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功能、关系与本体的HMC研究框架,对ChatGPT的应用及影响进行反思与探讨。从功能维度看,ChatGPT以“拟人际传播”的形态发挥部分人际传播功能,却无法替代人际交流,其可以无限靠近“拟人化表象”,但仍具有不可克服的固化模式与不可控偏向的风险。从关系维度看,ChatGPT生成的人机关系类型能够提供人际传播无法达成的使用满足,也将扩大伦理风险;AI的社会行动者属性仅存在于现象层面,与人类行动者具有本质差别,人机传播并不能真正实现主体间关系;人机传播对平台的赋权将加剧数字隐私风险和对用户的控制力,形成“人—AI—平台”三者间的多向控制关系;人机传播以及更大范围的智能传播生态正在构建全新的网络传播逻辑,预示着未来社交媒体文化的终结与连接逻辑的嬗变。从本体维度看,逐渐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ChatGPT要求对人的价值在哲学层面进行重思,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人与机器将走上双向影响、边界消融、互为尺度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陈巍 《学术月刊》2023,(6):16-27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及人脑在多大程度上将智能机器纳入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人类与机器人互动的最新发现、当前挑战和未来方向呈现出跨学科视角的复杂性,并逐渐衍生出人机互动与社会认知的互惠约束问题,具体涉及人机互动的拟人化以及第二人称特征。相关思考酝酿出人机互动的社会神经科学框架。该框架聚焦拟人化人机互动在非言语交流上的多维空间与特征相似性,并借助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比较了人-人互动和人-机互动的神经机制。机器他心的未来仍有待整合来自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不同但互补的研究领域的发现,从而重塑社会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力和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3.
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再次引发社会普遍焦虑,主要体现为作为人类独有能力的语言与情感劳动的替代性担忧。导致替代焦虑的根源与传统的人机对立观有直接关联,即机器是作为人类主体的工具性存在,这种观点并未准确辨识人与技术的协作共生关系,难以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代社会中角色的新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辨析人的本质与人工智能劳动的角色,将人工智能从人类中心的权力结构中解放出来,寻求对传统人机关系的颠覆,视人工智能为与人类共生的存在者,在坚守人的本性基础上重建协同共生的人机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ChatGPT和“文心一言”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产品,造就了人机合作进行知识生产(尤其是学术研究)的新形式。以探究数字劳动的含义为例,以人机问答的方式获得机器智能提供的答案,这展现了ChatGPT和“文心一言”可以辅助人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功用,从而形成人机合作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机器智能在提供资源的概括和简单的文本生成方面对人的知识生产提供高效的帮助,并通过人机问答的互动使这种帮助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对机器生成内容的具体考察,深入体验这两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新产品的实际使用,也可以发现其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尤其体现在:由于受限于训练数据集和能够进入的学术资源数据库,其归纳既有知识成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与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更不能替代人去进行原创性的知识创新。鉴于此,需要理性地看待智能机器为人类的知识生产所能起到的功用,既要前瞻性预测这一新型的人机协同方式对人类未来知识生产走向的巨大影响和积极意义,也要根据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机制,发挥好人在使用提示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人的积极作为来调动智能辅助系统的潜能,在人机之间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融洽的互补式合作,来助力学术研究型知识生产活动的开展,并对人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始终保持足够的警醒。  相似文献   

5.
以大语言模型为底层技术、以社交界面为互动方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文本到文本”的转换工具以一种在社会框架支撑下进行的人机交互方式展现了出来。这是“一般智力”/“公共智力”在数字时代的最新发展形态:公共智能(Public Intelligence)。然而,在这个被构造出来的全新公共领域中,存在着一些风险: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超越了空间区域的限制,在新的公共场域内塑造了“数字化的普遍理性”;另一方面,由于AIGC缺乏自我标注,会重新作为数据来源进入新的生成,从而使知识的对象在不断自我引证的技术条件下被凝固。AIGC中的知识型结构是将符号之序通过AI技术的加持达到极化的表现,它通过算法塑造了一种纯粹的认识形式的领域。并且,过度依赖AIGC的知识生产还会塑造出知识拟象。这就需要调试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的主体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从公共性入手促进人机和谐发展和强互惠。  相似文献   

6.
