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勍 《天府新论》2024,(2):150-160
栖居于世,人们总会被分配到角色。在电子角色扮演游戏中,社会分工及社会伦理仍然存在,甚至成为卖点。社会分工、生产或成为更好的自我与游戏似乎关联不大,但为什么这些要素能被“收编”,并成为游戏体验的关键?从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角度来看,游戏是另一维的现实,其中的后设伦理是现实的延伸。从联机/单机角色扮演游戏的角度来看,后设伦理通过拟态来遮蔽其四维本性,模拟三维时空的变化与发展;通过戏仿加强现实伦理的正反馈,“豁免”其中的负反馈,或是通过刻意剥夺玩家的“豁免”权来对玩家进行询唤。在这三重两类意义上,可以理解游戏中后设伦理的必要性。由此进一步反观现实,意识到“化性起伪”“必也正名”以及“史笔”的力量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到达元宇宙时段,人类就可以自由地以“游戏的方式”沉浸在个人生活经验中。数字文化的多样化、社会交往的游戏态、虚拟现实的真实性,令现实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紧密关系受到威胁。东浩纪“游戏现实主义”学说,虽存在理论的裂缝和逻辑的抵牾,却启示我们思考现实主义叙事中的沉默阅读者转变为自主行动者的玩家问题。在这里,现实主义的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失去了主导性,阅读时间——第三时间得以拯救。现实主义叙事的精神引导,被游戏现实主义的感官引导取代;一种由行动主导的意义生成方式浮出水面并成为其核心。游戏现实主义显示出对世界物象进行任意装置的可能性。玩家不再是从中探究世界物象背后的深度内涵,而是置身于世界物象本身,成为一种多异性的“主体”:“我——一个单边引号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先验自我"作为"经验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具有统摄"经验自我"的能力,表现为先天统一的表象能力;另一方面还是统觉综合统一性的要素。虽然康德对"先验自我"的阐述有合理之处,但它依然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先天综合判断过分依赖于先验自我,从而导致其先验逻辑的主观性;第二,先验自我无法达到对"物自体"的认识,仅能认识现象界中的事物,势必造成物自体界和现实的分裂。  相似文献   

4.
5.
王世鹏 《学术月刊》2020,(2):20-29+19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要求自我研究先悬搁本体论问题,突出现象学问题的优先性,把自我感、自我信念、自我知识的描述、考察和批判反思作为自我哲学研究的奠基性、核心性工程。常识化自我知识被认为具有直接性、权威性和透明性的现象学特征。笛卡尔、休谟和康德由常识化自我知识出发而赋予自我以"统一的""简单的"和"连续的"的规定性。常识化自我知识不但塑造了一般人的自我观念,而且导致了哲学研究中的自我悖论。对常识化自我知识的反思揭示出自我悖论中的语词错误、语法错误和方法论问题。破解自我悖论离不开心灵观之重构。在心灵观的重构中,自我展现出其复杂的层次性、结构性和开放性。通达自我的第一人称路径和第三人称路径在赋予我们自我知识的同时,不断构造自我本身。自我研究必然要求对包括常识化自我知识在内的整个自我知识系统进行反思,挖掘、发现、评估和利用其中有价值的自我知识形式,而这离不开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7.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旨在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的康德所而临的严峻挑战来自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康德所开辟的先验路径可谓是前无古人从“我思”命题入手,通过区分“未定知觉”与“已定知觉”,先验地消解“自我实体”;并抓住逻辑说明与玄学规定的区别揭示出理性心理学循环论证的背谬,他证明,“我思”绝不包含“我为实体”,“我”仅仅是思维之所以可能的“先验形式”。作为伴随一切概念的原始统觉的“先验自我”第一次被如此确立起来,对象的存在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而获得一种新的牢固基础,“哥白尼革命”的支点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汤慧池 《云梦学刊》2007,28(5):110-112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人格中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要成为健全人格的人,必须加强对自我的塑造。音乐欣赏教学就是一条良好的塑造自我的途径,它为自我意识的强化、促进自我各方面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扬 《云梦学刊》2006,27(2):119-121
2005年夏,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以迅雷之速唱红大江南北.在点燃全民的收视狂潮后,继而又开始成为学者们注意力的聚焦点.在它收视奇迹的背后,成功的品牌运营、新颖的制作流程以及众说纷纭的雅俗问题都挑起了学界的意见之争.更值得思考的是,不少专家以为在"超级女声"飚红的社会事件中,电视节目开始真正走下神坛,成为一场庶民的狂欢.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没有绝对的主体,也没有绝对的客体,在阶级社会里,任何社会等级的人文关怀都是"自我关怀"与"非自我关怀"的统一。只有实现两者的相对平衡,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偷菜游戏为例,从游戏理论角度分析了成人网上游戏的动因,并通过对关于偷菜游戏报道的抽样分析(从8210篇中抽出175篇)、对10位玩家的20次深度访谈,得出成人参与网上游戏的若干社会心理因素。作者认为,游戏的本质在于交流、欢娱和虚拟的自我实现。