式;以世德,世仕,世艺三重维度构成的家学是传统家风的活动载体,成为家风传承的外在凭借;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家训是传统家风的文字载体,以传承常道和审视再造两种方式传颂家风。文化载体为传统家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只有将传统家风的哲思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充分挖掘,才能以优秀传统家风塑造现代家庭,助力实现中国文化的“旧邦新命”。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重点转换那些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转换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厚的意蕴、丰富的内涵、严密的逻辑。逻辑起点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时代价值,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精神实质基于“前提性诠释”,系统阐释了“两创”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通过“创造性转化”整体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通过“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和合”关系,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互融共进”关系,坚持守正和创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坚持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中推进“两创”更合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巴蜀家风家训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传统主流文化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巴蜀家风家训重视家庭教育,以经、史、百家之说传家;把孝悌忠义作为修身立德的标准;重视家族内部和睦邻里关系的培养,把睦族亲邻、行善乡里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巴蜀家风家训中包含的这些优秀精神文化不仅能为树立现代公民美德、培养新时代优秀家风提供丰厚滋养,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刘晓玉 《船山学刊》2018,(4):97-102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了道德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的优良家风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家教、严家风、爱家庭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属性的本质要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核心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积极培育、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好家风对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民间道德基础,同时也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实践基础.利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具有传播效率高、传播成本低、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定位准、观众受众性强等特点,移动互联网传播成为信息化背景下好家风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就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的儒家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性:两地儒家文化根植于深厚的现实环境,同广府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和近代西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承和发展中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特色。深度挖掘珠海市、中山市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校风家风同向同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优良的家风促进良好校风形成,良好校风反过来推动优良家风的传递.面对学生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将校风家风融入学生的成长规律、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家风携手校风,在学生教育过程中,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用心撒播优良品质的种子,发挥优良家风校风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使教育结出成功的果实.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绵延的根基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基本方针。立足唯物史观视角可知,作为哲学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旨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和“强起来”。从历史逻辑看,“两创”既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性”的必然体现,又是人的主体能动性推动的必然结果,还是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内在自觉。从理论逻辑看,“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换旧有存在形式、增添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重获新生并扩大感召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从实践逻辑看,实现“两创”,须明确其实践主体、未来路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及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民崇礼、礼法合用、和合以求、经世致用等有益成分的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归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历史实践,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其提供有益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