解决人工智能机器人权利的理论问题,对未来法律发展和制度措置尤为关键。从后人类主义的平权、扩权实践,人机相容的立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法律权利造反能力来看,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人权利是理论可证的。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权利类型,可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子人”法律人格,但基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实力差异、发展阶段差别,应多层次、差序化地进行赋权。另外,对人工智能权利限制在一定界限范围内赋予,预防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人的伤害,也是解决人工智能机器人赋权难以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人机互动演进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机互动不仅是个技术命题,更是人类古老而现代的哲学命题.它经历了手工工具时代"人绝对主导的弱互动"、机器时代"机高度独立甚至'反控'的弱互动"和网络时代"人机高度融合的强互动"三个演进阶段,并呈现由弱到强、由分离向融合、由浅入深、人的主体地位由确立到缺失再到在更高技术水平上复归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8.
人形智能机器人的硬件、软件都在朝着趋近于人的方向快速发展。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类存在物变得不确定了,人类的自我认同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智能机器人的自主性思维和行为对人类享有的唯一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冲击,传统的权利和责任、义务体系也正在被瓦解。智能机器人远超人类的进化速度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和智能机器人,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智能技术武装自己,善于与强大的智能机器人协作,主导建立一种人机协作、人机和谐、人机一体化的新型人机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人禽之辨"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帮助我们来面对未来的"人机之辨"。但技术的发展将大大超越这种直观的"人机之别",会出现更多的智能存在样态;"智能网络"就会突破传统的"人机之别"而整体性地笼罩人类的生活,这将使"人机之辨"失去意义;更具挑战性的是基于"基因编辑"和"人机嵌合"的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造,这更是对人类既有的文明的根本性颠覆,从而发展出某种"后人类文明"。但是,人类的未来并不是今天技术直线发展的产物,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知止"智慧,懂得人类的发展须"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是应对未来文明挑战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符号消费行为界定为现代消费者在购买或选择商品时,不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以商品的符号价值为目的.符号消费行为中,商品的符号价值是通过符号功能来实现.消费者通过商品符号所承载的情感功能、交流功能、美学功能、指代功能等一系列功能,将商品的符号价值转移到交流客体上,同时也将自身的主体价值进一步赋给商品.符号消费行为将人赖以生存的内心空间、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统一起来,人从中获得自我情感的表达,也获得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符号消费行为本质上是由消费者个体价值表达与交流的需要而引发的,然而社会空间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会促使符号消费行为的裂变和聚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先秦儒家哲学发起的"人禽之辨"尽管与西方中世纪宗教哲学发起的"人神之辨"很不相同,但目的都在于认识人自己。在当今信息时代,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认识人自己这一哲学的最高主题复杂起来,使得人的机器化问题转换成为机器的人化问题,从而深刻地凸显了人何以为人的问题。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自我意识,而不是道德。禽兽本没有自我意识,因此也就没有善恶观念,道德是衡量人的善与恶的区别所在。从自我意识出发,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禽之辨",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机之辨"。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将进入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随着科学发展知识量的飞快增长,人类将要转入信息社会,即以微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通信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的社会。特别是微处理机的应用与发展,引起一系列新的技术革命,为信息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人们预言在信息革命中,无论是企业、实验室、办公室,还有行政部门、研究工作等都将离不开机器(微处理机)。人同机器对话将成为最普遍的现象,机器将帮助或代替人储存信息、进行分析和选择,同时也将反过来影响使用它的人。于是人同机器之间产生了一种惬意的亲密感,机器的功能不仅进一步延伸着人类体力劳动的功能,而且进  相似文献   

13.