在长期的媒介接触中,新一代人使用传媒之时通常具备三种能力:技术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和诠释的能力。游戏玩家在长期的媒介使用中,发展出使用媒体的技能,拥有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生存诗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他始终从审美创造活动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观照人的生存问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生存-创造理论。本文拟从巴赫金的基本生存诗学主题入手,围绕其生存诗学的主要视角——审美创造活动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探讨"自我"与"他人"在审美创造与生存实践中的共生关系,思考巴赫金这一思想所开启的独特的生存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新民 《中国社会科学》2020,(10):141-166+207-208
国际学界当前围绕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特别是碎片化自我论兴盛所引发的探讨,不仅将"有无自我"这类经典问题推向了本领域的焦点地位,而且还引出了在没有同一性的物质性身体上,如何可能产生出具有跨时同一性的自我之类的"困难问题"。要想对这些问题做正本清源、切实有效的研究,必须从自我感而非从关于自我的预设出发。在切入关于自我的本体论和同一性问题时,必须优先解决里面的形而上学问题。同一性概念具有规范性特点,可指包含着差异性、间断性、变动性的具体同一性。据此,有理由论证自我有绵延生命始终的同一性。"自我"所要表示的是一种超越已有本体论范畴的特殊的存在样式,可称作"最低限度"的实在,在人的深层心理本质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既与诸心理、身体样式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可看作是人身上客观存在的大量模块中的一种具有中心和统摄地位的特殊模块。由于它不能归结为心身,因此在重构人的整体的概念图式时,应一并思考它们三者及其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俞喆 《兰州学刊》2007,(8):18-19,17
许多学者将艺术与"游戏"相联系,以此来揭示出艺术的本质.康德认为艺术和游戏一样是非功利性的;席勒在此基础上阐发出一套游戏冲动理论,而斯宾塞和谷鲁斯则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上对游戏与艺术所进行分析;与前人不同,伽达默尔从本体论角度入手分析游戏与艺术,他认为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将游戏自身的地位提升到游戏者之上,同时他还提出游戏的观赏者也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亚于游戏者的地位.这一思路避免了将游戏与工作二分所导致的理论困境,并从前所未有的角度入手,挖掘出游戏概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人生有三重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他人对话和与自我对话,但在现代生活中惟独缺失了与自我对话。与自我对话意味着真正地返回内心,思考人生真谛,学习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安顿精神家园。实际上与自我对话最为根本,缺少自我反省的生活总是残缺不全的,没有自我意识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反省是人终其一生的学校,慎独是最好的自我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郭晓琳 《理论界》2009,(8):174-174
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晚会时期、娱乐时期、竞猜时期,真人秀时期的娱乐路线.从中国娱乐节目的诞生到现在,只是很短的时间,在这期间,许多火爆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但也有一些节目因创意匮乏.粗俗化倾向严重而走向了死胡同.学习借鉴港台和外国的节目样式无可厚非,但借鉴和学习不等于抄袭和克隆,必须结合国情进行"国情化"和"本土化",才能真正作出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要求和中国观众收视要求的电视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18.
米德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中,勾勒出自己有别于传统观点的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轮廓,主张从行动、社会交往出发研究心理现象。在此从该著作出发,就米德的"自我"概念进行分析,重点说明了自我的产生、发展阶段以及结构层次,并指出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陈芳  陈建兰 《学术论坛》2013,36(1):90-95
在养老模式的研究中,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一直是学界重点探讨的两种模式。而随着养老问题的日益严重,第三条道路——自我养老模式也已开始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文章围绕"自我养老"的概念及含义、自我养老是否是一种独立的养老方式、自我养老的必要性及积极意义、自我养老的实现途径、自我养老的现状及意识等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之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