冯永刚  臧琰琰 《江苏社会科学》2024,(1):75-85+242-243
人工智能时代的美好生活不能离开道德。道德既是人工智能理性的整合器、人工智能发展的导引器,也是人工智能犯罪的抑制器。人工智能在让人类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普惠性红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价值迷失、道德秩序紊乱、道德责任消弭、道德自由衰落、道德信任缺失等一系列道德迷思。为此,要通过强化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认知、培养人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道德推理能力来捍卫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使人类成为智能时代道德的运用者和审视者;要设定人工智能研发和使用的道德圭臬,促使价值理性回归,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要通过优化算法设计、规范算法使用、强化算法监督等多种途径构建完善的算法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算法合法、公正、透明,从而有效维护智能时代的道德秩序;要将道德原则嵌入智能机器设计,赋予人工智能道德感,从“关系转向”的视角重塑和谐共融的新型人机关系,进而形成人工智能发展和人类福祉增进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人禽之辨",是中国传统儒家为人类文明确立的一个底线标准,其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可以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其中所蕴含的肯定人文与人道的基本哲学精神,具有恒久的价值。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机器人——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将会越来越与我们"自然人"构成一种密不可分的新"人机"关系,人类的伦理道德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儒家"人禽之辨"的古老伦理戒律对于广义的机器人而言,是否有效?我们将如何才能守住人类的文明底线?  相似文献   

15.
网络思政教育的出现,虽然拓宽了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提供了便捷的交流空间,共享了海量的思政内容,但同时却在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树立了认知屏障,主要表现为缺乏积极有效的主客体互动,从而导致网络思政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鉴于此,基于网络人机互动、人际互动、以及网络自我互动的全新主体间性理论,为克服网络思政教育认知障碍提供新视野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宁宁  宋荣 《江汉论坛》2022,(10):53-57
机器发现作为对科学发现的计算机模拟方法,不仅让科学发现标准化、理论化,去除了科学发现的神秘光环,还深入剖析认识了人类思维方式,所以它的出现带有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双重意义,也是科学哲学认识论转向的重要一环。随着科学革命进程的推进,机器已经从工具性地、机械性地改变自然的物理状态发展到有机地、自主地作用于数据,并且也已经入侵科学发现这一人类的核心价值领域,从而使人机共生关系成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怡 《社会科学》2004,(12):86-90
本文从赛博空间、文字本体论的转移所带来的超文本现象以及人机互动界面三个方面对虚拟现象进行了认识论研究。认为由于虚拟现象的出现,人类传统的认识模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在赛博空间里人们是以全身心的沉浸方式通过界面去感知对象,从而主客体之间有了新的关系,实践有了新的特点,而这一切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出现了技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历经数千年的人类知识生产活动,在转入平台化发展模式后走向了系统性变革,其生产主体、生产模式、生产倾向均发生嬗变,新近ChatGPT的应用进一步为平台化知识生产提供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可行方案。平台化运行和AIGC的叠加使知识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强、创新性减弱,对知识社会产生影响,也为知识生产实践带来众多问题:数据化逻辑使知识生产内容发生偏移,知识的本体变得不确定;商品化逻辑使知识生产呈现出货币化导向,屈服于商业利益;选择性逻辑使知识生产定制化,容易导致偏见甚至产生知识谬误。本文从智能主体规制与平台治理两个向度探讨AIGC下平台化知识生产的多路径调适,包括提前制定智能主体的适应性法律框架,建立“知识守门人”制度,建构知识内容的“内容—算法”综合审核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是生产工具进化的必然产物,其产生与发展体现了生产工具从人的体力延伸到脑力延伸的持续更迭发展。资本的增殖逻辑推进生产工具与技术不断升级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劳动贬值”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被边缘化”,人工智能在带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其资本主义应用也造成了人的异化,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不会停滞,就如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可避免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逻辑共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当今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人机工程学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重理论基础,其理论体系贯穿于产品设计的整个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人机工程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实现在CDIO大工程实践中对于工业设计的设计指导,必须探索和研究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如何对人机工程学课程进行改革。运用调研、实验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详细剖析了传统教学中人机工程学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措施已部分得以实施,效果显著,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进行推广和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